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足太陰脾經的主要癥狀

足太陰脾經的主要癥狀

脾經功能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是後天之本,對維持消化功能、化食物為氣血有重要作用。脾經出了問題,就會出現腹脹、便溏、腹瀉、胃脘疼痛、噯氣、無力等。此外,舌根的強烈疼痛和下肢內側的腫脹都表明脾經失調。

主治:脾胃病、婦科、尹倩病等循經部位疾病。如胃脘痛、食入嘔吐、噯氣、腹脹、便溏、黃疸、體重無力、舌根劇痛、下肢內腫、暈厥、趾足運動障礙等。

此經的穴位:此經的穴位分布在足大拇趾、內踝、下肢內側、腹胸第三側線。起於白胤,止於大寶,左右21分。

1.白胤(Yǐnbái,SP 1)井和洞穴。

定位在腳的大腳趾內側趾甲角旁邊0.1寸(趾甲根部)。

指背動脈的解剖:它是腓淺神經和足底內側神經的背側支。

功能健脾寧心,調經和血。

適應癥為月經過多、過期、子宮出血;便血、血尿、吐血等慢性出血;瘋癲、多夢、憂慮、悲傷、屍厥、抽搐(慢);腹滿、腹脹、腹瀉、惡心、心痛、胸悶、咳嗽、喘息。

操作淺入扣0.1英寸。

2.大肚行穴

定位足部大腳趾內側,跖趾關節前部(1)下,紅白肉處。

拇展肌解剖學;足底內側動、靜脈有分支;帶足底內側神經的足底固有神經。

功能:健脾利濕,和胃安神。

適應癥包括腹脹、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和便秘;發熱、無汗、體重和四肢腫脹、暈厥和心痛、不能躺下和心煩。

操作直刺0.3 ~ 0.5寸。

3.太白(tàIáI,SP 3)穴位輸液;原始點

定位跖骨小頭後緣(1)和紅白肌間凹陷;取穴在第壹跖趾關節後緣,紅白肉處。

拇展肌的解剖學;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和跗內側動脈的分支;有隱神經和腓淺神經的分支。

功能健脾祛濕,理氣和胃。

適應癥:腹痛、腸鳴、腹脹、嘔吐、腹瀉、痢疾、消化不良、饑餓、胃痛、便秘、痔瘡、腳氣、燒心和胸痛。重痛痿證。

操作直刺0.5 ~ 0.8寸。

4.公孫(gongsun,SP 4)絡;八脈交會點(引沖脈)

定位第壹跖骨基部的前下部,在紅肉和白肉交界處;太白後約1寸;取穴選在第壹跖趾關節後緣、足大拇趾內側、紅白肉處。

拇展肌的解剖學;有跗內側動脈分支和足背靜脈網;有隱神經和腓淺神經的分支。

功能健脾、祛濕、和胃。

主治:胃痛、嘔吐、消化不良、腹脹腹痛、腹瀉、痢疾、煩渴、霍亂、水腫、失眠、癲狂、嗜睡、腸風下血、腳氣。

操作刺0.6 ~ 1.2寸。

5.商丘經穴

位於內踝前下凹陷處,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中點處。

解剖跗內側動脈和大隱靜脈;有隱神經和腓淺神經的分支。

具有健脾燥濕、宣肺的功效。

適應癥包括腹脹、腸鳴、腹瀉、便秘、消化不良、咳嗽、黃疸、嗜睡、癲狂、大笑、小兒癲癇、痔瘡;腳和腳踝疼痛。

操作直刺0.5 ~ 0.8寸。

6.三陰交(Sā ny和NJI ā o,SP 6)為太陰、厥陰、少陰之會;嘔吐窒息都不能幸免,死胎也不能拖。

位置在內踝尖端和脛骨內側後緣上方3英寸處。

解剖上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趾長屈肌;有大隱靜脈、脛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和脛後深神經。

