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書表序等文學常識

書表序等文學常識

1.請告訴我《蘭亭集序》關於序的文學常識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壹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古代另有壹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於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作者寫給同鄉晚輩的贈序。還有壹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揚州慢》等,前面都有壹段序。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 、《臨河序》、《禊序》和《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壹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

2.序和跋的文學常識

“序”和“跋”是壹種用來說明著述經過或出版意圖、編寫體例、資料來源、主要內容、創作意圖和作者情況的文體。有的“序”和“跋”還直接對作品發表議論、研究闡發有關問題。

序:壹般指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寫的(叫“序”或“自序”),多說明寫書宗旨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叫“代序”),多介紹或評論書的內容。有的如“引言”“前言”“寫在前面”也是“序”

跋:壹般寫在書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後面的短文,內容大多屬於評介、鑒定、考釋之類。有的“後記”“編後”也是“跋”。

3.文學常識跋的分類

跋就是寫在書後、文後的序. 序這種體裁,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後代有的還很像是抒情散文.有的序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借以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和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度;有的序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有的序抒情成分較多,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史記》中的書、表、傳的序,都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借以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和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度.《〈戰國策〉序》則歷述從春秋至戰國的轉變,通過敘事表現作者的道德禮儀觀以及對縱橫遊說之士作品的評價.後來的“史序”便都是繼承了漢代這類序文的傳統,例如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中的《壹行傳序》、《伶官傳序》等即是.至於讀古代書籍文章而寫的序,例如曾鞏的《〈戰國策〉目錄序》、《〈新序〉目錄序》等,更是以議論為主. 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序不多見,典型的是韓愈的《張中丞傳後序》.它是作者讀了李翰所作的張巡傳後寫在該傳後面的,大半篇幅記載張巡的事跡,以補李翰傳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卻用了兩大段發表議論,以批評“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的時弊.因此這篇文章雖然以敘事為主,但這篇並不是傳記,還是序. 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等.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和歐陽修的《釋秘演詩集序》,雖然壹個是為自己的《八愚詩》作序,壹個是為某壹人的詩作序,但也屬此類.這種序的抒情,也都離不開議論和敘事,如《春夜宴桃李園序》. 從唐代起,序又稱為“引”,劉禹錫所作的序,都寫作“引”,如《彭陽唱和集引》、《吳蜀集引》等.蘇洵也以引為序,如《族譜引》之類.這是作家的習慣問題.劉禹錫的父親叫劉緒,緒、序同音,蘇洵的父親叫蘇序,因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為引.這本來是特殊情況造成的作家個人的規矩,但由於劉、蘇的影響,後來也有人作起“引”來,那就與避諱無關了. 最初書、文只有序.自從序固定在書、文的前邊以後,作者如果還有要說的話,或者別人要把心得、意見、考證等內容寫上去,就寫在書、文之後,稱為後序(如韓愈的《張中丞傳後敘》)、題某某後(如柳宗元的《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等等,到了宋代,就把這種文章稱為跋.例如,歐陽修的文集中就有幾十篇跋. 跋與序雖然是壹回事,但在語言上卻略有不同.因為跋或後序、題後之類實際是對序的補充,所以壹般都更為簡勁峭拔,不像序那樣詳細豐富.。

4.傅雷家書的文學常識

1、《傅雷家書》輯入了傅雷暨夫人1954至1966年間寫給傅聰等的家信186封,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讓他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壹切,做壹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以淵博豐厚的學識、平易近人的姿態、循循善誘的筆觸、語重心長的話語,與兒子談做人、說愛情、論文化、道藝術,縱橫捭闔、嘔心瀝血、設身處地、體察入微,托出了壹位嚴父、慈父的舐犢深情。

2、這些家書開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 *** ,雙雙自盡。十二年通信數百封,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映照著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壹家的命運起伏。傅雷夫婦非常細心,兒子的信都妥善收藏。

3、《傅雷家書》最早出版於1981年,《傅雷家書》的出版是當時轟動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來壹直暢銷不衰。它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

擴展資料:

傅雷家書內容簡介: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討音樂藝術、文學創作的深刻與高度,傅雷為傅聰紓解藝術道路上的心緒問題:“妳說常在矛盾與快樂之中,但我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1955)也興奮地交流剛看的戲劇電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廣,而且會演戲,劇本也編得好。”(1956)

這些家信更因傅雷壹家在時代悲劇中的命運變幻帶有悲涼的感染力,傅雷在寫給兒子的最後壹封信中沈重地說,“生活中困難重重,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改造,向壹切傳統、資本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與習俗作鬥爭,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人生觀和舊的社會準則。”

