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成色,清朝時期的顏色是深米色,民國時期的可能是淺米色。再者就是看它的簾紋,民國時期的簾紋,造紙的簾子是很細。清代的則不然。
宣紙基本分成三大類:
1、生宣(紙),很洇墨。
2、熟宣(紙),不洇墨。
3、半生熟(紙),不太洇墨。
中國的傳統手工裝裱是可持續的,之所以可以保存幾千年時間,這跟中國的特殊工藝相關,清朝時候裝裱了,到民國的時候還可以再裝裱。
宣紙的質量:
就宣紙而言,因為二王書風的泛濫,導致大量的“書法家”開始尋求壹種適合寫精致筆畫和小行草的載體。於是,我們就得以見到很多高手經常用的紙張了。
這種紙大概清代有點,好像民國的時候使用稍微多壹些。當代很多書家卻開始廣泛運用。這種材質,類似熟紙,不洇墨,而且書寫有壹點摩擦力,比較好寫。
只是現在的粗制濫造(當代人的特點),導致很多泥金、泥銀宣紙質量不佳,時間長了表面塗層會氧化變黑。而且這種宣紙比較“脆”,折疊幾次容易斷裂。
歷史上有這樣的記載,有壹個人吃了油餅,沒洗手的時候就去抓畫,畫上留下了手印。戴上手套,手上的汗、塵埃、臟物就能隔離了,但其實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極大的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