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好段:端午懸艾葉、菖蒲、蒜頭

好段:端午懸艾葉、菖蒲、蒜頭

描寫端午的好段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人早起均需飲酒壹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壹直要戴到節後第壹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壹起拿來互相饋贈。

陜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壹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古時"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此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端午節也叫端陽節、天中節、浴蘭節、女兒節、解粽節、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菖蒲節、詩人節、龍日、艾節、夏節等等。 端午節是壹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歲時節日,也是壹個有著大愛內涵的節日,其重要性僅次於春節,與清明、中秋並列。端午節的來源版本多樣,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據聞壹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族--壹個龍圖騰部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詩中說:"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可以說,屈原投江殉國的傳說賦予端午節獨特的歷史和人文價值。 端午節經數千年歷代承襲,形成了我國端午文化這壹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聯佳句。

好段:端午節賽龍舟

關於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於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後,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有227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壹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後舉行,是壹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紮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曰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下鳧,壹自以為水軍。壹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觀之。”宋莊季裕的《雞肋篇》記載了江陵賽龍船的盛況:“湖北以五月望日為大端陽,泛舟競渡,逐村之人,各為壹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龍舟》雲:“旭日垂楊柳,傾城出岸邊。黃頭郎似馬,青黛女如仙。龍甲鋪江麗,神裝照水鮮。萬人齊著眼,看取壹舟先。”

好段:與花草有關的端午節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俗稱端陽節。有趣的是,在多姿多彩的端午節習俗中,其中的壹些習俗與花草有關:

鬥百草:舊時端午節盛行的壹種遊戲。是日,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采集各種花草比賽草的多寡韌性和奇特,或對花草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無日,四民並踏百草,有又有鬥草之戲。”

簪榴花:端午節時,婦女要戴榴花於鬢發以作飾物。《帝京景物略》雲:“五月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清代《大興縣誌》載:“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靈符,簪榴花。”

配香囊:端午時,姑娘們要精心繡制玲瓏剔透的衣香粉包或香囊,內裝芳香濃郁之藥用植物如白芷、丁香等,用於清潔避邪。姑娘們配香囊在衣裙上,陣陣馨香沁人心脾。

射柳:原木是遼呆端午習俗,端午日,以柳條插如土中,上系手帕,有“向導”引駿馬先走,其他武職人員隨之出發,到壹處,聞金鼓齊鳴時,各開弓射柳,射斷柳枝者受賞,這不中者受罰。

插白艾:白艾,俗稱艾嵩,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們在端午節這壹天,采艾於戶上,並用艾葉艾根把做成老虎樣子的艾虎掛在門楣中央,以避邪。明代《山趟肆考》壹書記載說:“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粘艾葉以戴之。”

懸菖蒲:菖蒲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高30多厘米,喜生於山間石礫處,含有揮發性甘油,有提神通竅殺菌的作用。每逢端午,人們有的把菖蒲做成寶劍形的蒲劍掛在屋檐下,有的用菖蒲燒水洗澡,以消除病毒。至今我國南方許多地區在端午節時家家仍有采菖蒲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