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從源頭上遊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全長3472公裏。中遊為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河長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遊,河長786公裏。(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劃分有多種意見,此處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自東向西橫貫中國,流域東西長1.900公裏,南北寬1.654,38+0.000公裏,總面積752443平方公裏。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 m3/s,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m3,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77 mm,流域人均水量593 m3,耕地畝產水量324 m3。
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來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輸沙量3965438+1億噸(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654.38+0.6億噸,平均含沙量35 kg/m3。
黃河典故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與黃河有關的奇聞軼事很多,都與其水文地理特點有關。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這個成語指的是能夠起到支柱作用的堅強的人或團體,就像屹立在黃河洪流中的壹座頂梁柱。中流砥柱山其實是壹塊巨石,位於黃河三門峽段的急流中,是壹座石島,人稱“中流砥柱”或“中流砥柱”。黃河水流入峽谷,被河兩岸的巖石捆綁成壹條狹窄的溪流,沖到石柱前,形成壹個急速的漩渦,分裂成兩股溪流,離開三門峽河谷。場面驚心動魄。過去,黃河水運發達,是航運的主要通道。但在三門峽段,經常有人觸礁。連水底的山都叫“米堆”“糧堆”。當後面的船到達這個點時,船夫下船並把它拉過來。傳說中的柱子是用來平息河水的波濤的,但在船工眼裏,它是航標。石頭上原本刻著“跟我來”的字樣,意思是向它駛去。只要船朝它駛來,在它即將撞上的時候,柱子前面的波浪就會回到水裏,正好把船推到壹個安全的航道上,非常神奇。
說起黃河航運,它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敗於晉而泛舟”的記載。西漢和唐朝都以長安為都城,並利用黃河和渭水水道連接運河和江淮,使長安成為交通便利的國際大都市。而黃河上中遊險灘多,水流急,中下遊泥沙多,不利於通航。清末以來,公路、鐵路興起,水路長期不整合,黃河水路衰落。
歷史上有“聖人出黃河清”的說法。但是黃河的水能變清嗎?黃河水在青海河段很清澈,但流經黃土高原後,支流帶來大量泥沙。這主要是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造成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目前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都是人類無法控制的。雖然長期的努力取得了壹定的成效,減少了50%的泥沙,但下遊仍有8億噸,黃河仍無法清淤。做聖人很難。聖人出,黃河先治,這句話改成“聖人出,黃河清出”。
壹條鯉魚躍龍門――爬上社會階梯
