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過年為什麽要放煙花爆竹?

過年為什麽要放煙花爆竹?

要是說起過年放鞭炮的傳統,大概能追溯到太古時期了,“年”這個字早在甲骨文就已經出現了。

在《甲骨文字釋林》中就有這麽壹句話:“年乃就壹切谷類全年的成熟而言。”

也就是說早在那時候,人們就認為“年”是壹個谷物成熟的周期,等到這跟周期完成的這壹天,就被人們稱之為“年”。

那麽在太古時期的“年”又是哪裏來的呢?

在現世中,有個這樣的流傳至今的神話傳說。

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深山老林裏住著壹種叫“年”的怪獸,這種怪獸頭上長著長長的觸角,還有壹對鋒利的牙齒,它目露兇光,生性兇猛。

這種怪獸常年生活在海底或者樹林中,只有除夕的時候才會跑出來。

它喜歡跑到村子中傷人,後來人們見到它就四處逃命,年抓不到人,就只能去抓人們豢養的家禽,人們的屋子被它毀掉,家禽也全都被吃光。

後來每每到除夕之夜“年”出來的時候,人們只能攜帶家眷、牽著牛羊去逃命。

有壹年,在壹個叫桃花村的地方,眼看著除夕之夜將至,人們慌忙帶著兒女去逃命,只見村中頓時壹片混亂。

就在這個時候,在村口來了壹個叫花子,雖說這個人穿著打扮像個乞丐,但是他手握拐杖,壹頭銀發飄逸無比,渾身的氣度竟然非同凡人。

不過這個時候村民們都顧著逃命了,誰會管壹個叫花子有沒有氣度呢?

就在此刻,村東頭有壹位老婆婆註意到了這個叫花子,她年紀已經大了,跑是跑不動了,年獸來了她只能緊閉門窗自求多福。

老婆婆看到叫花子以後,給了他壹些食物,還好心的告訴他怪獸要來了,趕緊去山上躲起來吧。

叫花子聽完這話不但沒有慌亂,反而氣定神閑地道:“婆婆若是肯讓我在這裏躲避壹夜,我保證能將這怪獸趕走。”

老婆婆心中嘆息壹聲,她倒不是覺得壹個叫花子真的能把怪獸趕走,只是可憐他沒有去處,於是答應了讓他住壹宿。

等到半夜的時候,隨著壹聲巨大的嘶吼,年獸果真進村了,只見這大怪獸漫步在黑漆漆的村子中,村中早已沒了聲響,就連飛禽走獸也不見了蹤影。

隨後它把目光轉向了村頭的老婆婆家,大叫著就沖進了院落。

年獸之所以註意到了老婆婆家,是因為這戶人家非常與眾不同,這家的門口不僅貼了壹張大紅紙,並且還掛了亮眼的燈籠,屋中也是燈火通明。

年獸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院中突然傳來了“劈裏啪啦”的響聲,年獸頓時嚇了壹跳,它渾身戰栗,不敢再往前壹步。

正在這時,屋子的門開了,只見壹個銀發飄飄的老者站在屋中哈哈大笑,他的身上披著紅袍,絲毫沒有畏懼之色。

年獸看到此情此景,頓時扭頭逃跑了。

等到第二天人們回到村子中時,竟然發現這次沒有被破壞的痕跡,老婆婆也安然無恙,眾人壹陣詢問,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那年獸怕紅色的東西,還怕火光跟響聲

從此以後,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戶戶就會穿上紅色的新衣服,在門口貼上紅紙,並且用燃燒竹子的方式發出響聲,從而驅趕年獸

當然了,傳說歸傳說,年獸只是存在於神話中的故事,並且至今為止,人們也沒有發現與年獸相似的動物,說明年獸跟龍壹樣,都是人們杜撰出來的。

那麽竟然所謂的“年獸”是傳說,除夕放鞭炮的這些行為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流行的呢?

