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豐塘。位於安徽省壽縣南。春秋楚莊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孫叔敖創建(壹說為戰國時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壹直發揮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陂始 見《漢書.地理誌》,西漢設陂官專管灌溉維修。東漢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曾在安豐塘越水壩地方,發掘出壹座漢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遺址,伴隨出土的有漢代都水官鐵錘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區面積,在4-13世紀常見記載,有灌田萬頃、灌田五千余頃等說法。《水經.肥水註》詳述芍陂源流,工程規模,並指出陂有五門(水口),吐納川流。發展到隋代,經整修增辟為36門 。延續到宋代。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減、調節灌溉用水先後次序的作用。明嘉靖《壽州誌》詳記當時36門的具體名稱及其經流地點,灌渠總長達783裏。清代芍陂水門叠有興廢增減,乾隆至光緒間均為28門。
關於芍陂工程的人為破壞,三國、南北朝時曾多次受到戰爭波及,唐宋以來,則多為地主土豪占墾和盜決。以芍陂陂區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約長50裏, 變塘為田達56967畝多。芍陂設置減水閘,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見記載。系因地主土豪占陂為田,蓄水面積縮小,雨季汛漲時,地主為避免私田被淹,便盜決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續行占墾。為防止盜決和占墾,故設置 減水閘進行控制。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眾興集以南,建築滾水石壩。到民國年間,芍陂灌溉效益越來越低,1949年實灌面積僅8萬多畝。現為淠史杭灌區的壹個反調節水庫。
2、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邗 溝
聯系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 江、中瀆水、淮揚運河、裏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於公元前486年築邗城(今揚州市),開通邗溝。最初南端自長江引水北流,向北繞經壹系列湖泊,以較短的人工渠道相連接,航道彎曲,到末口入淮河。東晉南北朝時,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江水已不能引入運河,於上遊開支河從今儀征引江水通航,並在運河口建堰埭、水門節水,河上亦建有多處堰埭。
隋代兩次重開此河,成為南北大運河中的重要壹段。唐代,長江中的沙洲擴大,並與北岸相邊。開元二十二年(734),在揚子鎮以南接開伊婁河,經瓜洲入江。從此,瓜洲運口與征運口並用。北宋,在邗溝上建有數十處閘、壩、涵、達等建築物並且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復閘。元代開京杭運河,邗溝成為其中的壹段,南口在瓜洲和儀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3、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
中國戰國初期以漳水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區在漳河以南(今河南 省安陽市北)。《史記》等古籍記為戰國魏文候時鄴(治今臨西南四十裏的鄴鎮)令西門豹創建(公元前422年)。第壹渠首在鄴西18裏,相延12裏內有攔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遊右岸開引水口,設引水閘,***成12條渠道。灌區不到10萬畝。漳水渾濁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產量,鄴地因富庶起來,東漢末年曹操以鄴為根據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稱為十二登,改名開井堰。
《呂氏春秋.樂成》記渠為魏襄王時鄴令史起創建,在西門豹後約100多年,並批評西門豹不知引漳灌田。《漢書.溝洫誌》采用這壹說法,和《史 記》有矛盾。後人調和兩說,說是西門豹先開渠,史起又開。東魏天平二年(535)改建為天平渠,並成單壹渠首,灌區擴大,後變稱萬金渠。渠首在今安陽市北40余裏,漳河南岸。隋唐以後這壹帶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陽河)為源的灌區。唐代復修天平渠,並開分支,灌田十萬畝以上。清代、民國還有時修復利用。1959年動工在漳河上修建嶽城水庫。兩岸分引庫水,灌田數百萬畝,代替了古灌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