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詩經讀後感

詩經讀後感

 細細品味壹本名著後,妳有什麽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壹寫讀後感了。妳想知道讀後感怎麽寫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詩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讀後感1

 《關雎》——彼岸的虛影。

 聽著耳邊水鳥相喚,眼中仿佛只剩下壹個人,河對岸的那個窈窕身影。孤零零地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怎樣都無法抹去她的驚鴻壹瞥,於是夢中相見,琴瑟表示親近,鐘鼓使她快樂,淪陷進這壹場海市蜃樓的夢幻,卻在夢醒時將這壹切都歸為虛無,笑他宏願空想,卻不過是相思成災。

 《蒹葭》——墜落於迷茫。

 蒹葭蒼蒼蘆葦蕩,伊人在水壹方。溯洄從之,那人卻在水中央。雖路途艱難卻依然要去追尋那壹抹身影,但總是相距不遠,無法靠近,只為壹抹微弱光芒執著追尋。不斷追逐,追逐,可是他到底在追什麽?心裏是不是早就有了答案,明白自己陷進了無法破譯的迷障,卻不願面對現實。

 每個人心裏都有壹束白月光,追著它有時會指引人生,有時卻會迷失方向。所謂lover(愛人)也會over(結束),過度執著於單戀終究只會越陷越深,倒不如選擇放手,去尋找更加幸福的未來。

詩經讀後感2

 《詩經》很有名,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裏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但到後來,《詩經》變成了貴族的音樂書。秦始皇時期曾經焚毀過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人人都熟悉《詩經》,因為《詩經》很有名,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經非常有名。

 我從小到大也背過壹些經典的詩,我從咿呀學語時就開始背誦,壹直到我幼兒園、小學,目前我已經可以背誦100多首了。我不光把他們背下來了,而且還熟練地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有壹次我旅遊,結交了壹個朋友,我們離別時我給他寫了壹首詩作為紀念,這首詩是仿照李煜的《相見歡》來寫的。詩文是這樣的:

 《送別》

 壹聲別,朋友走了。

 無耐朝來孤獨晚來悲。

 不知聯系,又不知姓名。

 只望下次能再見。

 這也充分體現了“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以後,我壹定要多讀詩、多背詩,多作詩,繼續把經典傳承下去。

詩經讀後感3

 這是壹首感念母恩而自責的詩。前兩段,它用溫暖的和風比喻母愛,用棘樹,比喻子女。棘樹在和風的吹拂和照料下茁壯成長,子女也在母親辛勞的照顧下長大成人。

 後兩段,則透露出子女因無以為報而自責的心態。寒泉(後世用“寒泉”這個詞來形容母愛)默默地在地下流淌,滋潤著人們,怎能不圖回報呢?黃鳥用婉轉的歌聲,取悅著人們,做子女的不知慰勞母親,豈不連鳥兒都不如嗎?

 後世歌頌母愛的詩作,最出名的便是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其實中國式的母愛就是這樣,它像凱風,像寒泉,像春暉,體現在細微之處,在無言中默默地奉獻。在這種偉大的情感面前,子女們總因無法回報,而易感到自責和遺憾。

 但母愛從來就是不圖回報的呀。

詩經讀後感4

 讀《詩經》,就好似讀壹部古人風情史,像清泉緩緩撫過青石板,清新,自然,沒有壹絲雜質。

 愛是最長情的告白。《詩經》中的愛情,並不轟轟烈烈,沒有壹個“愛”字,卻處處流露著愛——

 雎鳩鳥兒關關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這壹切,都印在了他的眼眸中,想必,這也是他所盼望的吧?無數天的徹夜未眠,心裏只有她的倩影,這是愛而不得的煎熬。