“鯉魚躍龍門”。龍門在晉陜峽谷的最南端,壺口瀑布以北65公裏處。龍門以南是開闊的關中平原。黃河水從狹窄的龍門口進入寬闊的河床,河道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龍門的形成,因為它的東龍門山和它的西涼山各施脊,相互靠近,成為壹個寬度只有100米的狹窄門戶,束縛了河流,形成了湍急的水流。每當汛期,水位上漲,窄谷過後,山谷變寬,水位急劇下降,落差很大,所以有“龍門三落水”之說。“鯉魚躍龍門”的傳說,指的就是在這裏跳。都說小鯉魚不畏艱險,爭先恐後地跳成龍的門。會跳的馬上變成成龍。只有那些不屈不撓的鯉魚,才能最終成為成龍。千百年來,這個傳說也激勵著炎黃子孫奮力拼搏,奮鬥不息。古人認為這龍門峽是大禹開的,所以又叫“禹門口”。
黃河有許多彎道,被稱為“黃河九曲”。黃河在黃土高原上拐了許多大彎,咆哮而去。留下信天遊的高亢民謠依然回蕩在我們的耳邊:“妳知道嗎?世界上黃河有多少個海灣?世界上有99個黃河海灣……”。古代“九”“九十九”意為“多”,表示黃河多彎。從源頭到黃河口,有許多大彎。幹流有六大大彎,小彎較多,多在黃土高原。大彎中,180度有三個,90度有兩個,45度有1個。黃河總的走向形成壹個曲折的彎道,總的流向仍然是由西向東。源頭到河口直線距離只有2068公裏,但實際流量為5464公裏,是直線距離的2.64倍。
黃河有壹個馬蹄形的彎道,叫“河套”。俗話說“黃河多災多難,富不過壹集”。這裏說的集是指河套地區。原本自西向東的黃河,從甘肅到寧夏中衛,沿賀蘭山向北,再向東到內蒙古何琳。它在托克托縣境內突然掉頭,沿著呂梁山向南,拐了壹個大彎。這個獨特的大彎就像壹個大布罩在寧蒙平原上,所以人們稱之為“河套”。河套平原西起賀蘭山、大青山,東至呼和浩特、和林格爾,南至鄂爾多斯高原,北至狼山、大青山,貫穿寧夏、內蒙古。寧夏的壹部分叫陶西,也叫寧夏平原或銀川平原;內蒙古被稱為陶冬,分為前集和後集,統稱為河套平原。黃河流經這裏,地處平原。江面寬闊,水流平緩。人們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從黃河引水,形成了黃河灌區,使糧棉富足,“塞上江南”。
“跳進黃河也洗不幹凈”。這句話的原意是妳受了很多委屈,就算跳進黃河這樣的大河也洗不掉。其實無論誰跳進黃河,妳都擺脫不了。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黃河的泥沙。黃河以其豐富的泥沙而聞名。中國古人常以“黃水壹石,泥六鬥”、“黃河鬥水,泥居第七”來形容黃河的含沙量情況。黃河的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35公斤。它的沙量在世界河流中是獨壹無二的。同時,黃河裏的泥沙顆粒很細,有時候河水甚至會變成泥漿,真的很難洗在身上。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入海洋,壹去不復返”,這首詩講的是黃河從西邊遙遠的天邊奔湧而出,滾滾東流入海。今天,“黃河之水如何移天”常被用來形容黃河下遊的“懸河”現象。“懸河”是指河床高於河兩岸地面的河流,也稱“地上河”。懸河的成因是從含沙量大的河流到河谷開闊、坡度小、水流平緩的河流,大量泥沙堆積,河床不斷擡高,水位相應擡高。為了防止水毀,河兩岸的堤壩也不斷加高,河床長期高於河兩岸地面,成為“懸河”。黃河到下遊後,每年約有4億噸泥沙淤積在下遊,河床逐年擡高,使黃河下遊成為世界著名的“懸河”。目前黃河下遊河床壹般高出堤外地面3-5米,但在河南封丘縣曹剛高達10米。真是“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因為河水高於地面,壹般來說,鄭州以下的黃河下遊就成了淮河和海河的分水嶺。嚴格來說,黃河兩岸已經不屬於黃河流域了。
三門峽
“人門”、“神門”、“鬼門”——三門峽名稱的由來。三門峽是黃河進入大平原前的最後壹個峽谷,也是最危險的峽谷。這裏地勢險峻,水流湍急,兩邊石墻陡峭。河裏的兩個石島把急流分成三股。人們將這三條水道分別稱為“曼門”、“沈門”、“鬼門”,故名“三門峽”。鬼門關、沈門的水險惡,仿佛只有鬼神才能通過;而人門稍慢,但也深且快,舟楫難行。現在,“三大自然災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壹條跨越峽谷的大壩,像壹條銀絲帶,連接著山西和河南兩省。這是黃河幹流上的第壹個大型水利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於1957開工。
