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陵園,其工程之龐大,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座墓高76米,周長2000米。墓園有兩層城墻,呈之字形。外城周長6264米,內城周長2525米。陵墓位於內城的中南部。從1974到65438+1號坑最大,東西長216米,南北寬62米,面積13260平方米。它是由步兵和戰車組成的長方形軍陣。二號坑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面積6000平方米。它是由多個兵種組成的方形軍陣。第三個坑長124米,寬62米,面積只有520平方米。第三個坑最小,但推測是指揮部,位置極其重要。目前,龔在三個墓葬中發掘了800多個武士俑,近20輛木制戰車和65,438+000匹戰馬。從模擬的軍陣可以想見,兩千年前戰無不勝的秦軍橫掃六國,壹統天下。陶俑身材高大,與真人相似,壹般在1.8米左右。它們表情各異,表情逼真,體現了秦代雕塑的高超藝術水平。據史書記載,秦嶺山區也有各種宮殿,陳列著各種珍奇寶物。秦陵和兵馬俑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朝以前,對先王的祭祀不在陵園舉行,秦始皇最早在陵園內修建了祭祀用的寢殿。秦始皇陵園有兩面墻,平面呈鋸齒形,陵墓位於內墻的中南部。陵墓西北50米處有壹個寢殿。現在能看到的基址近正方形,面積3500平方米,附近還有其他建築遺址。陵墓裏供奉著秦始皇的雕像,並供奉著祭品。這壹陵寢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為後世帝王陵寢所效仿,直至明清。這也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的壹個發展。
秦始皇陵位於喬林縣城東5公裏,距Xi約37公裏,南有驪山,北有渭水。座位為什麽選在這裏?有人認為這與古代迷信風水寶地分不開。近年來,根據衛星拍攝的圖片,地質學家可以看到,從焦山到華山好像是壹條龍,而秦始皇陵就在龍頭眼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以來就有“畫龍點睛”的說法。究竟是古人有“預見”的能力,還是今人對會議的依戀太重,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狀。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面積120750平方米。
據初步調查,墓地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正方形,周長約3000米。北墻上有兩扇門,東、西、南墻上分別有1扇門。外城呈長方形,周長6200多米,每個角上都有門牌地址。內外城之間有馬葬坑、珍禽異獸坑、陶鬥坑;陵外有馬廄、殉葬坑、囚坑、修墓人員墓等400余座,面積56.25平方公裏。陵墓地宮的中央是放置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自1974起,在1.5 km處墓地東側發現三個廁所坑,成品呈之字形排列,面積20000余平方米,出土陶桶8000只,戰車100輛,實物兵器數萬件。其中,約6000件白濤和馬濤像真馬壹樣大,埋在壹號坑中。二號坑有1300多個陶桶和馬匹,89輛戰車。三號坑有68個勇士桶,1戰車,4個馬濤。
1980年,墓地西側出土大型青銅車馬。高車和車安這組彩繪青銅車馬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最華麗、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青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除了墓葬坑,秦始皇陵還發現了壹個石頭加工廠的網站。建築遺跡有門砧、柱基、瓦、脊、瓦、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的規模可見壹斑,但秦始皇陵有藍圖嗎?
據史書記載,“水相使天下囚奴至七十二萬人為墓,鑿章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隨意,壹定是按設計圖紙有計劃地修建的。不難想象整個帝王陵墓建造歷史的相關性。具體的設計藍圖還在進壹步研究中。
秦始皇陵是誰主持修建的?
推測少府是負責建設的,國陵應該是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管理上級是真性情,但真性情是忙,由少府具體操作處理。但這裏還有壹個問題,就是少府有壹個官職是以秦統壹後的名字命名的,這個官職在統壹前是否存在無從考證,但無論存在與否,肯定有壹個專門研究朝廷土木建築工程的機構。至於這個機構的名字,還需要進壹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它“穿三泉”。漢書舊書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是“極深”“極深”。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非是人們常說的“九泉之下”。據《魯春秋》“淺則狐之升,深則泉”,即最深則泉。在古代,由於技術的限制,在泉水下施工並不容易。而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以下,地下水長期滲透,肯定會造成地宮遭受“浸泡”。秦始皇和他的陵墓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壹點。當然,這些都只是推測,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的地下墓穴是什麽結構?
