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小眾的東西變成大眾的,妳就不喜歡了?

為什麽小眾的東西變成大眾的,妳就不喜歡了?

很多文藝青年在年少時都曾有壹種執念:

? 當大家都聽周傑倫、林俊傑的年代,隨身聽裏放著樸樹、李誌、陳綺貞和mono就覺得很牛;當大家都看金庸、水滸、余華的時候,妳書架上擺著村上春樹、卡夫卡、歌德會有壹種莫名的自豪感。

? 當其他人在電影院和KTV裏流連的時候,妳也曾覺得逛獨立書店,去小劇場看演出才是生活;當人們都用蘋果,華為的時候,妳作為最早壹批錘子粉也曾暗暗對其他人流露出不屑。

? 總覺得自己的偶像最牛,自己的品味最獨特,對壹切大眾的流行保持距離,在潛意識裏認為自己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這大概是每個小眾愛好者最初的幻覺。

? 羅永浩曾因這張極具“匠人精神”的照片為錘子手機圈粉無數。

? 然而,當《南山南》被街頭的理發店循環播放,村上春樹的作品成為文青們人手壹冊的暢銷書;連看門大爺也拿著錘子手機談夢想的時候,很多曾經的小眾愛好者感覺自己那可憐的自留地被大眾踏破了門檻,那壹絲絲的優越感也流失荒野。

? 當小眾的偏好變成大眾的流行,為什麽我們會感到倍感惋惜而又對它嗤之以鼻了呢?小眾的東西變得受歡迎,它就不再是原來那個東西了嗎?

小眾也有品味壁壘

? 對於什麽樣的東西才是小眾的,其實並無什麽明確的概念來界定。因為它首先是壹個與大眾相對的概念,大致可以理解為在壹定時空條件下被各類因真實審美趣味而集聚的少數群體所接納、推崇並傳播的文化總和。

? 並不是所有的東西在數量範圍上稀少就是小眾,對於像從發型和穿著上顯示自己小眾的“非主流”,或是像別人喊麥妳直播吃蝗蟲就可以冠以小眾。這時候,審美趣味就顯得尤為重要。

? 小眾的偏好總是體現在青年文化現象、先鋒藝術形態及特殊消費行為,如藝術電影、實驗戲劇、戶外音樂、文學鑒賞、小眾旅行、古籍收藏等,小眾文化的溫和抵抗並不刻意制造“文化震驚”,反而傳達著壹種前衛獨立的文化理想與雅致詩意的生活情趣。

故此,小眾常被貼上“優越感”的標簽,“不就是裝嗎?扯這麽多幹嘛?”大眾對小眾的鞭撻就像小眾對大眾的不屑,都因為壹堵所謂品味的高墻。小眾鄙夷大眾的淺薄,如果說是優越感;那大眾覺得小眾裝X,有時也是反智。

?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之分,傳統文人的“流觴曲水”確實離不開壹定的文學藝術修養;而二人轉、廣場舞也與芭蕾、古典舞在美學鑒賞上存在壹定的差距。這種審美維度上的差異很容易通過群體的方式集結,基於內群體偏好,對其他維度上的群體進行降維攻擊。

? 以至於各種鄙視鏈在民間流傳,同樣看劇,看歐美劇的鄙視看日劇的,日劇鄙視看韓劇的,韓劇鄙視國產劇;聽個歌吧,古典的鄙視搖滾的,聽搖滾的鄙視民謠的,民謠的又鄙視聽流行樂的。

小眾的執念,不只為了裝

? 其實,對小眾的執念,也並非抓住品味不放,非要爭個高下,很多時候是年少無知的我們在嘈雜紛繁的大眾媒體時代為自己尋覓的壹處精神庇護所。從閱讀,到音樂,到物品的消費,追求小眾,不單單是那份覺得自己並非泯然眾人的優越感,還有因長時間的情感寄托而生的壹種占有欲。

? 曾經有壹位女作家坦言:“當知道《麥田裏的守望者》是壹本暢銷書的時候,我覺得非常失望。在此之前,我壹直以為它只是屬於我壹個人的。”真心的喜歡,容易延伸出“守護”的心情。

? 當壹個小眾的偏好變成大眾的流行,就好像從壹件私人的用品被***享帶來的剝奪感壹樣難受。因為大眾永遠代表著平均和壹般的喜愛度,遠遠達不到妳自己當初在人群之外依然情有獨鐘的那份感覺。

? 就好像有朋友在好妹妹樂隊沒有火之前,會看他們上傳的每個視頻,關註主唱的每個動態,花錢聽livehouse的每場演出,這個樂隊仿佛是只屬於他自己的,她所投入的情感以及金錢不僅是壹個私人情感的寄托,更是壹種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在這萬千世界之中,妳我都是獨壹無二的那壹個。

? 而聽歌也不再是為了聽歌,帶有壹種回歸的儀式感,提醒自己與大眾的平庸化保持距離,擁有和偶像壹樣獨立和批判的人格。

? 正如史航與壹眾小時代腦殘粉的罵戰中說過的壹句話:“不被傻冒聽說,真是所有美好事物的生存之道啊。”

小眾必將被大眾收編 ?

? 當妳在公交車上,隔壁的手機鈴聲響起的不是《最炫民族風》而是《董小姐》;當《成都》變成爛大街的口水歌,也會想到曾經自己在偶然在深夜聽到歌曲demo時那種奇妙的個人體驗。小眾的事物也並非不能***享,本來這些精神消費就是孤獨的人渴望獲得的認同,喜歡小眾的人也希望可以有知音和自己壹起討論,壹起感受。但又不希望這個圈子過於大,淪為大眾,成為廉價的消遣。

? 對於小眾的圈子來說,曾經的豆瓣網是壹個棲息地。形形色色的小組因興趣而建,因其以個人為中心的主動性,形成壹條長尾。如“元音大雅(昆曲愛好者的圈子)”“星盤案例研究”“二次原住民”等小組。在這個圈子裏,小眾是自由的。

但大多數情況下,有些小眾的東西必將走向大眾或被大眾收編。在英國的伯明翰學派對於亞文化現象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亞文化因其對主流文化的抵抗性和風格化,最終會隨著這社會的開放和經濟的發展被整合與收編。

? 亞文化的風格和符號,可以通過工業化生產得到的大量復制化產品。曾經作為文青最愛的三宅壹生的服裝,如今在淘寶上已經成為“爆款”。

? 小眾並非要孤立,而是獨立,作為時代的啟蒙者,有其文化使命與社會責任,即激發大多數人的文化覺醒。可是,如果小眾變成大眾,那麽其獨立性與批判性又難免受到損傷。就像曾經的崔健再也吶喊不出“壹無所有”,曾經的鄭鈞再也唱不出“商品社會”。

? 如果說小眾在變成大眾之前是壹部分人的情感流放地,那麽在變成大眾之後也許就是壹代人的精神家園。它就像壹席流動的盛宴,從屬於妳,到屬於我們,從餵飽了妳,到餵飽大家,直至又有新的小眾代替原先已變成大眾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