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文觀止中的短文言文

古文觀止中的短文言文

1. 十篇《古文觀止》裏短壹點的文言文

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文章賞析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壹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不追求聲色娛樂的生活態度。

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劉禹錫所作散文簡練深刻,自成壹家。

《陋室銘》是他的壹篇傳世傑作。從題目看,作者是在贊美陋室,為陋室作銘,其實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誌。

本文運用借物抒情、托物言誌,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作者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文章賞析 文章托物言誌,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與贊美,歌頌它堅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襯托,用菊正面襯托,用牡丹反面襯托。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壹觴壹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壹世。

或取諸懷抱,晤言壹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壹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壹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壹也。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文章賞析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

但是,作為壹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集的目的說壹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孫綽等人。

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對此,作者認為“豈不痛哉”!所以,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於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如作者壹般,生發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壹也”,因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作者有壹副多麽好的心腸。

2. 十篇《古文觀止》裏短壹點的文言文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文章賞析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壹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不追求聲色娛樂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劉禹錫所作散文簡練深刻,自成壹家。《陋室銘》是他的壹篇傳世傑作。從題目看,作者是在贊美陋室,為陋室作銘,其實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誌。本文運用借物抒情、托物言誌,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作者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文章賞析

文章托物言誌,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與贊美,歌頌它堅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襯托,用菊正面襯托,用牡丹反面襯托。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壹觴壹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壹世。或取諸懷抱,晤言壹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壹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壹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壹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文章賞析

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但是,作為壹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集的目的說壹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孫綽等人。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對此,作者認為“豈不痛哉”!所以,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於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如作者壹般,生發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壹也”,因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作者有壹副多麽好的心腸!

3. 古文觀止最短的10篇

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刻舟求劍:

楚人由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宋濂不隱真情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李林甫口蜜腹劍

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行,南洋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4. 求《古文觀止》10篇要最短的

《石碏諫寵州籲》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

又娶於陳,曰厲媯。生孝伯,早死。

其娣戴 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 公於州籲,嬖人之於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

莊姜惡之。 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

驕、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

將立州籲,乃定之矣;若 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 能昣者,鮮矣。

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 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 謂六順也。

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 速之,無乃不可乎即”弗聽。

其子厚與州籲遊,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子魚論戰》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

弗聽。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

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陳(zhèn)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chóng)傷,不禽二毛。

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qíng)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耈(gǒu),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誌,鼓儳(chán)可也。” 《捕蛇者說 》 柳宗元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禦之者。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

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餓渴而頓踣。

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壹焉。

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非死即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壹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子產不毀鄉校》鄭人遊於鄉校,以議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三 峽》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奔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雜說(四)》雜說(四)雜說(四)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英雄之言》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

夫盜亦人也,冠屨焉,衣服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其性耳。

視玉帛而取之者,則曰牽於寒餓;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曰救彼塗炭。牽於寒餓者,無得而言矣。

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

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

5. 古文觀止最短的10篇要最短的.

執竿入城: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刻舟求劍:楚人由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宋濂不隱真情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李林甫口蜜腹劍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行,南洋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6. 古文觀止短小文章

臧哀伯諫納郜鼎

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琣(王改革),鞶厲遊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7. 求問 古文觀止 中最短篇目的25篇 的名字

最短篇

唐·劉禹錫《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其他短篇

前出師表 陳情表 滕王閣序 悼古戰場文 過秦論 治安策 蘇軾《前赤壁賦》 駁復仇議 桐葉封弟辯 箕子碑 捕蛇者說 種樹郭橐駝傳 梓人傳 愚溪詩序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

小石城山記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待漏院記 黃岡竹樓記 嶽陽樓記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秋聲賦

8. 古文觀止 短小精悍 10 篇 壹定要容易背 且 短

作 者:吳乘權、吳大職 類 型:文選 成書時間:1695年 必讀理由 這部書由於所選文章短小精悍,大多膾炙人口,易於記誦,因此成書近三百年來,受到了讀書人的偏愛,在壹般群眾中也流傳甚廣。

創作背景 《古文觀止》的編者是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乘權、吳大職叔侄倆。乘權,字楚材。

壹生研習古文,好讀經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輔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學習古文,後竟以授館終其壹生。