從秦始皇陵發掘的遺跡來看,秦始皇似乎是想把自己的宮殿、山川和其他都帶到地下世界,而不建造壹個巨大的陵墓,很難實現這壹點。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大事畢,已隱,閉於羨中,門外羨中,工匠皆隱,不得復出。”在這裏,說到贊賞中門和外門,必須有內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壹條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在中仙門外封閉,內羨門是放置秦始皇棺槨和香樟的地方。至於墓道的長度,可想而知,如果有300尺的洞穴,難怪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洞穴就在騎馬山中心主峰——望峰的正下方。
根據考古勘探和判斷墓室士兵廁所的位置,專家認為墓室的走向是坐西向東。這是壹個奇怪的布局。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朝南的位置是受到尊重的,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都是坐在朝南的格局中。統壹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麽要坐西向東?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徐福東渡黃海尋找蓬萊、瀛洲仙境,多次親征,東飲石頭,南會,逗留瑯邪、支竹,無不表現出對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垂暮離去,杳無音信,秦始皇遊覽仙境的願望終於落空。如果死前得不到長生不老之藥,死後要面向東方,才能引渡神仙,到達天國。也許這是秦始皇晚年最大的心願。基於此,秦始皇陵只能坐西向東。
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方,為了顯示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秦王嬴政首先修建了壹座東陵;六國吞並後,先帝為了在死後能盯緊東方六國,決心不改變設計建造陵墓的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只能面向東西。
也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朝東,與秦漢時期的禮俗有關。據相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將軍,甚至普通士大夫家庭,都是主人坐西坐東。世界上只有秦始皇壹個。為了維護“尊”,陵墓的走向可想而知。
其實讓人們困惑的不僅僅是秦始皇陵的朝向。據調查,陜西已發掘秦墓917座,多為東西走向。秦公陵的32座墓也是朝東的。秦人葬式的這壹特點在早期更為明顯。是什麽原因導致秦人采用這種東葬方式?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認為,因為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所以對東方有著特殊的感情。但東西相隔,路漫漫,其間強敵眾多。“歸根”的希望很渺茫,所以他們采用朝東的葬式,以示不忘根。相反,堅持秦人起源於西方的學者認為,秦人采用“面朝西方”的埋葬習俗,以表明他們來自中國的西部。但是,如果頭西腳東的埋葬儀式意味著秦人來自西方,那麽北方流行的埋頭習俗是否意味著他們來自北方呢?現代文化化學和民俗學的研究者提出了壹個新的觀點,即秦人西部流行的埋頭習俗,與他們流行的“屈肢葬”壹樣,與甘肅的古代文化或某種原始宗教信仰有關。比如流行的西方第壹葬禮“白馬藏人”的解釋是,太陽落山,人就跟著太陽走。也許,秦人對自己的葬式也有自己獨特的解釋。
壹切都是未知。
經常有人問,為什麽秦始皇要用那麽多泥人來陪葬?
有人認為秦始皇陵本質上是按照古代“死如生”的禮制要求設計的。因為秦始皇登基後,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統壹全國的戰爭上。當時他率領數千大軍北戰,從而吞並六國,統壹天下。為了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以軍隊的形式與他合葬似乎是必然的。
大多數學者認為秦冰的廁所是秦始皇陵的壹部分,反映了秦始皇生前的軍事狀況,但在具體問題上存在分歧。
壹種觀點認為,溱潼坑出土的秦軍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創造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征;秦通坑大量士兵和廁所的軍事陣容,是秦始皇統治下強大軍事實力的形象記錄。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秦始皇東巡護衛的標誌。
壹種觀點認為,秦軍的廁所坑象征著駐紮在首都之外的部隊,可以稱之為宿衛軍。以戰車步兵交替的壹號兵廁所軍陣為右路軍;二號兵的廁所坑,以戰車和騎兵為主,是左軍;未建成的廢棄坑應為4號坑,即擬建的鐘君;三號兵的廁所坑是幕府指揮右、左、中三軍。坑本身就象征著駐軍的屏障。三軍守都,是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壹願望的體現。
壹種觀點認為沒有4號坑,兵馬俑的軍陣由正規兵、奇兵和本部組成,從而否定了三軍論。
壹種觀點認為,秦始皇陵的廁所陣是爛尾工程,全部應該有5萬個廁所坑。這個龐大的軍陣,前、後、左、右、中各有兵力配備,實際上是秦朝所練八陣法中最基本的陣法。方陣隊形的壹個特點是“中間細,四方形粗”。中國軍隊兵少,接敵的四個外圍隊兵多。秦兵馬俑的軍陣是按照“薄中有中,厚中有方”的方陣方法配置的。
壹種觀點認為,兵馬俑三坑不是左、中、右三軍的象征,而是反映了秦代中央軍的三個組成部分。三號坑絕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指揮部,而應該是象征博士指揮權的宮衛郎衛。壹號坑是魏巍管轄下的宮城禁衛軍,或者說是南軍的反映。二號坑反映的是副將指揮的首都守備部隊,可稱為北軍。
至於三號坑,有人認為是軍人的宗族,是用於軍人祭祀的。是軍隊中作為祭祖對象的主人和主人以及被安置的兩個主人所在的地方。
對於二號坑,有人提出是四獸陣,即曲陣為朱鳥陣,戰車、步兵、騎兵混合陣為玄武陣,騎兵戰車組成的陣為青龍陣,戰車陣為白虎陣。
有學者認為,兵馬俑就是《魏慢子》中所描述的“正陣”。
壹些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是為秦始皇埋葬的壹組俑。
修建兵馬俑的目的無法確認。
壹個偉人,秦始皇,他的墳墓裏藏著許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