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七言絕句是什麽時候有的?有怎樣的歷史?
前言
七言絕句就是四個七言句組成的詩,簡稱七絕。七絕和五絕壹樣,有近體詩有古體詩。
我們都知道七絕在唐朝達到了頂峰中的頂峰,但是如果說最早的七絕出現在什麽時候,恐怕就不太好回答了。
我們可以先從唐朝壹步步的看壹看,七言絕句的特點。
壹、 唐朝七絕的古體與近體
了解七絕的誕生與發展,首先要了解基本的舊體詩知識。
舊體詩中有近體詩和古體詩,符合格律詩的是近體詩,不符合格律的是古體詩,因此絕句也有古絕句和律絕句之分。
南北朝開始研究四聲八病以後,詩的格律化現象越來越普遍。到了初唐時,格律的規則漸漸確定,因此絕句中出現了大量的古絕句與律絕句並存的現象。
其中五絕中的古絕句非常多,例如李白《靜夜思》、孟浩然《春曉》、賈島《尋隱者不遇》等等名篇多不勝數。 在《唐詩三百首》中,五言古絕句和五言律絕句幾乎分庭抗禮,這也基本反映了五言古絕句的生命力之旺盛。
但是七絕格律化非常明顯,其中的近體七絕非常多,古體七絕極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唐詩三百首》中七絕壹章,我們耳熟能詳的七絕幾乎都是律絕句(近體絕句)。例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大多數絕句都是近體絕句。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除了失黏折腰的韋應物《滁州西澗》外,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人”字出律,除此以外,似乎都是律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註:“人”字出律。
雖然律絕句和律化特征明顯的七絕(有人稱為拗體七絕)占了唐朝七絕的大多數。不過七絕中仍然有壹部分完全是古體的七絕,例如李白的《登廬山五老峰》特意使用古體詩的句式: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孟郊的《洛橋晚望 》 (仄韻)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
平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絕句為什麽古體這麽少,有壹種說法是因為七言詩在唐朝以前不是主流,唐朝以前七言詩很少,而七言絕句就更少,所以不如五言古絕句那麽有影響力。
七絕在唐朝開始發展的時候,正是格律規則越來越嚴格之時,所以作七言絕句的詩人,習慣於直接格律化。
可以看出,七絕不是唐朝才出現的,那麽之前的七絕是什麽樣呢?
二、隋朝的七絕
《北史》 卷76列傳第64記載了壹段故事:
子十二人,楷通議大夫,弘金紫光祿大夫,整左光祿大夫。整尤驍勇,善撫禦,討擊群盜,所向皆捷。諸賊歌曰:長白山頭百戰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千萬眾,只怕榮公第六郎。
隋朝名將榮國公來護兒有12個兒子,其中六兒子來整授左光祿大夫,作戰時尤其驍勇,平定南方叛亂時所向披靡。因此有歌唱道,有多少官軍也不怕,就怕榮國公的老六。
即使在唐朝,七言絕句也常常被當做歌辭演唱,可見這種風俗至少在隋朝就已經出現了。
這首七絕除了第二句以外,都是律句,也是壹首律化的古體七言絕句。
長白山頭百戰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千萬眾,只怕榮公第六郎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為什麽隋朝也有律化的七絕呢?再上溯到南北朝,看看當時是什麽情況?