搜狗百科-傅雷家書

人民網-從《傅雷家書》看文化藝術的教育

5.傷仲永的文學常識

王安石,生於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於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

字介 王安石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宋臨川人(現為 撫州 東鄉縣 上池自然村人),漢族。

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生在壹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壹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

王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壹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不僅是壹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壹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

他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

誠使巧縣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

(《上人書》)正因為安石以“務為有補於世”的“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壹,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

《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壹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在敘述並闡釋宋初百余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

它對第二年開始施行的政,無異吹起了壹支前奏曲。《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

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壹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時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

安石的壹些小品文,膾炙人口,《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後》、《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 *** 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覺。他還有壹部分山水遊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遊褒禪山記》,亦記遊,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布局靈活並又曲折多變。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後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

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註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感事》、《兼並》、《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並土地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

安石後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變化。他流連、陶醉於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壹種閑恬的情趣。

但藝術表現上卻臻於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沈沆瀣生牙頰間。”(《後山詩話》載黃魯直語)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致,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

6.請告訴我《蘭亭集序》關於序的文學常識

《蘭亭集序》是壹篇序言。“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壹類。列於卷首叫序,附於卷末叫“跋”。其作用在於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壹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壹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壹些評價的內容。 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有壹種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蘭亭集序》、記述高閣盛宴的《滕王閣序》、自勉勵人的《送東陽馬生序》、交待寫作因由的《〈吶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壹種什麽文體呢?它又有哪些種類和特點呢?

現代人所說的序,是壹種寫在書或詩文前面、申述其寫作因由、內容、體例等事項的應用文體,也寫作“敘”或“緒”。上文所舉的《〈吶喊〉自序》以及本文後面所附的張岱年先生的序都屬於這壹類。

可是,古代的情況和現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說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豐富得多。早在西漢就出現了序,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開其濫觴。班固所著的《漢書》中有《敘傳》、揚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並不都寫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單篇文章序於前,整部書則序於後,直到梁代蕭統《昭明文選》等書才把序壹律放在了前面,後面類似序的文章稱作“後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還有“小序”、“引”等變體。所謂“小序”就是詩文前敘述感興或緣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師曾的《文體明辨》中說:“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對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壹種簡短的序,《文體明辨》中解釋說,“唐以後始有此體,大略如序而稍為短簡。”柳宗元曾作過《霹靂琴贊引》的文章。

“跋”,也稱“題跋”、“跋尾”或“書後”。清代姚鼐的《古文辭類纂》:“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跋出現於唐代,時稱“題某後”或“讀某”,如李翺的《題燕太子丹後》、韓愈的《讀荀子》。歐陽修最早稱這種文章為跋,其《集古錄》有“跋尾”若幹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後。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屬於“序跋”之序,但它並沒有緊緊停留於對《蘭亭集》的寫作因由、過程、作者等情況的泛泛交待,而是將寫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來,成就了壹篇極富藝術美感和思想啟迪價值的千古至文。在序這種應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贊嘆的。

贈序,是壹種與序有密切關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壹種散文,它是專門為了送別親友而寫的以述友誼、敘交遊、道惜別為主的文辭。就起源而言,贈序是由詩文之序演化而來的,古人餞別時,飲酒賦詩,詩篇多了,就由在場的人作序,敘其緣起。但,清代的姚鼐認為贈序類者,乃“老子曰:‘君子贈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編的《古文辭類纂》中單獨列出“贈序”壹類。贈序晉代已有,如傅玄的《贈扶風馬鈞序》、潘尼的《贈李二郎詩序》等,唐代贈序最為興盛。對廣大的中學同學來說,最熟悉的贈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東陽馬生序》。

另外,還有壹個看似與序跋之序有關,實則毫無幹系的名詞——序論。序論不是文體,而是議論文開頭的提出問題部分。它和本論、結論構成議論文的基本框架。

7.請告訴我《蘭亭集序》關於序的文學常識

序跋。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

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壹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 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

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

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古代另有壹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於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

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作者寫給同鄉晚輩的贈序。 還有壹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

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揚州慢》等,前面都有壹段序。 擴展資料序風是文風的壹個方面。

有少數人礙於情面,逢面作“序”,由於沒有認真讀過原稿,只好七拉八扯羅列瑣事,或興之所至地鋪演軼聞,結果序和正文常常是風馬牛不相及,有序等於無序。這實在是壹種不好的文風。

序大都是夾敘夾議。偏於敘的,有散文的特點;偏於議的,有論文的特點。

散文也好,論文也好,都要言之有物。散文要以材料的豐富和文筆的多姿見長,論文則要以論點的深刻和分析的透辟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