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皇字怎麽讀

皇字怎麽讀

[huáng]

皇 (漢語文字) 編輯

皇(拼音:huá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壹般認為像火炬光焰上騰的樣子,應是“煌”的本字。古先民崇拜火,故“皇”含有高貴之意,又指莊嚴、偉大。皇在古籍中可轉指天神、先人。又特指遠古的帝王。

“皇”字構型解說不壹。圖1為甲骨文的“皇”字,看上去就像壹盞古代的燈,上面火光閃爍。又作圖2,附加音符“王”。西周金文在下部增添兩短橫,中為燈盤,下像燈座。有的學者認為“皇”是“輝煌”的“煌”的本字,加“火”作“煌”。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皇,即煌之本字。”也有的人認為“皇”像王著冠冕形。吳大澄《說文古籀補》認為:“皇,大也。日出土則光大,日為君象,故三皇稱皇。”吳大澄認為金文的“皇”字由“日”和“土”構成,其含義為太陽從地下升起時,光亮很大,照亮了大地。由此“皇”有“大”意。又因為“日”為歷代帝王的象征,所以“皇”便引申出指三皇五帝之“皇”。這樣解釋也有它的道理。

春秋文字“皇”作圖4,“王”字從原形體中獨立出來。戰國文字承襲西周、春秋文字,但上部已變形。秦代小篆上部又訛變為“自”。相傳秦始皇統壹中國後,自稱始皇帝,所以命人將“皇”字上部的構件改為“自”。“自”本義是鼻子,引申為開始的意思,“自”字和“王”字組成的“皇”字表示最初的王,也就是“鼻祖”,與“始皇帝”相符合。漢代文字則將上部又訛變為“白”,壹直沿襲至今。 [5-6]

古籍釋義編輯

說文解字

卷壹上王部胡光切(huáng)

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為鼻子。 [10]

說文解字註

大也。

段註:見《詩毛傳》。

從自王。

段註:依《韻會》補王字

自,始也。始王者,三皇。

段註:王,各本譌皇,今正。先鄭註《周禮》雲:四類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鹹祀之。《尚書大傳》:燧人為燧皇,伏羲為羲皇,神農為農皇。譙周說同。《白虎通》曰:三皇者何,伏羲、神農、燧人。則改燧人居第三,恐非舊也。鄭依春秋緯,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皇甫謐說同。

大君也。

段註:始王天下,是大君也,故號之曰皇,因以為凡大之稱。此說字形會意之恉,並字義訓大之所由來也。皇本大君,因之凡大皆曰皇,假借之法準此矣。

自,讀若鼻。

段註:自下曰鼻也,則自鼻二字為轉註。此曰自讀若鼻,言皇字所從之自讀若鼻,其音同也。

今俗?作始生子為鼻子,是。

段註:楊氏雄《方言》曰:鼻,始也。嘼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許謂始生子為鼻子,字本作鼻,今俗乃以自字為之,徑作自子。此可知自與鼻不但義同,而且音同,相假借也。今俗,謂漢時也。鉉本無作字,誤。鍇本有,新刻刪之。胡光切。十部。 [11]

廣韻

胡光切,平唐匣 ‖王聲陽部(huáng)

皇,君也。美也。天也。《說文》作?,大也。又姓,《左傳》鄭大夫皇頡。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