“我們應該好好治理黃河”——毛澤東。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水流湍急,河蕩規模大,導致黃淮黃海之間大面積地區災害頻發,災情慘痛。歷代統治者都把河道治理當作壹件大事。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非常重視冶黃工作。毛澤東在1952第壹次進京視察時,選擇了黃河,並在1855把蘭考東壩頭銅瓦箱決口作為視察重點。他從濟南歷口到徐州黃河故道,蘭考到開封北郊柳園口,從邙山腳下到黃河北岸的人民勝利渠。在這次視察中,毛澤東要求“我們壹定要搞好黃河”。
渭河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甘肅,經陜西流入黃河。水鏡是渭河的壹條支流,發源於寧夏。兩條河流在Xi高陵縣張村交匯。眾所周知的成語“截然不同”來源於兩條河流的交匯處。說的是在水鏡和渭水的交匯處,清濁分明,界限分明而不混雜,用來形容界限分明。古人認為荊水濁,渭水清。據考證,唐代詩人杜甫寫過《秋雨嘆》:“濁水與清水有何分別?”這個成語大概就是雛形了。那麽,妳還能看到壹江清水濁水壹起流,兩江交匯處互不相容的景觀嗎?還是有可能的。然而,當我們來到兩條河流的匯合處時,我們看到的是渭河在水鏡河中是渾濁的。很多專家親自去實地,看到了清濁的現象。《現代漢語詞典》因此把這個成語解釋為“涇河清澈,渭河混雜,涇河流入渭河時,清澈渾濁。”也有人就此寫文章,認為古人搞錯了,應該是清濁的。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古人是不是真的錯了?實際上,從流經的地域來看,渭河從甘肅的五樹山流入陜西,匯入黃河,流經的土地是八百裏的關中平原和秦川。水鏡流經黃土高原,是壹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就河水的含沙量而言,應該是水鏡大於渭水。據統計,目前涇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泥沙3.04億噸,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196 kg。在並入涇河之前,渭河年均輸沙1.78億噸,平均含沙量26.8千克/立方米。從數字上看,它仍然是泥濘和清澈的,尤其是在旱季。但近代以來,渭河流域尤其是上遊地區由於人類活動,環境破壞嚴重,水土流失也是壹個重要問題。由於渭河流經地區土壤的礦物成分,當渭河含沙量達到每立方米10 kg時,水色會呈紅黃色。從表面上看,明顯的自然景觀仍然存在,但渭水的顏色比涇水更深。不是古人做錯了,是後人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因為這個成語,每年都有很多人來看這個“與眾不同”的地方。現在,當地人準備開發這壹旅遊資源,用遊艇把遊客帶到“與眾不同”的地方。
——典故和名篇。
紫氣東來周昭王二十年,殷奉命過函谷關。當他看到東方的紫氣和雲中冒著熱氣的雲朵時,他登上了關前的土堆,向外望去。他看見壹個老人(老子)騎著壹頭青牛從東邊過來。我在這裏幫老子寫出了舉世聞名的《道德經》。後人為了紀念這壹盛事,將殷高聳的土墩命名為“觀空臺”,並在土墩上修建了壹座高30余尺的“觀紫樓”,寓意“紫氣東來”。
公元前655年,想用的辦法來伐郭。有壹個叫公的醫生,曾向提出忠告,說和他的關系就像唇齒相依,表裏如壹。嘴唇脫皮,牙齒會覺得冷。郭郭是郭玉的屏障。果果死了,郭玉也會隨之而死。愚公拒絕聽從龔的話,答應晉國采取的道路。結果晉國滅了郭之後,又回到了李,滅了豫州。