?三、南北朝齊梁以後七言絕句的特點
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出現了詩歌史上的重大事件,就是以沈約為主的永明體詩人開始把四聲八病與詩歌創作結合起來。從此詩歌開始了格律化。
從此以後,詩人作詩開始註意隔句押韻,註意四聲的區別,甚至出現了完全合律的格律詩。只是在南北朝時期的格律詩常常出現失黏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初盛唐仍然挺常見,例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等。
在這以前的詩,常常有句句押韻的情況,在齊梁以後,可以看到單數句(首句可押可不押)大多是白腳。
體現在七絕上,就是第三句開始不押韻(白腳), 例如庾信的七絕《代人傷往 二首》:
雜樹本唯金谷苑,諸花舊滿洛陽城。正是古來歌舞處,今日看時無地行。
青田松上壹黃鶴,相思樹下兩鴛鴦。無事交渠更相失,不及從來莫作雙。
這兩首七絕都是四句二韻,1、3句白腳,2、4韻腳。這種押韻和後來的絕句壹樣。
又如梁簡文帝的《夜望單飛燕》是首句和2、4句押韻,第三句不押韻:
天霜河北夜星稀,壹雁聲嘶何處歸。早知半路應相失,不如從來本獨飛。
我們從唐朝往前回溯,會覺得這樣押韻呢很正常呀,因為後來的絕句押韻方式都是這樣的。但是以前的詩人並不特別在意隔句押韻的問題。
熟悉格律的朋友都能看出來,這三首並不符合格律詩平仄、黏連的要求,當然都是古體詩。梁簡文帝和庾信都生活在永明體詩人誕生之後,因此可以看出他們的詩句中都有律化的現象。
四、絕句和絕,最早出自何處
那麽最早的七言絕句出現在什麽時候呢?先說說“絕”句的出現。
其實絕句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齊梁時期,我們都知道南朝梁、陳詩人徐陵《玉臺新詠》中有古絕句四首:
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古絕句其壹》
另外更早壹些,劉宋時期的詩人吳邁遠傳下來壹首五絕:
傷歌入松路。鬥酒望青山。誰非壹丘土。參差前後間。
在《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記載了吳邁遠這個人的狂傲:
又有吳邁遠者,好為篇章,宋明帝聞而召之。及見曰:「此人連絕之外,無所復有。」邁遠好自誇而蚩鄙他人,每作詩,得稱意語,輒擲地呼曰:「曹子建何足數哉!」
這個吳邁遠被宋明帝認為除了作詩以外,基本是個廢物(判斷基本正確,這個人替叛軍寫檄文,坐桂陽之亂誅死)。
這裏用了“連、絕”二字來代表詩歌,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第壹個稱為“絕”的文章。
五、最早的七絕
齊梁以前,在東晉時有壹首《豫州耆老為祖逖歌》,《晉書》 列傳第三十二中記載:
(祖逖)嘗置酒大會,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將何恨!”乃歌曰:“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恩歌且舞。”其得人心如此。
豫州刺史、奮威將軍祖逖(就是聞雞起舞的那個人)為當地百姓愛戴,在壹次宴席上,老人們歌唱贊頌祖逖:
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思歌且舞。
再往前,又有東晉王嘉編寫的《拾遺記》中,記錄有曹魏時期有七言四句的歌謠《行者歌》:
文帝(曹丕)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蕓,常山人也.........帝以文車十乘迎之,車皆鏤金為輪輞......靈蕓未至京師數十裏,膏燭之光,相續不滅,車徒咽路,塵起蔽於星月,時人謂為“塵宵”。又築土為臺,基高三十丈,列燭於臺下,名曰“燭臺”........故行者歌曰: “青槐夾道多塵埃,龍樓鳳闕望崔嵬。清風細雨雜香來,土上出金火照臺。” 此七字是妖辭也。
魏文帝迎娶靈蕓被認為不祥,當時有人唱了壹首七絕:
青槐夾道多塵埃,龍樓鳳闕望崔嵬。清風細雨雜香來,土上出金火照臺。
從這兩首可以看出來,壹首押仄韻,壹首押平韻,***同點是句句押韻,和後來第三句不押韻的絕句還是有區別的。
再往前上溯,春秋末年的《逸周書·周祝解》中,下面這壹段隱藏了壹首七言絕句:
故曰:文之美而以身剝,自謂智也者,故不足。角之美,殺其牛,榮華之言,後有茅。 凡彼濟者必不怠。觀彼聖人必趣時。石有玉而傷其山,萬民之患故在言。 時之行也,勤以徙,辟召道者,福為禍。時之從也,勤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故曰:費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沈祖棻(1909-1977)先生認為,其中有28個字可以說是七言絕句的始祖:
凡彼濟者必不怠。觀彼聖人必趣時。石有玉而傷其山,萬民之患故在言。
沈祖棻先生是近代著名的詩人學者,有"當代李清照"美譽。和其丈夫程千帆先生合稱"程沈",二人曾經合作著有《古詩今選》、《古典詩歌論叢》、《古詩今選》、《唐人七絕詩淺析》等。
結束語
七言詩在唐朝前並不受文人的重視。七言絕句真正的發展是在唐朝, 初盛唐時隨著李白、王昌齡等人大量創作七絕,使得這種詩體越來越受到詩人的青睞,作品也越來越多,到了中唐和晚唐時,七絕數量比初盛唐又增加了數倍。
七絕在唐朝的發展,很大原因是七絕被唐人作為樂府歌辭使用,類似於當時的流行歌曲形式。王士禎在《唐人萬首絕句選序》中特別指出:
考之開元、天寶已來,宮掖所傳 、梨園弟子所歌 、旗亭所唱 、邊將所進,率當時名士所為絕句爾。故王之渙'黃河遠上' 、王昌齡'昭陽日影'之句 ,至今艷稱之。
@老街味道
觀唐習律44 贈別詩怎樣寫?從盧綸詩可以看出送別詩的公式套路
觀唐習律43 韋應物為何被紀曉嵐批評 有些詩病作者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