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年的意義是什麽

年的意義是什麽

年百科內容來自於:以地球公轉周期為基準的時間單位就叫做年。也是數學學科時間計算的壹種數學名稱。如年、月、日等。

中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於谷禾壹般都是壹年壹熟。 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單字解釋年

nian

1.a year

2.a person's age

3.a periodinone's life or in history

①時間單位,地球繞太陽壹周的時間:年初;今年;年終;三年五載。

②歲數:年紀;年齡;年輕;益壽延年。

③人壹生按年齡劃分的階段:童年;中年;老年。

④新壹年開始的那天和其後的幾天;過年用品:新年;過年;年貨;年飯。

⑤時期;時代:年代;早年;初年。

⑥壹年中莊稼的收成:年成;年景;豐年。

⑦每年的:年會;年報;年產量。

⑧姓。如年羹堯、傻子瓜子年廣久等。

年代:niándài時代;把壹個世紀分為10個單位,1個單位10年,每10年叫做1個年代。

〖例句〗為了判斷出文物確切的歷史年代,考古學家運用最先進的儀器進行測量。

年富力強:niánfùlìqiáng年輕而精力旺盛。

〖例句〗青年人應該趁年富力強,努力學習,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年輪:niánlún木本植物的主幹,因季節變化而生長速度不同,在木質部的斷面上顯出環形紋理。年輪的總數與植物的年齡大致相當。

〖例句〗從年輪看,這棵大樹有五十年樹齡了。

年邁:niánmài年紀老。

〖例句〗在公***汽車上,小強把坐位讓給了壹位年邁的老者。

年輕:niánqīng年紀不大,多指十幾歲至二十幾歲。

〖例句〗這家公司的職員大都是年輕有為的大學畢業生。

年深日久:niánshēnrìjiǔ經過多年,日子已久。形容經歷的時間久遠。

〖例句〗這塊石碑歷經風吹日曬,年深日久,字跡已模糊不清了。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年形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負禾。小篆字形,從禾,千聲。本義: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義

“必先有禾之種植,而後有年字之發生,年生於禾,非禾生於年。故《說文》曰:“年,谷孰也。”《尚書正義》引孫炎亦曰:“年,取禾谷壹熟也。”(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五谷皆熟為有年也。――《谷梁傳?桓公三年》

五谷大熟為大有年。――《谷梁傳?宣公十六年》

豐年多黍多秊。――《詩?周頌?豐年》

有年。――《左傳?桓公二年》。疏:“年訓為稔。”

爾厥有幹,有年於芘洛。――《書?多士》

又指壹年的收成

兇年免於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兇年不免於死亡。

又如:年登(谷物豐收);年荒(谷物歉收);年豐(年成豐收);年饑(年成荒)

年(秊)nián

⒈時間單位。地球繞太陽壹周為壹年。因為有余數,所以公歷規定,平年三百六十五天,閏年三百六十六天。壹年有12個月。

⒉歲數:~齡。~紀。也指按年齡劃分的階段:青~。壯~。老~。

⒊時期:乾隆~間。清朝末~。

⒋年節,有關年節的:過~。新~。~畫。~糕。

⒌莊稼收成情況:~景。~成。豐~。

①壹年:壹晃就是兩個~頭兒。

②時代:舊社會那~頭兒,窮人夠苦呀。

③年景:這個~頭兒好,大豐收。

"年"獸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壹壹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年”是什麽呢?是壹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壹來,樹木雕敝,百草不生;“年”壹“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壹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中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於谷禾壹般都是壹年壹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那麽“年”究竟是怎麽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幾種說法:

"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壹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壹夜,我壹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壹抖,怪叫了壹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壹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壹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裏壹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壹壹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熬年的傳說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壹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麽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麽壹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壹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壹天換壹種口味,從磕頭蟲壹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壹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壹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壹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壹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蔔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壹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壹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壹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裏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壹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 "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裏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麽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壹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壹個村子裏。壹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壹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裏點了壹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壹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這種現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拜年"的風俗內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初壹拜本家、初二拜嶽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