戰國時期齊國的兒子,是壹位著名的學者,以其才華和日益增長的聲望而聞名。秦國的趙浩棋知道了這件事,就崇拜它。後來秦王手下有人嫉妒。趙浩棋囚禁了孟嘗君,並試圖殺死他。於是派人向趙的王求助。Yuki想要狐貍和白色的皮毛。在孟嘗君有人可以為狗偷竊。他們晚上去秦公,學著給狗偷東西,所以運氣好。幸嵇為王,得免。孟嘗君向東飛,想離開函谷關。王召後悔了,人們爭相追逐。當時法門緊閉:雞啼出客。孟嘗君在午夜被關閉,擔心人們會趕上他。壹些客人會啼叫,所以他們學會了啼叫,孟嘗君通過了海關。
周武王在趙周去世後,他的兒子成為年輕的國王,武王的兄弟周公旦和召公被用來協助政府。當時天下極不安定,周、趙決定將陜西壹分為二(陜西具體位置劃分,《水經註》說以陜城或陜陌為界,括號內記載說以陜西為原界)。這樣周公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防備商朝遺民的叛亂,穩定東方新開發的地方。召公的責任是進壹步發展黃河中遊的農業生產,建立鞏固的大後方,為周朝進壹步開疆拓土解除後顧之憂。古籍中的“陜西”壹詞,指的是陜西縣的西部。元明以後,陜西省的名稱也源於此。
召公留下他對周公的愛,叫他治理陜西,召公治理陜西西部縣。相傳他下鄉時,在田裏處理民政。當地官員要求群眾騰出房屋供他休息,並為他煮茶做飯。他立即阻止他說:“這不是我的第壹個君主學習王召公還在李唐樹下接受民事案件,並通過審理訴訟判他入獄。他秉公決策,使百姓無冤無仇,把他掌管的土地管理得有條不紊,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因此,召公死後,人們懷念他的政績和梨樹,寫下了甘棠的詩。在甘棠綠蔭蔥蘢的樹下,留下了召公的體恤民情、仁義之心,也留下了“召公遺風”的千古美談。
石昊村唐元年(公元758年),杜甫因涉房官案被貶化州從軍,由洛陽遷至化州。這時,安史之亂期間,我在石昊村(今陜西縣觀音寺鎮幹浩村)過夜時,發現這裏征兵的殘苦比我在新安看到的還要慘。白天不抓兵,晚上抓。他親眼目睹壹個老漢翻墻逃走,老婆婆苦苦哀求,道出了家族的不幸:“三人在守鄴城,兩人戰死——”這讓人唏噓不已,更激發了杜甫憂國憂民,屈尊於弱者的高尚情操,於是寫下了著名的詩句“石昊當官”:黃昏有當官的,夜間抓人。老人翻墻走了,老婆婆出去看。官員們為什麽生氣?女人哭又何苦呢!聽婦人言,“三人鎮守鄴城。壹人附書,兩人戰死。那些茍且偷生的人,逝者已矣!房間裏沒有人,只有壹個嬰兒和壹個孫子。還有奶奶沒去,也沒有裙子進出。老嫗雖弱,請官夜歸來。”我急著去伺候厲中河和楊,但我還得準備早上的做飯。“夜是漫長而寂靜的,像是哭泣和窒息。黎明將升到未來,留下老人壹個人。
澠池盟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錢頗配趙拜戚友公為宰相。藺相如在趙國做官的時候,命令苗賢放棄家人。趙惠文為王時,得楚,得崔。秦國的趙浩棋騙走了十五座城市的財貨。趙王推薦苗賢,派藺相如去秦國。相如不負使命,不僅挫敗了秦王的陰謀,還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國。趙王以為賢醫不辱諸侯,拜為大夫。秦不給趙,趙不給秦弼,拔石城。明年再攻趙,殺二萬人。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要在西河外的澠池見他。王召害怕秦,所以他想阻止。廉頗、藺相如曰:“不可為之,可見趙膽小懦弱。”。王召緊隨其後,亦步亦趨。廉頗派他到了邊境,對王說:“王,妳去把在道觀裏遇到的禮物還了。也就30天。”。如果妳在30天內不還錢,請讓王子做國王,這樣才能徹底摧毀秦王。王得,遂與澠池。秦王大喝壹聲,說:“我聽了趙王的好聲音,所以請問秦瑟。”。王召鼓和豎琴。《秦帝國第壹書》說:“某日秦王與趙王飲酒,令趙王擊鼓奏樂。”。藺相如說:“趙王暗中聽說秦王是秦國的聲音,就邀請秦國向他進貢娛樂。”。秦王大怒,不許。於是他們上前跪下邀請秦王。秦王拒絕罷工。相如說:“不出五步,相如就能脖子上灑血了!”左想右想如刃,右想如摑。於是秦王不高興了,挨了壹拳。比如,顧昭在《建議趙前》壹書中說:“某日,秦王擊趙王”。秦國的大臣們說:“請把趙國的十五城作為秦國的生日。”藺相如還說:“請以秦都鹹陽為生日。”秦王其實也喝過酒,但最後也打不過趙。趙翼生有兵等候秦,但秦不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