 西風乍起,幹熱的風夾雜著絲絲涼意,微紅的晨曦中,寒霜泛著金光。荻花搖曳,水光瀲灩,搖不去的是對伊人的愛,更搖不去對理想的追求。

 念那青青子衿,微褶的衣裳,佩玉的綬帶飄飄,她心中泛起層層漣漪。約會不遇,失落惆悵。“壹日不見,如三月兮。”這愛,纏綿悱惻,穿越歲月,仍引人***鳴。

 像是品味陳釀的美酒,細品《詩經》中的愛,歷久,彌新。

詩經讀後感5

 我念妳,不論親情愛情友情,千年萬年,綿延婉轉;睍睆黃鳥,劬勞之恩;子衿子佩,愛之既深;同裳同袍,與子偕行。

 靜靜讀《詩經》,在那裏,我發現了淳樸,真摯,珍貴的情。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黃鳥鳴叫,清脆動人,惹人憐愛。但也無法安慰母親辛苦的心,從我呱呱墜地,母親就無比勞累。待我長大懂事,我自責兒時的調皮,我迫切地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親情如此珍貴,如今少年,叛逆的我們,請放下心中的焦慮煩惱,感受母親的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衿子佩,也令她深陷其中。在原地等妳,不斷揉搓衣袖,不斷撫摸妳贈的玉佩,擡頭不見妳的身影,眼裏滿是愁哀。穿越千年的愛情,也能悸動人心。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英勇無畏的氣概下,戰士們如兄弟壹般團結壹致,“同裳同袍”,手握刃劍,奮勇前行至那焰火籠罩的戰場。兄弟般情意的戰士們,如今讀來也是激情澎湃。

 真摯的“情”不論在古代還是如今,都會直戳人心。《詩經》中穿越千年的情,不假,不華,不忘。

詩經讀後感6

 最近經歷了不少事情,收獲就是懂得了自己平時所學的文化知識是有用的。在沒有認識他們之前,自己以為懂得的文化在同年齡段裏的是多的了,見了平輩中的高人,才真正體會<莊子,秋水>“望洋興嘆”的典故。有點浮躁的心有重新平靜下來,從重讀古籍開始。

 今天在朋友這裏瀏覽了<詩經>,原本不知道詩經總***有多少首。牡丹亭。春香鬧學中腐儒陳最良說過“<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思無邪”。泛讀後,找到了幾篇自己最喜歡的。

 考盤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大體意思是:木屋建好在山澗旁,隱士的胸襟多麽寬廣啊!壹個人獨自快樂的睡下,夢裏說話都快樂無比,這樣的生活壹定要矢誌不移地繼續下去。

 這首較早的隱逸詩中,不但有隱士的居住環境,更描寫了隱士豁達的隱逸心態。此種生活方式自此就為歷代隱退文人所推崇。以前逛網師園,小山叢桂軒旁邊的小溪駁岸石頭上就能看到“盤澗”兩個字,如今才解其中味道。也許自己也只能心裏想望此種悠閑生活了!

詩經讀後感7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集。以前叫《詩》,被讀的人奉為經典,才叫《詩經》,也叫《詩三百》。《詩經》的內容是詩詞,後來成了貴族的教材。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因此古人對他非常熟悉。秦始皇時期曾燒毀過《詩經》,但《詩經》是容易背誦的,所以又得以流傳。

 我覺得:詩經是壹部好書,是古代小學教材,我想起了我們的教材人教版語文,裏面無論是內容還是插畫都是非常好的。人教版語文裏面有許多好文章,《翠鳥》讓人們保護動物;《路旁的橡樹》讓人們愛護環境;《七色花》讓我們關愛他人,想必,《詩經》裏面肯定會有想人教版語文裏面那樣的好文章。

 《詩經》在秦始皇時期被燒毀,但為什麽又流傳下來呢?壹定是因為它容易記住,二是因為它的名氣。我們寫文章也要學習《詩經》,寫那樣特別容易記住的文章,只有這樣才容易被別人記住。

詩經讀後感8

 《詩經》這個文章主要寫了:《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入從西周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最初被稱為《詩》,被漢代的讀書人奉為經典,才改為《詩經》,也叫《詩三百》。孔子就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因此,古人們對該書非常的熟悉,秦始皇時期曾經焚毀過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於《詩經》是易於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

 我的'感悟是:中國的傳統禮儀道德,其中很大壹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們要從這些有益的成分學習,吸取精華部分。在古代,學習《詩經》也成為小學生的必備課題,呂老師現在要求我們背誦詩詞也是想通過背誦讓我們了解古代文化,從中吸取做人做事的道理運用到現實的學習生活中。