另壹種說法是: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於谷禾壹般都是壹年壹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年的天文官傳說定陽山原是遠古羲和族人的地盤,傳說很久以前在定陽山下,住著壹個叫萬年的小夥子。他家境貧寒,終日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候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拿不準種田的節氣,常誤了時令。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他決心把節令定準。

壹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時,看到樹影的移動,受到了啟發。他就制了壹個日晷,測日影來計算壹天的長短。可是,遇上雨、雪陰天,就無法計算了。他又琢磨做壹個記時器具,以彌補日晷的不足。壹天,他進深山挖藥,看到山上泉水有節奏的“滴噠、滴噠”地響著,他開了竅。回家後,反復試驗,最後做成了能固定水面高度均勻滴水的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觀漏水,天天如此,從不間斷。終於發現每隔360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壹次,最長的壹天在夏至,最短的壹天在冬至。

當時的天子“祖己”也為節令失常之事著急,就召集百官議論此事。朝廷節令官阿衡既不懂日月運行規律,又不潛心鉆研,見天子問起事故,就說是因為百姓做事不慎,得罪了上天,只有祈禱上天寬恕才行。祖乙聽信了,齋素沐浴,率領百官去祭天,並傳諭全國各地設臺祭天。

這下可苦了各地百姓。為修祭臺,又得服役,又得出捐,勞民傷財,怨聲載道。祭來祭去,毫無成效,時令照亂。萬年實在忍不住了,就帶上他的日晷和漏壺去拜見天子。

天子傳見萬年,聽萬年講述了日月運行周期,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日晷臺,造漏壺亭。又派12個童子服侍萬年。萬年讓6個童子守日晷,6個童子守漏壺,準確記錄,按時稟報。

萬年登日月閣後,日夜操勞,壹晃三載。壹天,天子派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稟報:“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壹歲月有十二圓。”阿衡聽罷,深感有理。但他是個腹內空空又心底狹窄之人。他想:如果萬年把歷制定準,天子必然定會重用萬年,到那時就不會重用我了。於是決定,除掉對方。

阿衡找了壹名刺客,讓他行刺萬年。刺客在壹個夜深人靜時候去行刺。但見閣樓周圍有衛士嚴加把守,不能靠近。於是他躲在遠處的樹影下,拉弓搭箭,向正在閣樓上觀星象的萬年射去。壹箭射在萬年的胳膊上,萬年“哎呀”壹聲倒在地上,眾童子急呼捉賊,衛士們立即出動,當場將刺客捉獲,送交天子。

天子問明實情,立即傳令將阿衡捉拿收監,接著登日閣看望萬年。萬年見天子親自來看望自己,非常感動,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盡,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吧。天子略加思忖,說道:“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從此,萬年在日月閣中更加細心觀察草木麥寂榮枯,精心推算時辰,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潤了進去,並制定出歷法--太陽歷。那年五月,天子到天壇祭天,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鮮桃賜予萬年。萬年獻上太陽歷。天子望著終年操勞的萬年眉發胡須壹片雪白,深為感動。下旨將太陽歷定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從此,人們也把春節稱做“年”。逢過年之時,家家掛壽星圖,象徵著新歲添壽。同時也表達了對萬年的敬仰之情。

計時單位

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謂之壹年;

"年"既然是計時單位,自然與歷法有關,而歷法的形成又是天體運行和萬物生長規律的產物。這壹過程是隨著社會的前進和人們知識的提高而發展的。

中國的原始農業社會時期,在耕作的長期實踐中,發現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行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所謂"觀象授時"。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北鬥鬥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用幹支紀年、月、日的辦法。這就是歷法的雛形。每年的第壹月稱正月,為歲首。由於各個朝代使用的歷法不壹,故歲首也不相同。夏歷的正月是現在我們所用的陰(農)歷壹月,即所謂"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現在的陰歷十二月為歲首,即所謂"建醜季冬之月;"周歷以現在的陰歷十壹月為歲首,即所謂"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顓頊歷,以現在的陰歷十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亥孟冬之月";漢代初期仍以秦歷為準。直到漢武帝時,才組織專門班子,改顓頊歷為太初歷,並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仍以夏歷的正月為歲首。這就是我們現在仍把陰(農)歷稱為夏歷的原因。