健脾利濕,調理肝腎

主治:腸鳴、腹脹、腹瀉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癥狀;月經不調、崩漏、閉經、帶下、固陰、不孕、延期分娩、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絕、固陰、赤白帶下、腹痛、遺精、陽痿、疝氣、睪丸收縮、排尿困難、遺尿等生殖和泌尿系統疾病;心悸、失眠、高血壓、濕疹、水腫;下肢癱瘓;陰虛癥狀。

操作stab l ~ 1.5英寸。孕婦不能打針。

7.漏谷(呂厄化身,SP 7)

位於內踝尖與陰陵泉連線上,內踝尖上方6寸處;內踝高點上方6英寸,當脛骨內側後緣。

解剖上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趾長屈肌;有大隱靜脈、後肢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和脛後深內側神經。

具有健脾、消腫、利尿的功能。

主治:腹脹、腸鳴、墜樓;小便不利,遺精,女子紅白漏;下肢癱瘓,腿冷膝軟。

操作stab l ~ 1.5英寸。

8.地極(Diji,sp 8)洞穴

位於內踝尖與陰陵泉穴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陰陵泉下3寸,取陰陵泉與三陰交穴連線上的穴位時。

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的解剖學研究:深層有大隱靜脈和膝最上動脈的終支,脛後動靜脈;小腿內側有皮神經,背部深處有脛神經。

功能健脾、祛濕、調經。

主治:痛經、崩漏、月經不調、婦科腫塊;腹脹、腹痛、食欲不振、腹瀉、痢疾、排尿困難、水腫。

9.陰陵泉(yρyīnlíngquán,SP 9)合穴。

找到脛骨內髁下方的凹陷

解剖學上脛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處;前面有大隱靜脈,膝蓋最上面的動脈,最深層有脛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幹,最深層有脛神經。

功能:健脾祛濕,補腎固精。

主治:腹脹、腹瀉、泄瀉、水腫、黃疸、呼吸困難、排尿困難或失禁、陰莖疼痛、陰道疼痛、遺精;膝蓋疼。

操作刺1 ~ 2英寸

10.血海(Xue h m:I,SP 10)

將妳的膝蓋置於膝蓋骨上緣上方2英寸處,在股四頭肌內側頭的凸起處;患者屈膝,醫生將左手手掌按在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伸直向上。拇指傾斜45度左右,點在拇指尖下方。拿反面來模仿這個。

解剖學上位於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的肌支;有股前皮神經和股神經的肌支。

功能健脾祛濕,調經止血。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大腿內側疼痛;成癮疹、皮膚濕疹、丹毒。

操作stab l ~ 1.5英寸。

11.吉門(吉門,SP 11)

位於雪海點和重門點之間的連線上,雪海點直6英寸。

縫匠肌內側緣、深收肌的解剖學;有大隱靜脈,深層外有股動靜脈;深部有股前皮神經和隱神經。

功能健脾祛濕,清熱利尿。

主治小便不利、淋證、遺尿;腹股溝腫痛。

避開動脈直接刺0.5 ~ 1寸。

12.打門(Ch not Ngmé n,SP 12)

它位於外側腹股溝,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英寸,在髂外動脈搏動的外側。

解剖在腹股溝韌帶外側中點以上,腹外斜肌和腹內斜肌腱膜以下;股動靜脈在內側;布裏有股神經。

具有降逆利濕、理氣消痔的功能

主治:腹痛、疝氣、痔痛、小便不利、胎氣上湧、崩漏帶下。

避開動脈直接刺0.5 ~ 1寸。

13.伏舍(Fùshě,SP 13)是滿泰、厥陰、少陰、陽明、印偉之會。

位於沖門穴外側上方0.7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腹股溝韌帶、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下部的上方和外側,深層為腹橫肌下部;有腹淺動脈、肋間動靜脈;有髂腹股溝神經(右側盲腸下部,左側乙狀結腸下部)。

功能健脾消食,理氣和胃。

適應癥包括腹痛、腹滿積聚、疝氣和霍亂嘔吐和腹瀉。

操作stab l ~ 1.5英寸。

14.腹部淋巴結(傅繼傑,SP 14)