在古籍中,曾經的確記載了“年”的由來,不過跟年獸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在《爾雅·釋天》中有這樣壹段記載:“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這句話比較晦澀難懂,但是兩晉時期的風水大師郭璞給了這樣的解釋:“歲,取歲星行壹次;祀,取四時壹終;年,取禾壹熟; 載,取物終更始”。

其實說白了,人們認為的壹年,就是谷物生長的周期,是壹個新的交替過程。

在中國的歷史上,其實“放鞭炮”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只不過那時候沒有火藥,放的鞭炮不是現代常見的這種,而是爆竹。

最早的爆竹記錄出現在春秋時期,人們認為將爆竹扔在火盆中燃燒,發出的響聲能夠驅逐“山魈”。

南北朝時期,在《荊楚歲時記》也有這樣的記載:“正月壹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

這句話記錄的就是正月壹日那天,在庭院中放爆竹的目的就是驅逐山臊惡鬼,據說有壹種動物不怕人不怕火,總是喜歡出來襲擊人類。

於是人們就在除夕夜將竹子點燃,讓竹子發出“劈裏啪啦”的響聲,這種動物就不敢靠近了,人們給它取名為山臊。其實這個記載細細品味,跟“年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唐朝時期,當時各地開始發生瘟疫,有壹個叫李田的人就想到了壹個辦法。

他把硝石裝到竹筒裏,然後再將它點燃,只見裝有硝石的竹筒不但爆炸聲更響了,並且在爆炸的時候濃煙滾滾。

這些煙霧散到了空中,竟然驅散了半空中的瘴氣,當地的瘟疫竟然有所控制了,這就是“爆竹”的雛形。

後來隨著火藥的出現,人們除了在竹筒中裝有硝石之外,為了增加響聲、燃燒時間、以及煙霧,還特意將石炭、硫磺也放了進去。

爆竹得到了進化,形成了“爆仗”

到了宋代時期,人們開始用紙筒代替竹筒,將裏面塞好火藥之後,再用麻繩將它們串成壹串,制成了壹種全新的爆仗,人們將它叫做“編炮”,隨著時代的演變,才有了“鞭炮”壹詞。

在這之後,人們習慣在除夕時燃放這種成串的鞭炮,到了明清時期,人口迅速增長,很多民俗文化也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

放鞭炮逐漸成了人們主流的娛樂活動,人們不僅僅局限於在過年的時候燃放,在平常的節日中,比如元旦、中秋、婚嫁,或者考取功名的時候都會燃放,以圖壹些好彩頭。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現代社會,鞭炮已經演變出了眾多樣式,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也有的孩子們會買來各種煙花,新年就在這樣的歡樂的鞭炮聲中度過了。

不過,就在前幾年,因為壹些原因,城市中開始禁止燃放煙花鞭炮。

壹來因為現代人住的都是樓房,並且人口密集,煙花有許多潛在的危險,壹旦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

另外,燃放煙花不僅會對空氣造成很嚴重的汙染,還會造成噪音汙染、光汙染等,遺留的壹些殘留物進入了廢品回收站,或者直接滲入土地。

廢品回收以後會再利用,這時候煙花爆竹殘留的壹些化學物質肯定不好處理,遺留在土地中的殘留物也會對土質、水質等造成災害。

總之經過種種考慮,國家決定禁止燃放鞭炮。

不過,既然這個傳統已經流傳了2千多年,肯定是有壹定的道理的,任何時候都不要小看老祖宗的智慧。

燃放鞭炮除了是壹種文化習俗之外,其中還蘊含著科學道理。

我們都知道,鞭炮中含有硫磺,硫磺有殺毒的作用,鞭炮在燃放時會產生大量的煙霧,這些煙霧就有可能消滅壹些要發展起來的瘟疫。

在我國歷史上的很多朝代,瘟疫壹直是非常可怕的存在,而燃放帶有硫磺的鞭炮,的確能驅散壹些瘴氣,有效抑制瘟疫的傳播。

另外,由於紅色能夠讓人們提起精神,緩解壓抑的情緒,所以在過年時人們都要張貼紅色的對聯,穿紅色的衣服,甚至連鞭炮都是紅色的。

爆竹的響聲能夠驅逐人們內心的壓力、不安,人們在聽到鞭炮的響聲時,內心也會有暢快淋漓之感,忙碌了壹整年,是到了放松、休息的時候了。

放鞭炮作為中國民族獨有的壹個習俗,雖說現在已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但是很多人們的思想壹時之間無法轉變。

不過,為了我們的環境考慮,也為了防止因為煙花而發生的火災或者傷人的事故,我們也應相應國家的政策,為了我們的人身安全,也為了環境不會被進壹步汙染。

雖說現在不能燃放爆竹,但是並不代表年味就沒有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還有很多,比如舞獅、還有很多民俗表演,也是人們放松的方式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