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活用的含義是什麽?活用最常出現於在什麽之中?

活用的含義是什麽?活用最常出現於在什麽之中?

淺談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普遍性

[內容提要]在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是壹種普遍的現象,正確認識它,對我們閱讀古籍,特別是理解漢語語法的特點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從上古經典名著中廣泛擷取論據,從名詞活用的普遍性、動詞活用的普遍性、形容詞活用的普遍性等方面充分地證明了它使用的普遍性。

[關鍵詞] 名詞活用 動詞活用 形容詞活用 普遍性

所謂詞的活用,就是某些類型的詞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原來的壹般性質和語法功能而具有新的性質和語法功能的靈活用法,離開這種語言環境就失去這種性質和功能。例如名詞、形容詞和數詞用如動詞,某些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以動用法、形容詞等用如名詞等等。在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是壹種普遍的語法現象,現就結合具體例名句,對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談壹點粗淺的認識。

(壹)名詞活用的普遍性

1.名詞用作壹般的動詞。

名詞本來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稱的詞,但是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不再限於它單純地表示人或事物本身,而是用它表示相關的動作行為或發展變化等,使它具有動詞的性質和語法功能,象動詞那樣使用。

①莊公升壇,曹子手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②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史記·商屬列傳》)

③小信未孚,神易福也。(《左傳·莊公十年》)

④踵門而告之公(《孟子·許行》)

⑤狐死首丘,代馬依風。(《後漢書·班超傳》)

⑥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左傳·公孫無知之亂》)

例①“手”可譯釋為動詞“操”或“持”;例②“法”是“依法懲處”的意思;例③“福”是“賜福”的意思;例④“踵”原意是“後跟”,這裏是“踵至(親身來到)”的意思;例⑤“首”是“頭朝著“的意思;例⑥“瓜”都是食瓜的意思。

2.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發生與該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如

①桓公解管仲束縛而相之。(《韓非子·難》)

②以百裏之壤而臣諸候。(《史記·平原君列傳》)

③先生之恩生禮而肉骨也。。(《中山狼傳》)

④(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

例①名詞“相”是使動用法的,在此表示使…為相,“之”是賓語,“相之”即使之為相。例②名詞“臣”與例①“相”相同,即使諸候為相。例③名詞“肉”和例④名詞“汗”雖然也都是使動用法,但“肉”在此不是表示使…為肉,而是使…生肉,“肉骨”就是使肉生骨;“汗”在此也不是表示使……為汗,而是表示使……出汗。

3.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用如動詞的名詞對賓語含有認為它怎麽樣的意思,也就是主語在主觀意念上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認為或看做這個用如動詞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①友風而子雨。(《荀子·賦·雲》)

②天下乖戾,而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論》)

③孟嘗君客我。(《戰國策·馮客孟嘗君》)

例①的“友風”是“把風當作朋友”,“子雨”是“把雨當作兒子”;例②“君”在此表示認…為君,後壹個“君”是賓語,“君君”即“認君為君”,也就是“把國君看作國君”;例③的“客我”是把“我當作客人”。

4.名詞用作狀語

在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壹般不充當狀語。在古代漢語中普通名詞經常充當狀語表示比喻,表示對人的態度、表示工具、處所或方式等。例如:

①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②其後,秦稍蠶食儲候。(《史記·項羽本紀》)

③君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史書·項羽本紀》)

④楚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史記·遊俠列傳》)

⑤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⑥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

例①的“人”例②的“蠶”是“像人壹樣”“像蠶壹樣”表示比喻,例③的“兄”例④的“父”是“像對待兄長,父親那樣”,表示對人的態度,例⑤的“箕”是“用箕”,表示工具,例⑥的“法”是“按照法令”,表示依據。以上的例子從名詞的活用方面證明詞類活用的普遍性。

(二)動詞活用的普遍性

1.動詞用如名詞。

動詞本來是表示動作行為或發展變化的,但是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不再用它表示動作行為或發展變化,而是用它表示與其相關的人或事物,使它具有名詞的性質(或特點)和語法職能,象名詞那樣來使用,這就是動詞用如名詞。如:

①趙王之子孫候者,其繼有在者乎?(《戰國策·趙策》)

