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武術的繁榮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不可否認,統治階級為推廣武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即使沒有這樣的政策支持,自由放任的武術在明朝仍然會蓬勃發展。這是為什麽呢?
首先,從明朝開始,這個獨立的國家長期戰亂。崇尚武術,其實是基於現實的正確決策。
明代統治階級大力支持民間武術,這壹點有很多史料可以證明,包括民間野史。這些支持不僅包括口頭宣傳,還包括實際的努力。
早在明初,朱元璋就召集軍中優秀士兵指導訓練。為了提高武術的傳播效率,專門編寫、出版、廣泛發行了《教官與士兵法》等武術書籍,努力讓下層群眾知曉,掀起武術訓練的風潮。
此外,明朝統治階級本身對武術也非常感興趣。明英宗年輕時,曾要求朝廷官員把他的孩子送到專門的學校學習武術。在做出壹些成績之前,我們不能繼續研究其他學科,比如儒學。
就制度而言,明代的武術制度比唐宋時期更加完善。除了首都,其他地方,尤其是重要的前線軍區,都開設了大量的武術學院和武術選拔項目。這也導致了明代習武者越來越多,習武蔚然成風。
明代武術考試
明朝統治者之所以大力提倡武術,其實與當時的國際形勢和社會背景有關。明初,它的反對者從南方的眾多起義軍閥變成了北方的元朝廷。北苑雖然不反抗打人,但人跑得很快。
他壹看打不過,馬上就跑了。但跑著跑著,還是不服氣,經常騷擾明朝邊境,壹邊打秋風壹邊琢磨能不能還手。鬧的還不夠,還要拖累遼東半島女婿高麗。
朱元璋受不了了。朱元璋八下吳紅,直接摧毀了北苑。不過,正所謂“百尺竿頭,更進壹步”。北元朝廷雖然滅亡了,但是建立它的蒙古人卻沒有滅亡。
蒙古是騎馬遊牧民族,奉行“打了就跑”的策略。所以,朱元璋雖然有意“永遠清除沙漠”,卻無法根除這個問題。就連後來的永樂皇帝也只能打,不能拔。
除了蒙古人和北方的其他少數民族。南邊的安南,東邊的高麗和日本都或多或少的武力威脅著明朝。在明朝期間,他們也和這些國家打了很多仗。
明末農民戰爭
此外,除了對外戰爭,明朝時期的農民起義還在繼續。從明初的龜山之亂到明末的李自成起義,在明朝統治的300年間,記載的農民起義有近百起,其中有多起影響很大。
明末戰亂不斷,對軍事人才的需求從未停止。正是因為這樣惡劣的歷史環境,明朝統治者才非常重視武術的推廣。
第二,無論是軍隊還是起義,都要求士兵具有較高的個人素質。在這種情況下,民間武術盛行是正常的。
除了統治者的推動和支持,明代武術興盛的另壹個原因是現實的需要。明代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土地兼並最嚴重的朝代之壹。
因為明朝的宗室制度,皇族子弟帶頭兼並土地,土地兼並在明朝壹直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底層農民總是掙紮在溫飽線以下。在這種糟糕的情況下,底層農民甚至不得不出售他們的土地來逃稅。
土地兼並引發的農民起義
有土地的人可以出售
但如果這些流民或土匪中有壹個能成為首領,發展成農民起義軍,就有可能活得更久。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應對朝廷的討伐,他們也會加強武術訓練。
因為沒有土地,他們不想當強盜。他們要麽參軍,要麽冒險出海。
這是壹條冒險的出海之路,因為明朝海禁很嚴,海上走私很賺錢。但是,出海不僅僅是做生意。在公海上,海盜猖獗,商人小偷不知所措,人家不要妳了。底層大部分人都是被雇來當打手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武術是很有必要的。
至於參軍,就更要練武了。明初實行防禦制。有特殊的軍人家庭,業余時間種田,戰時參軍。平時武術訓練要求很高,非專業軍人家庭難以承受。