"年"字的出現始於周代。在此以前,堯舜時稱"載",有天體星辰運載壹周之意,夏代稱"歲",含人長壹歲,新春將臨之意;商代稱"祀",表示四時已過,該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了。雖然在唐肅宗時曾壹度將"年"改為"載",但為期很短,又復稱為年。年為計時單位,壹直沿用到現在。春夏秋冬壹個周期,稱為壹年,在書面語言中,亦不時出現"載"字,顯然那是受古時稱謂的影響。

收成狀況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谷物多少即年景之好壞;

"年"的再壹個含意是收成的意思。壹年之中分為四季,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收、藏循環規律而逐漸認識的。因而在古籍記載中,對"年"的說明是"谷熟也"。收獲五谷稱"有年",豐收稱"大有年",亦稱"豐年"。皇帝祈禱五谷豐登之處曰"祈年殿"。在戲文中,對帝王歌功頌德時,有"君樂臣樂民安樂,五谷豐登大有年"之唱詞。

"年"字原是"稔"字初文,即莊稼成熟豐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不難理解,"年"與農作物之間的密切關系。

節日名稱

"百節年為首",是歡樂慶祝的愉快時光,謂之過年。

"年"的另壹含意為節日名稱。是供大家歡慶的日子。收藏之後,結束了田間農活,首先想到的應是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庇蔭。用新米做飯、釀酒、祭祀神靈、祖先、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形成了壹年壹度的規律。但是祭祀活動在哪壹天舉行,古時並無確定,只是局限在新舊二年交替的這段日子之中。

"年"作為節日,形成於漢代。百姓們經過了春秋戰國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雖統壹中國,但徭役賦稅極為苛刻,民不聊生。直到漢代,才出現社會較為穩定,經濟日趨繁榮的局面,百姓們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為歲終的慶祝和新歲的祈福創造了條件。

哪壹天稱過"年"?自然是歲首第壹日。但是由於歷法的不同和帝王的封建意識,歲首第壹日最初很難確定。我國的封建帝王自稱為天子,為顯示其"奉天承運,受命於天"的宗旨,隨著改朝換代,多次改動了月份的次序。正月不固定,初壹自然也不固定。自從漢武帝改"顓頊歷"做《太初歷》之後,雖然王莽、魏明帝、武則天、唐肅宗都曾壹度又改用周歷,但為時都很短,因此,民間壹直以夏歷為準,正月初壹即為新年。

新年的名稱有不少變化。古時曾稱過"上日"、"元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歲、月、日之元)、"三朝"(歲、月、日之朝)。後世逐漸稱元旦。民國之後,中國在使用陰歷的同時,亦采用陽歷,陽歷的1月1日亦是元旦。我國民俗不太註重陽歷,雖然機關、學校陽歷元旦照例放假,但是民間並不以此日為節。盡管如此,壹國之內也不能有二個"年",於是把陰歷的元旦稱為"春節"。

過年的習俗上海

臘月二十四為“竈神”上天奏事之日,故臘月二十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竈”、“祭竈”,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二十五為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各家各戶裏裏外外撣塵掃除。二十六至二十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準備新衣,買春聯、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壹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臺灣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壹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初壹,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戶戶在壹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壹,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

“謝竈”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壹。

臘月二十三日送竈神,澳門人謂之“謝竈”。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大年初壹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另壹個關於年的傳說

相傳野三坡古時候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壹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壹夜,我壹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壹抖,怪叫了壹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壹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壹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裏壹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壹壹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收歲風俗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壹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麽稱“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麽壹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壹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壹天換壹種口味,從磕頭蟲壹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壹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壹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壹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壹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蔔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壹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壹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壹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裏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壹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裏親友見面道喜……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麽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壹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壹個村子裏。壹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壹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裏點了壹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壹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這種現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拜年”的風俗內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初壹拜本家、初二拜嶽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