②今邯鄲且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信陵君列傳》)

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左傳·莊公十年》)

例①動詞“繼”,在此表示相關的人,即繼承者;例②動詞“救”,在此也表示相關的人,即救兵。這兩例用如名詞的動詞都是作主語的。例③動詞“伏”,在表示相關的人,即“伏兵”是做賓語的。

2.動詞做狀語

動詞多做謂語,但往往也可以做狀語,對其他動詞起修飾作用。動詞做狀語多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或狀態。如:

①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列子·湯問》)

②操軍吏皆出迎立觀,指言蓋降。(司馬光《赤壁之戰》)

③翌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口可成。(蒲松齡《促織》)

以上用“·”標出的動詞都是做狀語修飾它後面的動詞。如例①動詞“跳”做“往助”的狀語,就表示“往助”時的狀語,即“跳躍著前去”。

3.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就是活用的動詞對賓語含有使它怎麽樣的意思,即主語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或具有這個動詞所表示的發展變化。

(1)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如①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認來之。(《論語·季氏》)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

③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褚少孫《西門豹治鄴》)

例①不及物動詞“來”是使動用法,在此表示“使…來”,“之”是賓語。例②的“活”和例③的“浮”與例①“來”譯釋相同。

(2)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如①止子路宿,殺雞為黍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子路從而後》)

②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③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漢書·蘇武傳》)

例①的“食之”不可能是“食子路”,而只能是“使子路食”,“見其二子”則是“使其二子拜見(子路)”;例②的“從”也不可能是“沛公跟從百余騎”,而只能是“使百余騎跟從”;例③的“降武”不是“歸降蘇武”,而是“使蘇武歸降”。動詞活用的例子在古代漢語中不勝枚舉,是壹種普遍性的語法現象。

在古代漢語中,不僅名詞、動詞活用十分普遍,而且形容詞活用也幾乎無處不在。下面談談形容詞活用的普遍性。

(三)形容詞的活用的普遍性

1.形容詞用如動詞

形容詞本來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狀的,但是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不限於單純地用它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狀,而是用它表示與其相關的動作行為或發展變化等,使它具有動詞的性質和語法功能,象動詞那樣來使用,這就是形容詞用如動詞。如: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史記·屈原頁生列傳》)

②客之美我者,有求於我也。(《戰國策·齊策》)

③益烈山澤而焚之。(《孟子·許行》

例①“短屈原”是動賓短語而不是偏正短語,“短”在此表示“說……不好”,用如動詞,“短屈原”即說屈原不好。例②“美我”,“美”用如動詞,即說我美。例③的“烈”原是形容詞火大,這是是“放大火燒”的意思。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用如動詞的形容詞對賓語含有使它怎麽樣的意思,即主語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

①宣子說,輕幣。(《左傳·子產說範宣子輕幣》)

②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墨子·尚賢》)

③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子·天子》)

例①的“輕”原是形容詞,“輕幣”是“使幣輕”,指“減輕幣帛的進獻”。“減輕”也是壹種動作補結構的動詞,在古代漢語中壹般也用使動詞用法來表示。例②的“富”、“貴”都是使動用法。例③的“強”、“貧”也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就是用如動詞的形容詞對賓語含有認為它怎麽樣的意思,也就是主語在主觀意含上認為賓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這種用法在古代漢語中非常常見,出現的年代也很早。如:

①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下》)

②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後漢書·張衡傳》)

例①兩個形容詞“小”,例②的形容詞“奇”都是意動用法。例①的“小”在此表示“認……為小”,“魯”和“天下”分別為其賓語,“小魯”即“認魯為小”也就是認為魯國小了,“小天下”即“認天下為小”,也就是認為天下小了。例②“奇”,其譯釋法我例①相同。

由上述可見,詞類活用在古代漢語中是壹種相當普遍的語法現象。

[參考文獻]:

1、《古代漢語》上(全國教育學院古代漢語教學研 究會編,山西人民出版社,壹九八六年、太原)

2、《古代漢語》下,主編郭賜良、李玲亞、語文出 版社、1998年3月第11次出版。

3、《古今語法異同》(福師大中文系徐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