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四庫全書是哪壹位皇帝組織編纂的

四庫全書是哪壹位皇帝組織編纂的

四庫全書是清朝乾皇帝隆組織編纂的。 按《四庫全書》的編纂,於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提出,第二年二月正式建立四庫全書館,由纂官紀昀(曉嵐)窮畢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壹流學士合力編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底,第壹部《四庫全書》,即文淵閣本,正式修成,歷時九年。此後,又陸續繕寫三部,即文溯閣本(乾隆四十七年十壹月),文源閣本(乾隆四十八年十壹月),文津閣本(乾隆四十九年十壹月)。《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壹部規模最大的叢書。該書包括經、史、子、集四部,3461種書目,79039卷,總字數將近10億,可謂超級文化大典。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壹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余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清代乾隆初年,學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壹起,供人借閱。 康熙皇帝 應該是乾隆吧! 乾隆啊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壹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壹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因其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四庫全書》的編纂始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先向全國各地征集圖書。清乾隆三十八年二月,朝廷設立了“四庫全書館”,負責《四庫全書》的編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瑢負責,任命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於敏中為總裁,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為副總裁,著名學者紀昀為總纂官,開始編纂這套卷帙浩繁的叢書。曾參與編撰並正式列名的文人學者多達360人,抄寫人員近4000人。 《四庫全書》收錄了當時在全國各地征集的圖書、清內廷收藏的圖書以及《永樂大典》中輯出來的散佚古籍。經過整理後,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寫。全書***收錄古籍3500余種、79000余卷,裝訂成36000余冊,約7億字。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實際也是寓禁於征的過程,在長達10余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15萬部以上。對收入《四庫全書》的圖書,許多變亂舊式、刪改原文。盡管如此,它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分重要古籍,幾乎涵蓋了古代中國的所有學術領域,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為了美觀和便於識別,《四庫全書》采用分色裝潢。經、史、子、集四部顏色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分別是綠色、紅色、白色(或淺藍色)、灰黑色。《四庫全書總目》因為是全書綱領,采用代表中央的黃色。 全書***抄寫七部,分別貯藏於南北七閣:北京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奉天(今沈陽)故宮文溯閣為“內廷四閣”(或“北四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揚州文匯閣為“江浙三閣”(或“南三閣”)。《四庫全書》飽經滄桑,多部在戰火中被毀,流傳至今僅存三部半:文淵閣本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溯閣本現藏甘肅省圖書館、殘缺的文瀾閣本經抄補藏於浙江省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文津閣本是現今唯原架、原函、原書壹體存放的壹套《四庫全書》,***有128架,6144函,36304冊。是國家圖書館善本四大專藏之壹。 乾隆皇帝 是帥哥乾隆 乾隆,能與《四庫全書》媲美的只有《永樂大典》 由乾隆組織編寫,紀曉嵐負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