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沒有武則天不敢幹的,為證明自己是聖君,為何說洛陽夏至測不到影子?

沒有武則天不敢幹的,為證明自己是聖君,為何說洛陽夏至測不到影子?

洛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城市,號稱十三朝古都,在古代的很長壹段時間裏,人們都認為洛陽是天下的中心,並由此衍生出“洛陽無影”的政治學說,是說夏至這壹天,洛陽測不到影子。這明顯與我們熟知的地理知識不符。這種學說是怎麽出現的呢?又象征著什麽?

壹、建都洛邑與天下之中

中國古人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都是天子的領土。天子應該居天下之中,商代就有“天邑商”的說法,並將自己的國都稱作“中商”,漢朝人說殷商的制度是“王者必居土中”。周朝建立後,繼承了這種思想,選定國都時十分謹慎。

影視劇中的周天子

根據《史記》、《逸周書》等古籍的說法,周武王曾考察了北到太行山、恒山之地,南到三塗(今河南嵩縣)壹帶。經過道路裏數的勘察,到周公輔佐成王時,最終確定在天下之中的洛邑建都。

驚人的是,出土的文物何尊上面的銘文,印證了這壹說法。何尊上記載,周成王在建都城時在祭典上對宗室大臣們說,“宅茲中國,自之乂民”。這裏的“中國”,不是今天的中國,而是指天下之中。

何尊

國都必須居於天下之中。可是哪裏才是天下之中呢?這需要測量。《周禮》的核心思想就是“惟王建國,辨正方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是說王者建立都城,要辨別方位,確定國都所處的位置。在《周禮》的《地官·大司徒》中,詳細記載了測量天下之中的方法,那就是“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註意,註意,註意!這裏測量地中時,還是可以看到影子的。

二、洛陽無影

但到了唐代,有些人卻由以上學說,衍生出“洛陽無影”的說法。唐代僧人義凈曾走海路前往印度求法,後來將這段經歷寫成《南海寄歸內法傳》。裏面寫道,今印度尼西亞壹帶到8月的時候,就算人站在太陽底下,也看不到影子。這很好理解,因為當地位於赤道附近。

問題是,他在書中寫到中國時,也有“洛州無影”的字樣,是說夏至這天,洛陽測影之處看不到影子。只要學過地理的肯定都知道這不可能,因為洛陽位於北回歸線以北,夏至這天,怎麽可能沒有影子呢?

義凈雕塑

當代學者王邦維在參觀洛陽市的“周公測影臺”時,感覺憑借這些建築可以解答這個謎題。於是他特意在河南登封的壹個古觀星臺進行觀測。他發現,在北京時間13點零8分(當地時間正午),在這個觀星臺上完全看不到任何石表和石臺的影子,持續時間2分鐘左右。

當然,這個觀星臺經過了精心的設計,石臺擺放的位置和石表的傾斜度都是設計者的有意為之。那問題是,到了唐代,為什麽如此強調“洛陽無影”的說法,還精心設計這種儀器呢?

周公測影臺

三、武則天的洛陽情節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天人感應學說,“視日影”就是其中壹種。日影的長短關系到白天的長短,被視作是判斷壹個皇帝好壞的標準。如隋文帝改立太子,就曾“取日長之意”改元仁壽,並說“景長之慶,天之佑也”。古人並沒有今天的地理知識,他們認為上古聖君帝堯的時代,太陽距離北極很近。影短日長,就意味著帝王的統治十分接近聖君的標準,那沒有影子,自然就是最賢明的聖王了。

影視劇中的隋文帝

到了武周時期,這種傾向更加嚴重。武則天改國號為周,追宗周代,代表著她是周代的繼承者。所以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國家禮儀,她都想模仿周代的制度。最具代表性的是她在垂拱四年(688年)修建的明堂。

範冰冰飾演的武則天

這是《周禮》中王者所居的宮殿,且上面的裝飾也極力模仿周代的規制。武則天遷都洛陽,壹方面帶著模仿周制的意味;另壹方面則是為了建都於天下之中,否定李唐的地位。

明堂還原圖

從漢代開始,長安與洛陽的都城之爭就有重要的政治意義。洛陽壹直被儒家視作聖城,是天下之中的理想首都。而長安,人們更多地是考慮它的戰略位置。最初劉邦也有意將西漢都城定在洛陽,但考慮到為了像秦壹樣,制關中而壓制東方地區,最終決定定都長安。

《楚漢傳奇》中的劉邦

但對於長安、洛陽優劣的爭論,從來就沒有消失。東漢班固的《東都賦》和張衡《東京賦》,都從天下之中的角度來肯定洛陽的聖城地位。如張衡所言:“土圭策景,不縮不盈,總風雨之所交。”就在強調洛陽獨特的測影現象。武則天為了宣揚自己的統治,極力擡高洛陽而貶低長安,所以在唐代出現“洛陽無影”的說法,就很好理解了。

四、義凈與洛陽無影

高僧義凈是最早記錄“洛陽無影”的人。而這個僧人為武則天的政治造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李唐皇室自稱老子李耳後代,十分崇道。而武則天與之抗衡的辦法,就是大肆崇佛。

武則天曾壹度出家

在武則天的政治運作中,僧人起了很大的作用。義凈作為壹代名僧,自然受到武則天的重視。而佛教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與皇權合作便是極好的辦法。

義凈創造性地提出了“洛陽無影”說,主張洛陽為天下的中心。作為壹個僧人,這種思想其實是違背佛教典籍的,因為在源於印度的佛教典籍中,堅持天竺中心說。在魏晉南北朝佛教初傳時期,經常因為中國是中心還是天竺是中心引發僧人與士人的爭論。義凈說洛陽是天下的中心,實際上也是佛教世俗化、本土化的壹種體現,目的就是謀生存、求發展。

義凈雕塑

義凈先將自己作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和翻譯的經文進獻給武則天,武則天看到其中“洛陽無影”的字眼後十分開心,下令召見義凈。武則天對義凈的到來十分重視,“親迎於上東門外”,給了他前所未有的禮遇。當年武則天就加封尊號“天冊金輪聖神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