詩經讀後感9

 文|許灼洋。提起詩經,人們總會想起雎鳩關關的聲音,以及君子奏著琴瑟與淑女交好的情形,但詩經能夠流傳千年,其中魅力必然不光只有這些。

 詩經作為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其中記載著古代勞動人民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

 詩經中的“風”相傳是周天子派史官遊走四處收集民謠後匯集而成的。新聞人在收集新聞的時候,應該像史官壹樣,腿腳能奔走。

 詩經中的詩是感人的,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在紀實,這也給了我壹定的啟示,我們的新聞必須要紀實,我們應該搬運事實,不能捏造事實。

 在新聞的寫作中,“賦”這壹寫作技巧對我們來說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豳風·七月》就集中運用了賦的手法,按照季節物候變化的順序,鋪敘了農家壹年四季的生活。其中描寫的就非常細致。我們在寫新聞消息的時候也應該像這樣,把事情交代清楚。

詩經讀後感10

 這是壹首亡國之際抒發悲痛的詩。

 本詩重章疊句,乍看起來似乎不知道在說什麽。作者看著平原上大片隨風搖曳的莊稼,心中似乎有無限的情緒想要表達,但是又沒有辦法表達出來,只能反復哀嘆——懂得人自然會懂。

 聯系“王風”的背景,我們可以推測到,這是西周滅亡、王室東遷之際,當時的亡國之民們悲涼哀嘆的詩句。

 本詩最大的特色就是“郁結”,這種巨大的悲痛和無奈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即使表達出來也無法緩解,於是悲涼哀痛、酸甜苦辣各種情緒就在胸中縈繞不散,讓人非常痛苦。他只能夠咬著牙齦長言詠嘆不已。

 有壹種說法,說這是東遷之後有人路過曾經的故都,看著曾經繁華的城市、祖宗的宗廟舊址,現在已成了壹大片田地,由此產生的懷古悲今之情。這並不是學界主流的看法,備此壹說。

詩經讀後感11

 《詩經》是中國詩史的源頭,它積澱了豐厚的上古文化內涵,具有不朽的詩史意義,開創了中國詩歌關懷現世、註重民生疾苦、再現普通民眾思想情感的詩歌之路,它的賦比興手法更是後世詩歌藝術表現的基本法則。

 余冠英先生註譯的《詩經選》,是《詩經》中最具代表性的106首,今譯明白曉暢,註釋簡潔,且保留了詩歌的韻味。余先生在選編時以抒情性、藝術性較強且內容具有代表性為原則進行遴選,在忠實原詩、講求出處的基礎上,以準確、生動、優美的文辭對這些古詩歌進行譯註,其目的就是讓更多的讀者能突破古奧生澀的文學語言的迷障,自由徜徉於古典詩歌的長河中,獲得美的愉悅。

 在讀余冠英先生註譯的《詩經選》後,我深深感受到《詩經》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內容上的豐富,還有藝術手法的燦爛。

詩經讀後感12

 這是壹首悼念亡妻的詩。

 作者心心念念的這件“綠衣”,應該是亡妻生前所穿之物,因此他觸物生情,想念與自己感情深厚的妻子。通過重章疊句的表述,表現作者纏綿悱惻的感情。用寒風淒涼來表達心境之淒涼,表現了壹種物是人非的悲劇:妳為我織造的衣服仍然在身,可那個為我加衣的人,妳在哪裏啊?

 這種睹物思人的寫法為後世同類型的詩作廣泛借鑒,最出名的是蘇東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東坡這首詞也是觸景生情,只不過是夢中所見而已。他想念亡妻,不是寫纏綿悱惻,不是抒發嗚呼哀哉,反而寫的是“千裏孤墳”,是“明月夜,短松岡”,通過那月夜下唯有青松作伴的孤墳,烘托出壹種淒涼的景象,遠比直接抒發情感要動人得多。全詞中的感情都是內斂的,不話淒涼,無言相述,但那真實的、強烈的情感是根本不需要任何言語而能直接擊碎人心的。尤其是上闕收尾的“縱使相逢應不識”,對應下闕開頭的“小軒窗,正梳妝”,那種時空錯亂的幻象更加讓人唏噓和悲痛。

