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縣古城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距今1500多年歷史。古城街道兩側坐落著上百家保留有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茶莊、票號、煙店、錢莊、鬥行、當鋪等商業店鋪舊址和民居宅院。1994年1月,作為中國商業金融古城和北方漢民族歷史、建築、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和傑出典範,祁縣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城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統稱晉商老街。 山西祁縣歷史悠久,古稱“昭餘”。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春秋時為晉大夫祁黃羊食邑,是山西中部最早出現行政設置的地方。祁縣,作為“縣”,在公元前514年就出現了。這是全國最早稱“縣”的地方。在全國2000多個縣中,祁縣可算得上“縣齡”最長的“老資格”了。祁縣的縣城,歷史上曾變換過3個地方。最早的縣城在緊靠祁縣南山的古縣鎮,第二個縣城在“五裏圪塔”之東南的祁城村,最後的縣城,即今祁縣古城。
祁縣最早的縣城建在古縣。古縣分為上古縣、下古縣兩個村。祁奚是晉獻公的四世孫,本姓姬,因食邑於祁,遂以地為姓,改姓祁,即是歷史上有名的祁黃羊。祁奚身居古縣,統領著北起太原、南到靈石的大片領地。那時“縣制”尚無,祁縣還沒有出現,祁縣的古縣鎮,在當時並不稱“縣”,古籍書上查不到,我們估且把它稱為祁奚管轄昭餘祁而居住的官邸。
晉頃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晉國六卿把昭餘祁劃分為7個縣,祁縣為七縣之壹。晉六卿(晉六卿是趙氏、魏氏、韓氏、智氏、範氏、中行氏)之壹——魏縣子派壹名叫賈辛的大夫,到祁縣主政。賈辛為祁縣歷史上第壹任縣官,賈辛仍居上、下古縣,祁縣歷史上有了第壹座縣城。
第壹座縣城從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14年起,到公元3世紀末期止,歷時800年。晉武帝司馬炎時期派李喜為祁縣縣令,李喜把縣城從古縣向北遷移,遷到現在的祁縣祁城村。這是祁縣縣城的第壹次大遷移,祁城村作為祁縣的縣城,從公元3世紀末到公元5世紀末,前後經過了200多年。
受古代祁縣自然生態變遷的影響,北魏太和年間,祁縣縣城進行第二次大遷移,遷移於昭餘古城(今祁縣古城)。古城池為土城,偏正方形,在城池的東南方向缺壹直角,因此,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頭上所戴的紗帽,故有“紗帽城”之說。現存古城東西長為850米,南北寬為700米,城池總占地面積54.9公頃;古城建築風格“集江南河北之大成,匯宋元明清之法式”,是明清時期晉商輝煌的縮影,保留了中華民族建築、文化、藝術領域的精華,是旅遊資源的富集區。城區布局以十字街口為中心,東、南、西、北4條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東西對應。以十字交叉為骨架,全城輔以28條街巷與之縱橫貫通。這些街巷走向大多整齊規範,與主要大街平行,顯得整個布局結構嚴謹,體現了我國古代傳統建築設計的風格。而在個別街巷的走向處理上又匠心獨具地增添壹些不規則型,使得整個城區布局既整齊合理,又不呆板。古衙署、古寺廟、古書院、古驛站等公***設施排列有序,配置齊全。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臨街鋪面,全為商號店鋪,建築多為二層磚木結構,明柱出檐,木雕裝飾,油漆彩畫,鱗次櫛比,古色古香。
1994年1月,祁縣作為中國商業金融古城和北方漢民族6000年歷史、建築、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和傑出典範,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