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壹個勵誌的故事,50歲丟失畢生作品文稿,花10年的時間又寫完了。請問這位作家及所寫作品的名稱是什麽?

壹個勵誌的故事,50歲丟失畢生作品文稿,花10年的時間又寫完了。請問這位作家及所寫作品的名稱是什麽?

談遷的故事。

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誌撰寫壹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余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4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明朝逸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遊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誌》等。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壹部翔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誌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裏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饑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書稿即將付印前(清順治四年1647年 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1653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裏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談遷重編《國榷》的事跡也被蘇教國標版語文第九冊(五年級上冊)列入課文,作者蔣光宇,題目為《厄運打不垮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