據中國古籍記載,臺灣省戰國時稱為“驛道”,三國時稱為“益州”,隋唐後稱為“柳丘”,明代才正式使用臺灣省的名稱。在古代中國,中央政府也對臺灣省行使有效的管轄權。臺灣省與大陸的接觸很早就開始了。早在三國時期,吳主孫權就派遣了包括魏文將軍在內的65,438+10萬人的龐大艦隊到益州(今臺灣省),加強了臺灣省與大陸的聯系。之後,許多漢人遷入,與當地人壹起發展臺灣省。隋朝,楊迪三次派人去臺灣,加強了海峽兩岸的經濟和文化聯系。南宋時,澎湖隸屬福建省晉江縣,成為中國行政區域的壹部分。元政府在澎湖島上正式設立專門機構——澎湖巡檢司,主管澎湖和臺灣省。宋元時期澎湖、臺灣省設官,表明臺灣省在12、13世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17世紀上半葉,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相繼入侵臺灣省。臺灣省人民英勇抗擊,不斷起義。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25000名士兵渡海來到臺灣省。在臺灣省人民的支持下,他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收復了被荷蘭殖民者占領了38年的臺灣省。鄭成功還在臺灣省設立“承天府”,管理臺灣省。鄭成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收復臺灣省的輝煌成就,300多年來壹直為兩岸人民所景仰。鄭成功不愧是中國古代維護祖國統壹的民族英雄。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統壹臺灣省,將臺灣省重新納入中央政府管轄。1885年,清朝正式在臺灣省建省。1895甲午戰爭後,日本侵略者占領了臺灣省,日本人民堅持進行了長期的保家衛國、驅逐日寇的鬥爭。1945抗戰勝利後被日軍占領了50年的臺灣省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解放戰爭時期,臺灣省人民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1947年,臺灣省人民發動“二二八”起義,成為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第二條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勢力退守臺灣省。美國全力支持國民黨在臺灣省的統治,造成了海峽兩岸的長期孤立和分裂。中國人民壹直熱切盼望早日回歸,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從65438年到0979年,鄧小平同誌提出了“壹國兩制”的構想。20世紀80年代以後,海峽兩岸長期的對抗和隔絕狀態得到緩解和改變,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海峽兩岸的同胞都有早日實現祖國統壹的強烈願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省被國際公認為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從法律上講,中國對臺灣省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1993 1年2月1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簽署的《開羅宣言》指出:“規定戰後日本從中國掠奪之領土,例如中國東北、臺灣省、澎湖列島等,應歸還中國。”1945年7月,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進壹步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這兩個重要文件中關於臺灣省歸屬的規定具有充分的國際法效力和意義。
完成祖國統壹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重大原則問題。近年來,極少數“臺獨分子”堅持兩國論。有人企圖將臺灣省從中國分裂出去,臺灣省海峽局勢出現了嚴重危機。“臺獨”勢力的倒行逆施遭到臺灣省人民的強烈反對,臺灣省要求發展兩岸關系的民意日益高漲。今年4月26日,連戰率國民黨訪問團成功訪問大陸,邁出了歷史新步伐,推動和促進了兩岸關系的適度發展,開創了兩岸關系的新局面。臺灣省和祖國大陸不可分割,兩岸人民是壹家人。海峽兩岸的統壹是海內外中國人的壹致願望。落後就要挨打,發展就要強大。回顧中國近代史,我們應該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國家統壹、人民團結、社會穩定,中華民族才能長治久安。在統壹的道路上,盡管困難重重,但期待統壹的人們有智慧解決這個問題,打敗分裂祖國的敗類。在“壹國兩制”的統壹方針下,只要大陸和臺灣省同胞團結起來,手拉手,心連心,祖國統壹大業就壹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