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麻油簡介

麻油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麻油的別名 7 來源 8 性味歸經 9 麻油的功效與主治 10 麻油的化學成分 11 麻油的藥理作用 12 麻油的藥典標準 12.1 品名 12.2 來源 12.3 性狀 12.3.1 相對密度 12.3.2 折光率 12.4 鑒別 12.5 檢查 12.5.1 酸值 12.5.2 皂化值 12.5.3 碘值 12.5.4 加熱試驗 12.5.5 雜質 12.5.6 水分與揮發物 12.6 用途 12.7 貯藏 12.8 版本 13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麻油的方劑 2 用到中藥麻油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麻油 1 拼音

má yóu

2 英文參考

benne oil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esame oil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teel oil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oleum sesami [朗道漢英字典]

siritch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gingelly oil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gingilli oil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jinjili oil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Oleum Sesami(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esame oil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麻油為中藥名,出《本草經集註》。為脂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 的成熟種子用壓榨法得到的脂肪油[1]。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Oleum Sesam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sesame oil(《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麻油的別名

香油、清油[2]。

7 來源

麻油為胡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DC.種子的脂肪油[2]。

8 性味歸經

麻油味甘,性涼[2]。

9 麻油的功效與主治

麻油具有潤燥,通便,解毒,生肌的功效[2]:

麻油治腸燥便秘,蛔蟲痛,食積腹痛:生用或熬熟內服,30~60ml[2]。

麻油塗搽治瘡腫,潰瘍,疥癬,皮膚皸裂[2]。

10 麻油的化學成分

麻油含棕櫚酸、油酸、亞油酸、花生酸、廿二酸、廿四酸等的甘油酯、植物甾醇、芝麻素、芝麻林素(Sesamolin)、芝麻酚、維生素E等[2]。

11 麻油的藥理作用

大量黑芝麻油能抑制大鼠的腎上腺皮質功能[2]。

12 麻油的藥典標準 12.1 品名

麻油

Ma You

SESAME OIL

12.2 來源

本品為脂麻科植物脂麻 Sesamum indicum L.的成熟種子用壓榨法得到的脂肪油。

12.3 性狀

本品為淡黃色或棕黃色的澄明液體;氣微或帶有熟芝麻的香氣,味淡。

本品與三氯甲烷、乙醚、石油醚或二硫化碳能任意混溶,在乙醇中微溶。

12.3.1 相對密度

應為0.917~0.923(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Ⅶ A)。

12.3.2 折光率

應為1.471~1.475(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Ⅶ F)。

12.4 鑒別

取本品1ml,置試管中,加含蔗糖0.1g的鹽酸10ml,振搖半分鐘,酸層即顯粉紅色,靜置後,漸變為紅色。

12.5 檢查 12.5.1 酸值

應不大於2.5(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N)。

12.5.2 皂化值

應為188~195(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N)。

12.5.3 碘值

應為103~116(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N)。

12.5.4 加熱試驗

取本品50ml,依法試驗(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N),不得有沈澱析出。

12.5.5 雜質

不得過0.2%(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N)。

12.5.6 水分與揮發物

不得過0.2%(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N)。

12.6 用途

潤滑劑及賦形劑。內服可潤腸、潤肺;外用作為軟膏及硬膏基質。

12.7 貯藏

遮光,密封,置陰涼處。

12.8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