定位伏舍穴上方3寸,大恒穴下方1寸,任脈4寸。

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肌肉解剖學;肋間動靜脈11;肋間神經11。

功能溫脾、止瀉、止痛、止咳。

主治腹痛、肚臍周圍腹痛、腹瀉、腹寒腹瀉、咳嗽、疝氣。

操作直刺l ~ 2英寸。

15.大恒(大恒,SP 15)

將臍帶放在相距4英寸的位置。

解剖學上位於腹外斜肌和腹橫肌的肌肉;肋間動靜脈11;肋間神經有12條。

理氣止痛,調理臟腑之氣。

主治腹痛、小腹痛、泄瀉、虛寒泄瀉、便秘、慈悲。

操作直刺l ~ 2英寸。

16.腹喪(Fü ā i,SP 16)是太陰和印偉的相會。

將臍定位於中上部3寸處,前中線旁開4寸。

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和腹橫肌的解剖學;肋間動、靜脈8條;有第八肋間神經。

功能:健脾、消食、通經、降付琪。

主治:消化不良、肚臍疼痛、腹痛、便秘、痢疾。

操作stab l ~ 1.5英寸。

17.餵養竇(shdòu,SP 17)

位於第五肋間隙,前正中線旁6寸;任脈(仲婷)旁6寸,第五肋間。

解剖上在第五肋間隙,前鋸肌內,深層有肋間內、外肌;側胸有動靜脈,腹壁有動靜脈。第五肋間神經有外側皮支。

功能運化水谷,降胃氣。

胸痛的適應癥;呼吸、惡心、進食後嘔吐、腹脹、腸鳴音和水腫。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 ~ 0.8英寸。此經絡從餵養竇到大寶穴,深部為肺,不可深刺。

18.tiāNX(tiāNX和,SP 18)

位於第四肋間隙,前正中線旁6寸;在滋養竇的上肋,靠近任何靜脈開6英寸,在第四肋間隙取穴。

解剖學上位於第四肋間隙,胸大肌下緣,下層為前鋸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的分支,有胸腹壁的動、靜脈;第四肋間動、靜脈;還有第四根肋間神經。

功能:擴胸、催乳、止咳、消腫。

主治:胸痛、咳嗽;乳癰,乳房脹痛,乳汁不足。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 ~ 0.8英寸。

19.胸鄉(xi非ngxi ā ng,SP 19)

位於第三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天喜上的壹根筋,距離任脈6寸,選作第三根筋空間的壹個點。

解剖在第三肋間隙,胸大肌和胸小肌的外緣,前鋸肌的中、下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第三肋間動、靜脈;第三肋間神經分布。

功能:寬胸理氣,疏肝止痛。

主治:胸脅腹痛,胸腰背痛,不能平臥。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 ~ 0.8英寸。

20.zh uróng(zh uróng,SP 20)

位於第二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胸鄉上置壹肋,任壹脈旁開6寸,第二肋間取穴。

解剖學上位於第二肋間隙,在胸大肌內,下層是胸小肌,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第二肋間動、靜脈;胸神經有分支,就1肋間神經。

功能:寬胸理氣,降逆止咳。

主治:咳嗽、咳痰排膿、脅痛、氣喘、惡氣、不能進食;胸脅脹滿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 ~ 0.8英寸。

21.大寶脾大絡(Dàbāo,SP 21)

位於側胸腋中線,第六肋間隙;側臥擡起手臂,取腋窩6寸處和腋窩中線處穴位。

第六肋間隙前鋸肌的解剖學研究:有胸背動、靜脈和肋間動、靜脈;還有第六肋間神經,是胸長神經的末端。

具有調血調經、寬胸止痛的功能

哮喘的適應癥;胸脅疼痛;全身疼痛,急性扭傷,四肢無力。

操作斜針或後平針0.5 ~ 0.8英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