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第壹部藥學著作是:《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托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壹。相傳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壹時,作者亦非壹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壹次系統總結。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仍是臨床常用藥;它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癥能達170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藥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神農本草經》的書籍結構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其集結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誌》,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註”;《舊唐書·經籍誌》《唐書·藝文誌》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誌·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註。”;明《國史·經籍誌》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誌》錄:“神農本草經,三卷”。
歷代有多種傳本和註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年),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年),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年)、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年)。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神農本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