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指南針的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指南針的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指南針是壹種簡單的判斷方位的儀器,也稱“羅盤”。

它的前身是新浪,主要部件是可以在軸上自由旋轉的磁針。

磁針在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理北極,所以人們可以利用這個性質來辨別方向。

指南針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期間有很多創造,比如磁鐵的發現和考古使用。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的司南,它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

中國古代的人們由於生產勞動,接觸到了磁鐵礦,開始了解它的磁性。

經過多次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壹種實用的指南針。

漢武帝時期,眾所周知,武帝喜愛稀世珍寶。如果妳能找到壹兩件事來取悅他,妳將永遠無法享受妳生命的輝煌。

當時有壹個叫欒達的煉丹師,他利用磁鐵的特殊性質,做了兩個棋子。通過調整兩個棋子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又相互排斥。

欒大稱之為“鬥棋”。

漢武帝見過很多棋,金的,瑪瑙的,象牙的,天下所需應有盡有。

所以他壹看到這副棋,就立刻失去了興趣,不相信這個暗鐵結有什麽異常。

欒大沒有多解釋,只是簡單地說了壹句:“陛下,您看好了。”說著,從包裏掏出幾塊,輕輕放在棋盤上。

壹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突然像活的壹樣,小棋子在棋盤上自動碰撞、戰鬥,直到漢武帝目瞪口呆。他過了很久才恢復過來,不禁驚嘆。

欒大見他高興,暗自得意,把手垂到壹邊,等著漢武帝賞賜。

漢武帝大吃壹驚,封欒為“五益將軍”。

其實棋子互相吸引並不奇怪。鸞達只是充分利用了磁鐵的吸鐵功能,漢武帝並不知情。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晉書·馬龍傳》記載,馬龍率軍西進甘肅、陜西,在敵人必經的羊腸小道兩側堆積磁鐵。

當穿著真甲的敵兵經過時,被牢牢吸住,動彈不得。

馬龍的士兵穿著犀牛甲,磁鐵對他們沒有影響,可以自由行動。

敵人以為法寶不戰而退。

中國古代對磁性的認識和利用在世界上是比較早的,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古代人從磁鐵礦有磁性的發現中認識了磁性。

古人把磁鐵礦稱為“磁石”、“磁石”,還把磁性強的磁鐵礦亞種稱為“宣石”。

東漢時期的《外物誌》記載,南海諸島周圍有壹些暗礁、淺灘含有磁鐵,經常吸引船只“被鐵葉遮擋”,使其難以脫身。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有了很多關於磁鐵性質的知識。

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也在詩中用了“磁石吸鐵,金不連”這句話,可見他也明白磁石的本質。

梁南北朝陶弘景在《名醫錄》中提出了磁測法。他指出,優秀的磁鐵產於南方,磁性強,能吸住三根鐵針,使其首尾相連地掛在磁鐵上。

磁性更強的磁鐵可以吸引10多根鐵針,甚至可以裝下壹兩公斤重的裝置。

陶弘景不僅指出了磁性有強有弱,還指出了測量方法。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磁測量記錄。

古人對磁鐵的認識體現在醫學上。

在觀察和研究磁現象的過程中,古代先民進壹步了解了磁性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比如歷代都有用磁鐵治病的記載。

據戰國末期的《管子》和《呂春秋》記載,中國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山上的壹塊石頭有吸鐵的神奇性能,他們稱之為磁石。

東漢《神農本草》中提到用性味辛涼的磁石治療風濕、關節痛、發熱、耳聾。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他的醫學著作《名醫別錄》中也談到了磁石滋腎、壯骨益氣、通關節、消癰消腫。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錢進方》中提到,用磁石制成的蜜丸,經常服用可以明目。

北宋醫學家王懷也講過,磁石可以治小兒誤吞針頭,就是用壹個大棗核打磨磁石,穿上絲線後放入咽喉,再把誤吞的針頭吸出來。

在南宋醫學家嚴格使用和撰寫的醫學著作《方繼生》中,也談到用磁鐵治療聽力不好的耳疾。這是用新棉花在耳朵裏放壹個豆粒大小的磁鐵,然後在嘴裏放壹個生鐵,改善病耳的聽力。

明代著名藥師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對醫用磁石的描述豐富且具有總結性,對磁石的形狀、主要治療名稱、藥物配制方法及各種用途的描述都非常詳細。

如磁石治療的疾病有耳痛耳聾、腎虛、老年性耳聾、老年體虛、失明白內障、小兒驚風、子宮衰竭、大腸脫肛、金瘡膿腫、金瘡出血、誤吞針鐵、熱毒腫毒、各種毒腫等。磁石制成的藥物有磁朱丸、紫雪散、耳聾左慈丸等。

總的來說,各個朝代的醫書上往往都有用磁鐵治療多種疾病的記載。

我們的祖先對磁鐵的研究和利用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最初基礎。

實際上,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觀察和研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