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將神仙分為六等:
壹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並稱:“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兇,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
晉葛洪《抱樸子內篇.論仙》引《仙經》將神仙分為三等:天仙、地仙、屍解仙。稱:“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又把神仙分為七階: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洞天、太陰。
而北周的《無上密要》則從得道成仙的層次出發,將神仙分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宮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極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為人死後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後也有升仙的希望與機遇,從而說明南北朝時已有“鬼仙”的說法。
唐時的《天隱子》又將神仙分為五類,稱:在人稱人仙,在地稱地仙,在天稱天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者稱神仙。
宋張君房《雲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條目中則將神仙分為九品,稱:“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靈仙、至仙。
真、聖之號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靈、至為次第。這與《太真科》的分類方法大致相同。總之,關於仙品的分類方法很多,後來《仙術秘庫》對其加以歸納總結,稱“法有三乘,仙分五等”,其五等仙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基本上奠定了神仙品位的基礎。
擴展資料:
“聖人”,究竟是什麽樣的人。
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之中,聖人壹詞廣泛見諸於他們的著作之中,如老莊、孔孟等書中,言必稱“聖人”。
如老子《 道德經》中曰“聖人”者,怕不有幾十次之多,從第二章的“聖人處無為之事”到最後壹章的“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處處可以看到聖人的身影,也可見老子對這些古之完人的推崇。
雖然諸子百家都推崇古之聖人,但是聖人究竟是什麽樣的,卻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我們這些後人也就只能從古人的經典描述中,去領略到聖人們殘鱗半爪的遺風,想像古之聖人的風采了。
從現在的資料來看,聖人分二種,壹種是傳說中的古之聖人,他們因為資料的缺乏,所以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去想像他們至善至美的風采了,如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
而另壹種,則是因為通過“立德、立功、主言”而有據可查,在某壹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人,如老子因為對大道的領悟而寫的《道德經》,成為後人有序可循的大道至簡之徑,所以成為道家學說當之無愧的“聖人”,孔子因為集儒家文化之大成而成為儒家之“聖人”,……等等。
這些因為著書立說而成為聖人的人,與後來逐漸通過某些專業特長而被尊稱為“某聖”的人,慢慢的構成了蔚為壯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聖人壹族”,如酒聖杜康、醫聖張仲景、謀聖鬼谷子……等等。
人統計了壹下,有名有姓、有據可查者就達到了三十多人,可見中國人對於成聖之道的追捧——只要達到了壹個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專業知識是壹般人所難以望其項背的,為這這個世界做出了獨壹無二的貢獻,就可能會被稱之為聖。
通過古人的介紹,聖人最初是被用來指稱那些德行完備的至善之人的,“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換而言之,則是對於那些體悟了大道之人的尊稱,天地之道、陰陽之機、造化之自然,無可無不可,通達天地之奧,曉暢天地之源,是人類智慧最高超之人。
有智慧還不夠,還必須要對人們作出貢獻,要讓人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這就要求他們的品德也能有壹個新的高度,而且要如天地生成萬物壹樣,以無私之心去成就萬物而不可有絲毫陰私之心,如古之大禹為了治水而能做到“三過家門而不入”壹樣。
聖人是古時候對於那些智慧通達、德行完備,已達到人類社會最完美理想人格境界的人的壹種尊稱,但是這種完美化的聖人,終究是如神龍見首不見尾壹樣,只存在於歷史的傳說之中,洇沒在歷史的長河裏,這種人有或沒有,對於我們而言,可能也真的是只能高山仰止了。
所以聖人,壹種是德行完備、體悟大道、具有至善至美能力的人,壹種是在專業領域作出了獨特重大貢獻的人,還有壹種則是因為身份地位而獲得的尊稱,除了壹二可以為人所稱頌,其它的就隨風而過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