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下臂簡介

下臂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下臂的別名 4 出處 5 特異性 6 穴名解 7 所屬部位 8 下關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下關穴的功效與作用 12 主治病癥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配伍 15 文獻摘要 16 研究進展 16.1 顳頜關節炎 16.2 三叉神經痛 16.3 鼻炎 16.4 牙痛 1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下臂 1 拼音

xià bì

2 概述

下臂為經穴別名,即下關[1]。

穴位 下關 漢語拼音 Xiaguan 羅馬拼音 Hsiakuan 美國英譯名 Lower Pass 各

號 中國 ST7 日本 7 法

國 莫蘭特氏 E5 富耶氏 E2 德國 M2 英國 S2 美國 St7

下關為經穴名(Xiàguān ST7)[2]。出經《黃帝內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2]。下關為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3]。下即下方,關指機關(即下頜關節),此穴在下頜關節部之下方,故名下關[2]。主治牙關緊閉,牙關開合不利,下頜疼痛,顳頜關節功能紊亂,顳頜關節炎,下頜關節脫位,咬肌痙攣,齒神經痛,齒痛,下頜關節炎,面痛,耳鳴,耳聾,耳痛,牙車脫臼,口噤?腫,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腮腺炎,聤耳流膿,面癱,口眼?斜,口噤,眩暈,足跟痛等。

3 下臂的別名

下手、下臂、下砂[1]。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

5 特異性

下關為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之交會穴。

6 穴名解

下即下方,關指機關(即下頜關節),此穴在下頜關節部之下方,故名下關[2]。

7 所屬部位

面[4]

8 下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下關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5][6]。

下關位於面部,顴弓下緣中央與下頜切跡之間凹陷中。正坐或側伏,閉口取之。[2]

下關位於面部,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處,閉口取穴[3]。

下關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下關穴的位置

下關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下關穴的位置(肌肉)

下關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正坐或側伏,在顴弓下緣凹陷處,下頜骨髁狀突稍的前方,閉口取穴。

下關位於面部,顴弓下緣中央與下頜切跡之間凹陷中,正坐或側伏,閉口取之[2]。

正坐或側伏位,閉口,於耳屏前約1橫指處,當顴骨弓下的凹陷處取穴[7]。註意:此處合口有孔,張口即閉[7]。

10 穴位解剖

下關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腮腺、咬肌、顳下窩。皮膚由下頜神經的耳顳神經分布。在皮下組織內,有橫行於腺體實質內的血管主要有上頜動靜脈、面橫動靜脈、面神經及其神經叢。針經腮腺後,穿過顳肌腱入顳下窩。該窩內,深居有三叉神經運動纖維形成神經支配的翼內、外肌。圍繞該二肌由面深部的靜脈形成靜脈叢,通過該叢的靜脈或屬支,溝通顱內和面部靜脈的吻合。因此,面部有感染的患者,不易采用此穴。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腮腺→咬肌與顳骨顴突之間→翼外肌[2]。

皮膚→皮下組織→咬肌→翼外肌[6]。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大神經和耳顳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顴支經過,並有下頜神經肌支和顳淺動脈分布;再深層卵圓孔處有下頜神經幹經過[6]。

布有面神經顴支及耳顳神經分支。並有面橫動、靜脈通過,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3]。

11 下關穴的功效與作用

下關有消腫止痛,聰耳通絡的作用。

下關有疏散風邪,通竅利關的作用[2]。

下關有疏風活絡、開竅益智之功。主治齒痛,面疼,耳聾,耳鳴,牙關開合不利,口眼?斜等證。[1]

足陽明經入上齒中,下關位於上齒部,故下關是治療上牙痛的主穴[7]。

足陽明經脈、經筋布於面部,故下關穴可治面癱、口?、面痛[7]。

足陽明經上行耳前,足少陽經入於耳中,出耳前,下關穴鄰近耳部,又是足陽明、足少陽之會穴,故可治耳病[7]。

下關穴位於下頜關節處,乃下頜骨運動之機關,故亦可治口噤、牙關不利之癥[7]。

12 主治病癥

下關穴主治牙關緊閉,牙關開合不利,下頜疼痛,顳頜關節功能紊亂,顳頜關節炎,下頜關節脫位,咬肌痙攣,齒神經痛,齒痛,下頜關節炎,面痛,耳鳴,耳聾,耳痛,牙車脫臼,口噤?腫,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腮腺炎,聤耳流膿,面癱,口眼?斜,口噤,眩暈,足跟痛等。

