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墓屢遭“光顧”,墓內盜洞如麻,然而最值錢的寶貝為什麽誰都不拿?

古墓屢遭“光顧”,墓內盜洞如麻,然而最值錢的寶貝為什麽誰都不拿?

壹個民族的葬式往往最能反映當地文化,我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自古以來不同的民族流行著不同的葬式,例如水葬,火葬,懸棺葬,以及石棺葬等等。不過在漢地最流行的還是土葬,特別是兩漢時期,富貴人家很講究土葬的規格,這使漢墓成為盜墓賊重點覬覦和開發的對象。

古代漢朝人流行厚葬,人死後他們不僅會給逝者修建如同現實生活中的房屋壹樣的墓室,還會將大量的珍寶以及墓主生前用的物品埋進墓中,如若是帝王皇親國戚的墓穴,墓裏的陪葬品就更為豐富,出土於湖北省鐘祥市的梁莊王墓就是個典型的例子,30多平米的墓室裏竟然堆砌著五千多件寶貝,可謂是富可敵國。

為了得到這些寶貝,歷代以來湧現出了壹批又壹批的職業盜墓賊,例如,三國時期的曹操,為了得到漢墓中的文物還專門成立了壹支叫做“摸金校尉”的專業盜墓者隊伍,隨著時間的流逝,盜墓這壹行業經久不衰,因此,關於漢墓常流傳著十墓九空的說法。

然而,我們今天卻要說到關於漢墓的壹個奇怪現象,那就是很多漢代的古墓顯然被盜墓賊屢次“光顧”,古墓內的盜洞並不少見,可是有壹樣很值錢的寶貝,盜墓賊們個個眼饞卻誰都不敢拿走,以至於這件東西保存到現在,價值過億元成為國寶級稀有文物。

它就說傳說中的金縷玉衣,提到金縷玉衣,其名貴程度不言而喻,在史書中它被稱為“玉匣”,是用金線或者銀絲串以玉片制作的殮服。古人尚玉,玉在中國古代是最重要的配飾,它華美而高貴,佩玉能顯示身份等級,關於玉,漢代的人還有壹種信仰,他們認為玉是陽精之純,能作為人類與天地神祗溝通的媒介。古籍中說兩漢時期的帝王貴族,在死後以玉裹身,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能實現傳說中的精氣不外漏,千年屍骨不腐。

可是這樣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近代,卻遭到很多人的質疑,因為隨著西方科學的傳入,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開化,另外,誰也沒有見到過真正的“玉匣”,歷史上真的存在金縷玉衣嗎?

這壹謎題終於1968年被解開,這壹年,在河北省滿城縣發現的壹處大型漢墓中出土了兩件震驚世界的國寶,壹件金縷玉衣,壹件銀縷玉衣,此墓墓主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當專家們把散落的玉片串聯起來後,欣喜之情難以言表。後來在80年代江浙地區的考古發掘中,又陸續發現了壹些金縷玉衣,這不僅證實了記載的真實度,也讓大家產生壹個疑惑,那就是金縷玉衣如此名貴,為何歷代的盜墓賊們卻視而不見?

最後專家們經過研討終於得出結論,原來盜墓賊只是抽去了玉衣身上的金線,至於玉片沒敢動,是因為在古代玉壹般是皇室貴族專用,拿到市場上交易很容易引起官府的追查,因此為了避免在出手時遇到不必要的麻煩,他們也只好忍痛割愛了。如今,我國已出土了十多件金縷玉衣,每壹件都是頂級的國寶級文物,價值不可估量 ,今天我們還有機會壹矚寶物真容,也得多謝盜墓賊們手下留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