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存在了。最初是以壹些民歌的形式表現出來,比較零散。後來,周朝把這些零散的民歌集中起來,產生了《詩經》,這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實誰也說不準是什麽時候,只知道《詩經》是第壹部詩集。這和人類有文字的時候壹模壹樣。“古詩”的本義是古代人寫的詩。魏晉南北朝前後,出現了壹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這些五言詩沒有題目,也沒有作者。其中大部分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非壹人之言。我高比率的拋棄了妻子,朋友們都很有錢,我在國外流浪,我感受到了壹種死亡感和新生事物。或寓言,或明示,或重復。開頭無奇思妙想,句句驚心動魄,西京古詩詞皆在其下。”晉宋時期,這些“古體詩”被視為五言詩的典範。陸機曾經逐句模仿其中的12。東晉的陶淵明,宋代的鮑照等。,都有研究“古體詩”技巧和風格的“準古體詩”。梁代劉勰《文心雕龍》和鐘嶸《詩品》對“古體詩”的藝術特征和價值進行了理論概括和評價,對其作者、時代和源流進行了探討,並普遍認定為漢代作品。同時,蕭統的《文選》和陳的《許翎魚臺新詩》從詩歌的分類上界定了“古體詩”的範圍:凡是沒有明確標題的作品,都被作者稱為“雜體詩”,被佚名者稱為“古體詩”。因此,在梁、陳之後,“古詩詞”已經形成了壹個具有特定含義的特殊名稱。與兩漢樂府曲相同,專指漢代無名所寫的五言詩,已發展為泛指“古體詩”。是怎麽形成的?原來,在文學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了把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遞給他人或下壹代,以便記憶和傳播,就編了韻文。據聞壹多先生考證,[詩]和[誌]本來是同壹個字,[誌]從屬於[士],從屬於[心],說明停在心裏的其實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獻的幫助,就不需要死記硬背了。這時候所有的文字記錄都叫做【記錄】。渴望是詩歌。心中有抱負,說話如詩。
歌名是怎麽來的?詩歌和歌曲不是壹回事。歌曲是人類勞動同時產生的,遠在文學形成之前,也遠早於詩歌。起初,我們只用嘆息來表達情感,如啊,xi,哦,唉,等等。當時這幾個字都是同壹個音念的:“啊”。宋是形聲字,用“可”發音。在古代,[歌]和[啊]是同壹個詞,人們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做作曲。所以,歌名壹直沿用。
既然詩和歌不是壹個東西,為什麽後來把它們連在壹起,叫做【詩】?只要我們了解他們的關系。宋起初只用簡單的感嘆詞來表達情感。隨著語言的出現,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漸加深,情感更加豐富,用幾句感嘆詞來表達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歌曲中加入了內容詞來滿足需要。文字出現後,詩與歌的結合更進壹步,出現了用文字寫的歌詞。這時,壹首歌包括兩部分:壹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是詩意的,值得回味的。也就是說,詩是有音樂的歌,沒有音樂的詩。原詩可以配樂唱。歌是詩,詩是歌。詩詞歌賦的結合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已經討論了很久。
毛詩序:“心即誌,言即詩。”情感在心中運動,在言語中形成。如果言語不夠,就悲嘆吧。如果單詞不夠,就唱誦它們。如果歌曲不夠,我不知道如何跳舞。“《尚書》:“詩言誌,歌不語”,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因為這種情況,後來人們把詩和歌並列起來稱,而目前,詩已經成為詩歌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