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客家話形成的歷史過程?

客家話形成的歷史過程?

客方言形成

客方言是漢民族***同語的壹個分支,它以廣東的梅縣話為代表。梅縣,這個名字為後起,據溫仲和《嘉應州誌》載,梅縣在南朝齊時,開始稱程鄉縣, 是時有南齊時人程旻[ m n]居嘉應州義化鄉,後人思其德,名其鄉日程鄉,名其縣為程鄉縣。到了後晉,程鄉縣原隸屬廣州義安改隸屬為南漢國時,始改恭州為梅州。宋時幾經改置, 至明清時又復稱程鄉縣,隸屬廣東潮州府。至於稱“嘉應直隸州省程鄉縣”之名,那是清朝雍正年間的事情,到嘉慶時,嘉應州升為府。直至民國,隸屬廣東省,廢嘉應州改稱梅州,後改為梅縣。 今梅州市含七縣壹區,即梅縣、興寧縣、五華縣、蕉嶺縣、平均縣、大埔縣、豐順縣和梅江區,均操純客方言。梅縣話是客家話的代表。

梅縣的命名,起自民國。據《梅縣市文物誌》所載舊制沿革, 梅縣應當包括舊稱三十六堡,即今現屬梅城及城郊區、長沙、水車、石坑、畬江、扶大、南口、荷泗、瑤上、大坪、石扇、西陽、白宮、丙村、雁洋、城東、松口(松東、松南)、白渡、隆文、桃堯、松源等區。 這些區與區之間的語言,其大系當然屬梅縣音系,可是微有差別。以梅縣話為代表的客家方言究竟怎樣形成的? 當代語言大師王力先生說:“‘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據壹九壹二年梅縣煥文閣出版《梅縣鄉土歷史讀本》載。“客民本中原漢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唐末因戰亂“移徙於汀 贛之間”後轉到廣東,到了宋末,梅縣壹帶舊是過客族,“遭元兵屠戮殆盡”,待元亂已定,復由灑贛之間“轉徙於梅”。清詩人黃遵憲《梅州詩傳序》雲:“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而守其 語言不少變”,“守其語言”屬什麽語言?清語言大師章太炎先生《客方言·序》中說:“廣東稱客籍者,以嘉應諸縣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林海巖《客說》“客音為先民之逸韻”可見梅縣客家 為漢民,客話淵源,自然屬於中原先祖口語無疑,所以客家話保存了大量上古和中古語音。黃遵憲說:“余聞之陳蘭甫先生謂客人語言,證之周德清《中原音韻》無不合”(見《梅州詩傳·序》)。由於社會動亂,中原漢人 大批南遷,在經過長期流徙以後,這批被稱為“客人”的中原漢人最後定居於梅縣地區,其所操的語言慢慢對發展成為壹種方言——客家話,客家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定型下來,形成壹種有別於漢民族***同語的獨立的、純潔的、 活潑的和豐富的客家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