明朝遭受了嚴重的外來侵略。
但明朝修建的民間堡壘改變後,醫療制度早已名存實亡。被取代的征兵制取消了對軍人家庭的限制,導致底層窮人參軍,給了底層人民壹條生路。
但在征兵制初期,由於所有的將軍都非常熱衷於軍隊的戰鬥力,所以在征兵制下雖然招收了窮人,但對窮人的武術素養也有很高的要求。沒有壹定的武術基礎,是不可能參軍的。
但在征兵制後期,明朝各地將領普遍實行“戶籍制”,以保證軍隊的戰鬥力。所以這個時候窮人的武功素養就放松了,主要是招人向中央要“人頭稅”。
然而,即使在明朝後期,征兵制度已經崩潰。由於連年戰亂,明朝廷和起義軍都非常重視士兵的武藝。在此期間,武術開始再次蓬勃發展。
第三,無論是明朝還是其他朝代,地主和強大的勢力都是民間武術發展的最大推動力,而基層民眾卻被動地接受了這壹點。
事實上,如果妳熟悉歷史,妳會發現中國古代各個封建王朝的武術練習都相當強。從先秦時期開始,古人就對俠文化推崇備至,而所謂的俠,大多是建立在過硬的武功之上的。這使得武術在先秦時期很受人們的歡迎。
俠義文化盛行。
從此,秦朝統壹了六國。雖然“俠義”暫時被禁,但隨著秦朝的迅速崩潰,後漢初期由黃老和後來的儒家經典統治。對俠義文化極為包容,使得俠義精神完全深入漢人的內心。
雖然魏晉南北朝之亂後,南朝漢族文化圈出現了“女體”,但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對外戰爭的日益頻繁,“俠義”文化在中國再度復興。
此後,除元朝外的各個朝代都或多或少地支持了民間武術的傳播。不過,雖然說民間武術很流行,但其實真正推動武術發展的還是地主和權貴。
首先要明白,在古代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底層人民都是在生活水平下掙紮的。然而,武術是壹項非常有營養的活動。沒有足夠的主食和肉類來支持武術的消費。所以底層的人絕對沒有條件練武。
那麽,什麽是所謂的“民間武術的繁榮”?事實上,推動武術繁榮的並不是底層的老百姓,而是地主士紳。
在古代,無論哪個朝代,土地都或多或少被吞並。但是,普通人是不會被泥巴擠的。此外,土地是古代人定居和生活的唯壹途徑。當然,他們不會等死。所以在土地兼並的過程中,為了壓制底層人民的反抗,地主士紳會私募大量家屬或養老院作為打手。
土地兼並非常嚴重。
因為這些暴徒是用來鎮壓普通人的,武力的價值是絕對必要的。招聘時,他們會精心挑選體格好的大個子。就算選中了,大部分寄宿家庭也不會讓他們閑著。除了壓制普通人,平時還要進行大量的訓練以保證戰鬥力。
在不景氣的時候,地主和有權有勢的紳士也會接納大量的難民或者失去土地的人。他們被組織成壹個車隊來抵抗土匪和強盜的襲擊。
在這個過程中,地主貴族為了增強軍隊的戰鬥力,通常會請禁衛軍練武。
正是因為這些地主豪紳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底層人民才有資格習武。歷代之所以給人“民間武術文化興盛”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此。畢竟相對於政府官員,地主士紳也是人。
這就是為什麽壹開始就說,即使沒有統治者的支持,明朝的武風依然會盛行。因為明朝是中國古代土地兼並最嚴重的朝代之壹。
然而,無論明朝統治者是否支持武術的研究,明代武術的繁榮都隱含著他們對底層民眾的壓迫。現在我們自然可以說說武功的好處,但是對於古代的底層人民來說,他們絕對不希望看到壹群有“武功”的打手來搶奪自己的土地。
總的來說,明代武術的興盛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軍事需要。它的存在幾乎完全是為了戰爭和殺戮。對於明朝的人來說,武術根本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被迫勉強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