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誠實的事實論據。

關於誠實的事實論據。

善意的爭論:晉文公說服人們。

在春秋時期,當進攻小國袁和爾時,軍隊被命令只帶三天的口糧。如果他們三天攻不下,軍隊就會撤退。原國固守城池,頑強抵抗。三天後,未能攻占原屬國。晉文公下令撤退。總司令說:“據消息說,原國堅持不了多久了。原國投降後,我們就撤。”

晉文公說:誠信是國之根本,民之希望。如果我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違背諾言,我們將得不償失。下令,晉退三十裏。原國聽後,主動向晉國投降。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人無信不知能為”,從理論上說明了誠信的重要性。事實勝於雄辯。讓事實證明誠信的重要性和不誠信的危害。曾子的被殺出自《韓非子外儲所為》,告訴人們父母對孩子不要信口開河,要說到做到。只有言傳身教才能讓孩子誠實,否則父母會對孩子失信。

誠實是信任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秦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了變法。當時正值戰亂頻仍、人心惶惶之時,商鞅為了樹立威信、推動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門外豎起壹根30尺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有賞賜。圍觀的人都不相信這麽容易的事能得到這麽高的獎勵,所以沒人願意試壹試。

於是,商鞅提高了懸賞金。四賞之下必有勇者。終於有人站出來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賜了他。商鞅此舉在百姓心中樹立了威信,商鞅接下來的改革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來。新法使秦國逐漸強大,最終統壹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