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中國道教的歷史和文化

關於中國道教的歷史和文化

道教;它是中國固有的宗教,有1800多年的歷史。其教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植根於中國的沃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對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於古代的神道。其次,道論源於老子,最早見於老子的《思爾筆記》。道家以老子為領袖,因為道家哲學最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老子和莊子。值得註意的是,道家和道教完全是兩碼事。道教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頭,被後世張道陵等人奉為“經典之書”,而非“太上老君”為說教而寫的經典之書。壹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壹部官方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所以東漢被視為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中道教實體活動的正式存在是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出現,《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象耳註》三書是道教信仰和學說形成的標誌。近年來,道教的“天人合壹”思想及其世界觀越來越受到重視,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使道教得到更多的關註。道教教義中雖有道家元素,但遠不能代表道家精神,傳達老莊思想。他們絕不能混淆。

道家以“道”為名,或講老莊之理,或言內外兼修,或講符號之妙。其教義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世間萬物皆源於“道”,即所謂“二生、二生、三生、三生”,壹切社會生活都應遵循“道”。具體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學說體系。天不僅指真實的宇宙,也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天界號稱三十六天,天界有天門,裏面有壹座玉樓,裏面有神仙、天仙、天帝、天馬、天河、天兵、天將、天女。其從業者為天。地既指真實的大地和萬物,也指鬼魂受苦的地獄。它的運行受到隧道的影響。人既指人,也指有限的個體。人的壹言壹行都要有人情味,有人情味。鬼指的是人的歸屬。壹個人如果能修德,就能超脫黑暗,擺脫苦難。他的姓氏在鬼傳中沒有記載,是有名的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和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壹種多神宗教,它沿襲了中國古老的太陽、月亮、星星、河流、山脈和祖先以及死者都崇拜他們的祖先的信仰習慣,並形成了包括神、地神和鬼在內的復雜的神體系。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和中庸,即“道”的學說。

道士有兩種:壹種是神職人員,也就是道士。據《太孝舒朗經》“人行大道,謚號道士。”“身心合邏輯,順乎道,故稱道者。”可分為茅山道、羅浮道等。從師學道可分為“正壹”道和“全真”道。按宮觀,教務可分為“大師”、“殿主”、“知客”。另壹類是老百姓,稱為“俗人”或“信徒”。“宮觀”是道教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宮廟是道士修道、敬神、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中還有壹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教育組織(如道教班、道教經典班),慈善組織(如敬老院、診所、醫藥部)。

道教是道士修天的壹種重要宗教行為。壹般認為包含外丹、內丹、吃住。外用仙丹是指生產者服用後,通過在仙丹爐或鼎中燃燒鉛、汞等礦物質,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唐朝以後逐漸被內丹術取代。內丹,行氣、導氣、呼吸、呼吸的總稱,是指利用人體作為爐鼎,使精氣在體內凝結成丹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金元以來,內丹術逐漸盛行,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對中國的醫學和養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食是指為了長壽而服藥。

道教是中國的主要宗教之壹。它形成於東漢,流行於南北朝。道教尊創始人之壹張道陵為石天,故又稱“石天道”。後來它分成了許多派別。道教視老子為始祖,尊稱他為“王座老先生”。

因為“道”是最高的信仰,所以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源,因而得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米豆道”是道教定型的開端。南北朝時期,宗教形式逐漸完備。老聃被視為祖先,他被尊稱為“祖父”。《道德經》、《鄭經經》和《太平洞經》是主要經典。拜三清為最高神。重要人物脫離實際,煉丹成仙。

第壹座全國道觀位於洛陽的上清宮。

我們遠古的祖先認為萬物有靈,導致了對自然、圖騰、靈魂、祖先的崇拜,並逐漸發展為祖先與神的合壹,成為至高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就存在了。先民們把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山川奉為神明,所以心生敬畏,頂禮膜拜。當時的先民不僅相信萬物有靈,產生了自然崇拜,而且相信人死後靈魂不能死亡,從而產生了鬼神崇拜。各種喪葬儀式和祭鬼、驅鬼的儀式逐漸形成。《竹書編年史》載:“黃帝崩時,其臣左澈從衣中取幾枝,拜於廟中”。到了殷商時期,史前的自然崇拜已經發展到相信神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神為中心的神靈體系。當有事發生時,吳竹通過占蔔向上帝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發展為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結合宗法制度的祖先崇拜,其祖先崇拜活動定期舉行。這壹時期,出現了壹位專門與人類溝通鬼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女巫對著神靈跳舞,有壹套驅鬼的咒語;我希望用語言取悅上帝,我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接上帝和祈禱的司儀。他們為人治病,預測吉兇,畫符號,念咒。那個時候,國家和社會都是由巫師和女巫主宰的。周朝鬼神崇拜進壹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神、鬼、地神三大體系。而對祖先神靈的崇拜是與天地祭祀並列的,這叫敬天敬祖。蓋所謂萬物以天為基,人以祖為基。