下關穴主治牙關緊閉、下頜疼痛、口?、面痛、齒痛、耳鳴、耳聾[6]。

下關主要治療面頰、口齒及顳部疾患:如口眼?斜、牙車脫臼、口噤?腫、耳鳴耳聾、聤耳以及三叉神經痛、顳頜關節炎、咬肌痙攣、齒神經痛等[2]。

下關主治牙痛,牙關緊閉,耳鳴,耳聾;以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下頜關節炎,腮腺炎等[3]。

下關主治耳聾,耳鳴,聤耳流膿,耳痛,齒痛,面痛,面癱,口噤,牙關開合不利[7]。本穴功同頰車,但治療耳疾及顳頜關節疾病優於頰車穴[7]。

五官科系統疾病:牙痛,顳頜關節功能紊亂,下頜關節脫位,下頜關節炎,咬肌痙攣,耳聾,耳鳴;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其它:眩暈,足跟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1.2寸[6]。

壹般直刺0.5~0.8寸[2]。

刺0.5~1寸[3]。

向下直刺0.3~0.5寸,周圍酸脹或麻電感放散至下頜。

略向下直刺0.5~1寸,周圍有酸脹或觸電感放射至下頜[7]。

向後斜刺1.0~1.5寸,有酸脹感擴散至耳區[7]。

沿下頜骨外向上、下齒平刺1~1.5寸,有酸脹感擴散至上、下齒[7]。

沿下頜骨向上、下齒平刺1.5~2.0寸,酸脹擴散至上下齒以治牙痛。

治療顳頜關節不利用"齊刺"法。

註意:不能深刺,以免刺傷腦膜中動脈,引起出血[7]。

13.2 灸法

可灸[6][7]。

溫灸5~10分鐘[2]。

艾條灸3~5分鐘[3]。

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或藥物天灸。

14 配伍

下關常配聽宮、翳風、合谷,有瀉熱通絡鎮痛的作用,治療顳頜關節炎[2][7]。

下關配合谷、太陽、睛明治療三叉神經痛[2]。

下關配頰車、合谷、外關,有通關活絡的作用,治療牙關緊閉[2]。

下關配頰車、合谷,治牙關緊閉[7]。

下關配合谷、下關,治上牙痛和三叉神經痛[7]。

下關配耳門、聽宮、聽會,治耳聾[7]。

下關配陽溪、關沖、液門、陽谷有清熱瀉火通竅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15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足陽明、少陽之會。

《針灸甲乙經》:失欠,下齒齲,下牙痛,?腫,下關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牙齒齲痛,耳痛。

《備急千金要方》:下關、大迎、翳風主口失欠,下牙齒痛。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療聤耳有膿汁出,偏風,口目?,牙車脫臼。

《類經圖翼》:主治偏風,口眼?斜,耳鳴耳聾,痛癢出膿,失欠,牙關脫臼。

16 研究進展 16.1 顳頜關節炎

據報道,下關配合谷,針後加灸,每次灸30 min,每日1次,有較好療效[7]。

下關配頰車、合谷,針刺加灸治療顳頜關節炎;配合谷治療顳頜關節炎;僅在該穴施灸治療顳頜關節炎;配頰車註射氫化潑尼松龍治療顳頜關節炎。上述多種方法治療顳頜關節炎均取得滿意效果。

16.2 三叉神經痛

用地塞米松註射此穴,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用氫化潑尼松加普魯卡因、維生素B12在該穴註射,治療三叉神經痛;針刺該穴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3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用30號2.5寸毫針針刺下關,進針後針尖以80°向後下方,朝對側乳突方向深刺2寸左右,用緊提慢按手法,不撚轉,使針感向下頜方向或四周擴散,留針30~60 min,每10~15 min用提插手法行針壹次,出針前再用提插手法行針30s,每日1次,10次為—療程,每療程間隔1周[7]。

16.3 鼻炎

註射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治療113例鼻炎,對常年性鼻炎有較好效果。

16.4 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