除參與選編《古文觀止》外,他還同周之炯、周之燦壹起采用朱熹《通鑒綱目》體例,編過壹個歷史普及讀本——《綱鑒易知錄》。大職,字調侯,也是嗜“古學”而“才器過人”。

他壹生的主要經歷,是在家鄉同叔父壹道教書。 二吳編撰《古文觀止》費時有年。

起初,他們只是為給童子講授古文編了壹些講義。後來逐年講授,對古文的見解越來越深,講義越編越精,以致“好事者手錄”而去,“鄉先生”讀後有“觀止”之嘆,勸他們“付之剞劂以公之於世”。

這樣,他們才“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幹首”為壹書。書稿編好後,即寄往歸化(今呼和浩特市)請吳興祚審閱。

興祚,字伯成,號留村,為乘權伯父。他官至兩廣總督,時任漢軍副都統。

他“披閱數過”,以為此書於初學古文者大為有益,便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端午節為書做序,且“亟命付諸梨棗”。這樣就有了《古文觀止》最早的刻本。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古文觀止》的許多譯註本,都是用中華書局本為底本。中華書局本實有兩種:壹是1959年本。

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轉來的本子,此本“據映雪堂本斷句,並校正了個別顯著的錯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點校本。

此本雖以1959年本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復核過,用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參校過,還用相關史書、總集、別集所收古文校勘過,而且補錄了二吳之《序》和乘權所撰《例言》。因而它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好的版本。

作品縮寫 明清以來,出現過許多古文選本,若論流傳之廣、影響之大、至今還受到廣大讀者喜愛的,莫過於《古文觀止》。它能長傳不衰,與二吳編書的指導思想迥異於人大有關系。

前人編古文選本,有的是借點評以泄憤世嫉俗之忿,或提倡壹種義理、張揚壹種精神;有的是借選古文,標榜壹種流派,推行壹種文風。雖然兩者都介紹古文的思想、藝術特色,但尚理、尚文,各有偏重,都難免有用意狹隘或獨守門戶之嫌。

二吳不是這樣,他倆“雜選古文,原為初學設也”,既要供先生“課弟子”用,也供“童子”“肄習”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編壹本老師可用來講授、學生可用來自學的古文教科書。

既然如此,就要求:壹、編者選篇合理,態度公允、客觀,打破門戶之見,真正選出古文中的名篇佳作,使學子能比較全面、正確地認識歷代古文的精神特質和藝術風貌,二、編選體例合理,要適應教和學的需要,特別要便於自學。這兩點,二吳都做到了。

先說選篇。《古文觀止》***選自周到明61位作者的古文222篇(中有駢文4篇),其中西漢以前(包括西漢)文100篇,西漢以後文122篇。

西漢以前文中,《左傳》有34篇,《國語》有11篇,司馬遷有15篇。西漢以後文中,唐宋文有94篇,明文有18篇。

而唐宋文中,“八大家”占78篇。八家中,韓愈有24篇,柳宗元有11篇,歐陽修有13篇,蘇軾有17篇。

可見,《古文觀止》所選古文,主要來自先秦文、西漢文和唐宋文。應該說,各期古文在選篇中所占份額,大體能反映出古文盛衰的歷史狀況。

書中不但有大家的代表作,還收有雖非出自大家卻在古文史上卓有影響的名篇,因而選篇中精品多,覆蓋的作者面較廣。又由於註意選入各家不同題材、體裁、風格的作品,因而能使初學者較為全面地了解諸大家古文的藝術特色。

而選篇數量適中,更給讀者含英咀華、收嘗鼎壹臠之效,提供了可能。 再說體例。

本書體例亦“為初學設也”。全書篇目按時代先後分為12卷。

每篇於重要文字加圈點以引人註目,又於語氣停頓處加圓點斷句以便句讀,同時還做了評註。二吳認為評註兼有對初學者十分有用,說:“古文評註兼有方能豁然。

若有註無評,或有評無註,譬若壹人之身,知其有面目而不知其有血脈,知其有血脈而不知其有面目,可乎?是編字義、典故逐次註明,復另加評語,庶讀之者明若觀火。”(《例言》)註即註釋,壹是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