詩經讀後感13

 絲絳拂曳,獨釣河州。

 悠哉閑遊,天水獨色偶掠鴻雀,傴僂稀往,握刀柄直耍個風響。竹路悠長,遠聞犬吠,少有孩提嬉鬧,寂清無風。走他半裏現茅門,少年心性,腕間著力,刀白鋒澤,枯葉早落,唰唰欲折人家桃。

 睥睨斬尾蘆渡天遠,間攬長絹緊發,望水江濤引輕愁。挑刀蕩浪水波,幽幽,悠悠。風起微蕭,想來春到。唯見暮浪擊殘,想罷未得心上喜悅,輕嘆岸到村郭。

 持劍,擊節疾,拍聲張。轉腕甩花樣,劍光乍泄輕寒,明映燭光月白。叱咤助興,利刃破空突刺,收勢翻身疾轉,點腕左右微動,連綿起勢。斬影連環泄幕光,展騰躍激昂,落地劃作劍弧,淩厲張揚。三疊拍息,驟然收勢。余威震,銀龍吐息歸鞘,之余清鳴悠越。

 撇頭忽見那女子身影,白衣同流蘇飛揚,或是偶然遇到露得風姿,倒是見笑。

 只有這壹眼,忘不了——

 在夜深人靜是偶爾想起她,憶起那是全世界的光都匯集的閃亮——憶起初見時的那壹撇,每壹處細節,每壹處情景,憶起她半遮半掩的淺笑和她逆著光的影子。

 輾轉難眠,只知道她是我的光。

詩經讀後感14

 全詩***六章,壹、二兩章追敘幸福的戀愛過程,第壹章,敘述自己由初戀而定的。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約期相別)。第二章敘述自己陷入情網,沖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與氓結婚。詩人敘述到這裏,情緒極度激昂,悲憤與悔恨交並,使敘述中斷。第三章圍繞愛情發表議論,怨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以斑鳩貪吃桑葚為例規勸年輕貌美的天真少女別沈醉於愛情。第四章敘寫女主人公被棄而回娘家,她由浩浩蕩蕩的淇水聯想到自己過去的感情生活,不禁怨恨氓的負心而反復無常。第五章用賦的手法補敘了她婚後的操勞、被虐和兄弟的譏笑而自傷不幸。壹連用了六個“矣”,寫出了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的附屬地位,讀起來讓人感覺淒苦哀怨又無可奈何。第六章敘述幼年彼此的友愛和今日的乖離,直接議論抒情,斥責氓的虛偽、欺騙、易變,堅決表明和氓在感情上壹刀兩斷的態度,表現出女主人公決絕、堅強、剛烈的性格特點。

 《氓》結構嚴整,與它的故事情節、作者激昂波動的情緒相適應,耐人研讀。

詩經讀後感15

 這是壹首女子思念丈夫的詩。

 伯,是哥哥的意思,實際上指的是自己的丈夫。這跟後世有時女子稱丈夫為阿哥,以及今天有些女孩給另壹半叫“歐巴”、“小哥哥”是壹個道理......

 首章是女子誇贊丈夫勇猛無比,因此成為王的護衛。從她的言語中我們很明顯地能夠感受到,她對阿哥的喜愛、崇拜之情。

 第二章就進入了主旨了,丈夫出征在外,女子對他無比思念和擔憂,因此無心梳洗打扮。女為悅己者容,沒有心上之人的欣賞,打扮得再美又能給誰看呢?

 第三、四章就進壹步表現女子內心的情感。盼望下雨卻出了太陽,人生就是這樣常常事與願違。她多麽盼望與丈夫日夜廝守,但是他卻偏偏不能在自己身邊。不能見到他的日子裏,她是那樣地痛苦,如果世上真的有壹株忘憂草,能不能幫她忘掉苦惱而快樂起來呢?

 從這首詩裏,我們不僅能形象地體會到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依戀之情是多麽的深切,也能側面地感受到,在那個戰亂的時代,頻繁的戰爭給萬千的人們和他們的家人帶來了多大的痛苦。所以詩家普遍認為這是壹首諷刺時代的詩,也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