道教在後世成為多神教,源於古代對鬼神的崇拜;後世道教的齋戒儀式,也與古代神祗的禮制和儀式制度密切相關。人們在祭祀神靈時,要舉行祭祀活動,這與“禮樂文明”密不可分。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禮樂文明逐漸從上層走向民間,並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巫師所繼承。道教建立後,演變為道教的壹種祭祀器具。所以夏商周的禮樂文明有相當壹部分被道教保留了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也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原始社會。證據之壹是《山海經》。這本書記錄了中國原始社會的神話和宗教信仰,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為道教神仙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提出了神仙信仰。提出神仙和羽士的存在;描述了不朽的天堂;記錄了祭祀的儀式和奇怪的魔法。

在古代原始社會,就有人開始學仙了。歷史記載,軒轅帝“戰而學仙”,“黃帝問於廣成子”。之後,他成功出家,白天在鼎湖乘龍升天。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曾經有很多關於童話的書,裏面有很多關於童話、仙境、仙藥等等的文字。如《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描述:“古人所射之山,有人居,膚若冰雪,若為處女,則風姿綽約,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衛風龍,遊四海之外。”其他的,如《列子》中的《唐雯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田文》、《天問》,都把仙境描繪得奇妙而神秘,其神仙也被描繪成活著的和死去的、極其安靜的、不厭倦事物的、超脫的、能在雲中飛翔的神奇人物。《淮南子》和《漢書·史記》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隨著神仙理論的出現,出現了求仙境、求神仙、傳神仙方的方士。他們以鄒衍(戰國時期著名的煉丹家)的陰陽五行學說軟化神仙煉丹學說,形成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上層,其形態是溶解的,依靠鬼神,希望成仙。從戰國中後期(公元前275年-公元前221年)到漢武帝(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40年-公元前87年),在方士(又稱神仙)和皇帝的鼓勵下,在中國歷史上掀起了壹場著名的出海求長生不老藥的活動。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都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求長生不老藥,規模越來越大。當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鄭伯僑、鄒炎、徐福、陸勝、李等人。中國特有的神仙信仰在東漢中後期被道教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以後,方逐漸與黃老學結合,演變為黃。東漢時期(126—144),張玲在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創建正義聯盟路。

相傳唐朝初年,有壹個叫紀的人,遇到了壹個白發蒼蒼,騎著白馬的老人。老人對他說:告訴唐朝皇帝,國家現在治理得很好。只要在長安城東建壹座安化宮,國家就能永保,天下太平。說罷,飛走了。不久,老人又出現了,聲稱:我是無上神仙,姓李,是老君,是當今皇帝的祖先。從那時起,唐力皇室就自稱是老黎姿兒的後代,尊稱老子為“聖父”。顯然,這個神話是唐皇室編造的,目的是給政權增添壹種神聖的光環。後來,宋朝的皇帝效仿唐朝,虛構了壹個名叫趙的祖先,被視為道教的神靈和“神聖的祖先”。唐宋時期由於皇室的尊崇,寺廟興盛,信眾增多,道教發展達到頂峰。

道教神仙來源

1.崇拜物起源於中國古代原始宗教。

1,自然崇拜

天、地、日、月、星、雷、電、風、雨、山、河等。都被視為信仰的對象,被神化,被崇拜。

如土地、邢俊、雷公、電母、風伯、雨神、山神、河神等。

傳統神學的影響是理解和研究道教神仙譜系的首要因素。中國原始社會的自然宗教逐漸轉變為人造宗教(即神學宗教)。大致到了殷周時期,殷人崇尚鬼神,比如占蔔,在殷墟留下了大量的甲骨文。周代的鬼神崇拜在《李周大伯》中有記載:“大伯的職務是掌管立國的神,人是鬼?”禮”,其神為天神,日月星辰,風師,雨師,地有國,五嶽,山川,四面八方,人鬼先拜祖。在此基礎上,中國古代宗教逐漸豐富並形成了神、地、人、鬼崇拜體系,這是道教神靈崇拜的主要來源。

