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來比喻眾生的佛性,是有經典淵源的。《北京報》中有羊車、鹿車、牛車的比喻。在中國古代,先民把羊鹿兩車稱為小乘的音感,牛車則用來象征境界更高的菩薩。另外,還把修行的最高境界比作壹個大白牛。可見十牛圖中的這頭牛是有其道理的。
用這十張圖來說明從迷茫中悟道的十個階段,是對後世禪師的壹個全面整理。其實並不是每個修行者都要壹個壹個經歷。這十個階段可以用下面四個階段來解釋。
(1)開始探索:這個階段包括修行者(找牛)對開悟境界(見自然)的向往和尋求,壹些修行壹段時間後獲得的不明性體驗(見痕跡),最後是開悟境界(見牛),但沒有被遏制,這是因為在某處搞了‘放牛’功夫。
(2)開悟頓悟:這壹階段包括三幅畫面:放牛、放牛、騎牛回家。‘得牛’就是看清楚自然,看全面。但由於沾染習氣的長期牽引,這種境界還是有可能退的(小乘佛教有壹部阿羅漢退法,與此類似)。所以開悟之後,努力維持和調整(放牛)。久而久之,這頭心形的牛就能馴服自己,讓妳安全騎回家。禪宗六祖慧能,開悟得道後消失了十幾年,對壇經的認識也消失了(人和牛都忘了),最後回歸了法的本來面目(返本)。地方風光,自然,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3)功夫熟練:這是悟性更穩,功夫更精的階段。自然的開悟境界完全穩定,‘人’與‘牛’合而為壹,心中不再有牛(忘牛救人),連找到牛的自我意誌都還不清晰全面。古今中外的修行者都停滯在這個階段,最大的數量也不能‘鯉魚躍龍門’。
(4)渡眾生:小乘的修行大概會止於返本,而大乘佛教必須轉向渡眾生。開悟的人不僅要在山中滿足自己,還要到地上穿越人群(入山)。這就是為什麽大乘是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