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壹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壹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壹千多年的歷史。臘八這壹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隨著改革開放,外國的新事物新思想不斷湧入中國,許多西方節日如聖誕節、愚人節、情人節也漸漸為我們所接受,許多年輕人還把這些節日當成大事隆重地慶祝。然而,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祖先們留下的許多傳統。今天,提起臘八節,可能除了老人們以外,年輕人知之甚少,甚至對此壹無所知。
其實,我們應當重新重視起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老傳統,不能讓自己完全西化,在自己身上找不到壹點中國人的影子。過臘八,可以讓平時忙忙碌碌相聚甚少的親人們多壹個團聚的節日壹起祭祀祖先;可以讓吃慣了油膩的肯德基麥當勞的孩子們嘗嘗地道的臘八粥,讓他們聽聽臘八的典故,也許他們會很新奇。舊中國的臘八帶有迷信的色彩,我們完全可以擯棄某些舊思想,以新的思想來完善它,並且發揚光大。
我們還可以宣傳臘八節,利用傳統節日來興旺旅遊市場,讓更多的國際友人通過臘八節了解中國,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的魅力。尤其是臘八粥,完全可以作為壹道中國菜了。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壹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幹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壹起,放在粥碗裏,活象壹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