2.圖騰崇拜

把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

比如龍、鳳、熊、虎、黑鳥、花、槐花等。成為龍神和華仙等。

比如鄂倫春族把公熊叫做“丫丫”,意思是爺爺,母熊叫做“太鐵”,意思是奶奶。鄂溫克族人稱公熊為“和克”(爺爺),母熊為“恨我”(奶奶)。苗、瑤、畬族的盤瓠傳說。

3.鬼魂崇拜

比如王艷、黑白無常、鬼王等等。

據說它是黎族宗教教的主要內容,也是恩施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最重要內容。在道教信仰的影響下,雲南瑤族的鬼崇拜明顯地道教化了,無論是個體祈福驅邪還是集體驅邪,其宗教儀式、儀式主持人、祈福神以及幫助他們驅魔驅邪的人都成為瑤族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

4.生殖和祖先崇拜

比如黃帝,三皇五帝。

彜族、瑤族、基諾族、漢族等眾多民族。

第二,聖賢崇拜的傳承

孔子、孟子、關公和嶽飛。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有“聖人”“聖人”崇拜。以及《上清神仙真錄》、《真靈位圖》、《無上秘笈》等“道教名品”,堯、舜、禹三王,唐寅、、、漢高祖、劉備等帝王,孔丘、顏回、翟墨等聖賢。

第三,宗派因素對道教神仙譜系的構建也有重要影響。

道教門派眾多,從壹開始教起,就對至尊神有分歧。

早期五鬥米道創立時,以太上老君為盟主祭拜“三官”。於是,魏晉南北朝時,北魏寇的道學,因為他的“天師地位”和“清道”令,得了20卷《雲誦新科者戒》,都是“太上老君”的假名。因此,他

太平道開始立教時,後者拜黃老,供奉“中華黃太乙”。東晉中後期,上清派、靈寶派相繼出現,新出現的上清派、靈寶派經典不再尊老先生為至高無上的神。在上清派中,元天王或太上老君陳余最受推崇,而在靈寶派中,元天王和太上大道道王最為突出,壹些經典也列為太上老君,但排名地位略低。

後來在各派的協商整合中,提出“道不可無師,教不可無祖。所以老君的老師在陳余大道上,大道君也是元氏天尊的弟子。”他們對* * *的認識,正是在這種師徒關系下,成為“三清尊神”三位壹體,道教神仙譜系中的最高神。

除此之外,每個派別都有自己的創作現實,牧師神等等。

道教在吸收各種原始宗教、民間宗教、神話傳說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的神仙譜系,並與原有的地方宗教融合或形成總支形式。

道教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經常與其他宗教和人們的傾向和欲望相互作用。

幾千年來,雖然中國的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各教派之間壹直存在矛盾,但幸運的是沒有爆發大的宗教戰爭。

道教有很多門派,因為派的不同,名字也不壹樣。

根據學術理論,有五類:稷山學派、古典學派、富友學派、但丁學派(當時的丹學派)和展顏學派。按地域分,有龍門派、嶗山派、綏山派、玉山派、華山派、廬山派、老華山派、鶴山派、霍山派、武堂派。

按人分,有邵陽派(王)、正陽派(鐘)、春陽派(、)、海禪派()、三豐派(張三豐)、撒祖派(撒守儉)、紫陽派()、五六派(吳、劉華陽)、重陽派(王忠甫)、陰Xi派。

按門分,有混派(太上老君)、南無派(譚楚瑞)、靜派(孫不二)、惠今派(齊本壽)、正壹派(張)、衛青派(馬丹陽)、天仙派(呂春陽)、玄武派(真武皇帝)、凈明派派(徐景陽)、雲陽派(張)。太乙派(蕭寶楨)、全真派(王重陽)、正壹派(張宗言)、真空派(鼓祖)、鐵關派(周祖)、日本新教派、自然主義派(張三豐)、先天派、光輝派等。

歷史上也有正壹派(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鎮東派(張清智)、太乙派(黃洞派)、武東派之分,以及石天道教、全真道教、靈寶道教、衛青道教之分。還有德、先天、靈寶、正、樸、明、玉堂、天心八派。

現在很多門派都在走下坡路,剩下的著名門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壹派,茅山派,嶗山派,武當派,廬山派以及港臺地區的民間道教門派。

道教修行在古代有很多名稱,比如修煉、修煉、修身、養生、衛生、長壽等等。僅舉幾個例子。現在壹般稱之為“修煉”、“修行”或“養生”。

修行的意義是陶冶性情,提煉人生。性是指精神,生命是指肉體。修行就是通過壹定的途徑和方法來控制精神和肉體,從而達到“我的人生由我做主”的崇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