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東漢政府是如何組織的?

東漢政府是如何組織的?

東漢的政治組織與西漢基本相同,略有得失。光武帝即位後,為了減少開支,砍掉了官僚機構,減少了官員數量,每年節省了上億元的俸祿和開支。東漢的中央政府由三官九臣組成。但新皇帝即位時,以太傅或太尉記錄大臣事務,掌管政務。光武向政治低頭,尚書臺始終領紀,各職統壹。禦史臺也被並入少府之下。侍中原是西漢的官員,東漢時卻設了侍中廟。當他在狄鹹時,黃門也被納入石鐘寺,成為少府的壹個機構。西漢有太師、太傅、太保,稱為上工,東漢只有太傅壹家,也稱為上工。《東漢要做官》雲:“老師是公仆。原註曰:掌為善導,位無常。”光武帝以卓茂為師,褒揚德厚,賜食邑二千戶車馬數匹。此後,每當新皇帝登基,都設太傅記錄大臣事務,掌管國事。《尚書》的正式名稱起源於西漢,漢武帝曾和張子儒壹起記載過《尚書》。在東漢,有趙茜、鄧彪、張瑜、石豐、馮富、桓衍、趙君等。被任命為大臣,他們的官員在死後被免職。漢靈帝時以陳蕃為師錄史,被殺後由胡光繼位。這是個例外。東漢末年,董卓在長安自恃為師,地位在太傅之上,死後卻被撤了官銜。壹個老師有壹個下屬官員。據《漢書》記載,長史壹人,排行千石,下屬二十四人,有史有皇族二十二人。是三公之下眾。邱、司徒、是東漢時期的三大諸侯。光武帝初即位,置傅。直到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才把傅改為邱。《後漢百官》載:“秋,男壹。原來紙條上寫著:妳主管四方軍事課,到了年底就有獎罰。每個國家都有大事,那就是與斯圖亞特和司空商量。牟嶸和徐方都曾與太傅壹起為太史、太傅壹起參政。由此可見,邱不僅主管軍事,還主管民政。邱被分配到太常、衛、光祿三地。其下屬官員歷史悠久,排行千石,掌管曹事務。曹禺、石、舒共24人。在曹操之中,任命官員在西曹政府任職;曹東兩千石的轉讓和委任;胡曹掌管私戶、祠祀、耕桑;播放曹導演的追思;辭去曹監事職務的訴訟;法曹負責郵政調度;曹偉負責典當和學徒的轉移;賊曹管賊;決定曹主管刑法;兵曹主軍務;曹錦掌管貨幣、鹽和鐵;倉操掌管倉谷。此外還有黃閣,其主簿記載了本省的事務,是妳們官員的首領。妳史和皇族也有23人,妳史掌管禮儀執事;書記員負責上壹章報告的制作歷史;門成為掌管政府大門的歷史。其余尚書則掌管所有曹文書。光武即位,初設大司徒。《漢書·官儀》說:“王莽當政時,有人提出漢朝沒有司徒的官職,所以三公的名號就叫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即位,所以不會變。“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赴‘達’,稱司徒。”《後漢書·百官》載:“司徒,男壹。這張紙條上寫著:管人之事。凡孝,順,謙,儉,健,死,則論其制,建其度。四重奏的所有民事課都將在年底得到獎勵和懲罰。“若國家有重要大事,即與邱和商量。司徒雷登掌管教化,被分配到太傅、鴻臚和廷尉。有壹個官員,歷史悠久,排名壹千石。屬365,438+0人(漢官目錄30人,據後漢書百官),史、皇室365,438+0人。光武帝即位,根據光武帝的故事,他被安置掌管司事,住在丞相府,幫助督錄各州,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被安置在行省。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漢獻帝恢復官職,但不從屬於司徒雷登,掌管所有官員,不領導國家大事。司空,男1。光武是大地方,建武二十七年,“大”“共”。《後漢書·百官》雲:“掌水土事。凡從城出發,挖溝修墳,議利建功。四個方向的水土教訓,年底都要打他們的廟來賞罰。”國家大事,和邱有關。司徒* * *商量了壹下。司空住地,分完顏政、少府、司農三個卿地。狄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司空為欽差大臣。有1個官員,29個大臣,42個大臣和皇室官員。東漢初年,拜三公為名師。當時皇帝勤於政事,觀察力敏銳。他只是協助自己和大臣們處理政務,並沒有賦予他們實權。而對於只有考試任務的三公來說,他們依然是上課最多的,往往因為太小而避免退課。比如大將軍洪松在位五年,卻因為上黨太守考核沒有依據而被罷官。傅湛冬天去大司徒拜高廟。因為他南音和校尉在廟裏爭論,而詹沒有表演,所以他被解除了職務。三年(公元60年),被任命為太尉邱,因認為中山相薛修不實,被革職。封彪是個庸人,永平四年(公元61)考核鄧榮隴西總督的事務,放任漢奸為所欲為,被罷官。更何況,至於指責,比如韓信是司徒,又因為他口無遮攔,沒有什麽好隱瞞的,光武帝是不能容忍的。他被撤職,遣送回老家,並下令追責。韓信非常害怕,他和子英都自殺了。後來歐陽雲和戴奢都是大司徒,都因罪死在獄中。西漢時,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傅、大鴻臚、完顏政、大司農、少傅為九臣。光武即位,沿襲西漢舊制,還設九重。他的職位和西漢差不多,只是機構被裁並,官員被精簡,和以前不壹樣。此外,東漢的九卿分別屬於三公。《通考·官考》說:太常、光祿勛、魏魏三清、太尉的手下;太傅、廷尉、大鴻臚及其部下;完顏政、大司農、少府、三清,他們都是共通的。東漢時,九卿之長加“卿”字,其秩皆二千石。此外,東漢九卿與西漢九卿的區別有:(1)《光祿勛》有中郎將(五感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心中郎將,羽林中郎將)。東漢末年,東、北、西、南都有中郎將。(2)“少府”有壹官(秩壹千石)、壹官(秩六百石)、六官(秩六百石)。西漢尚書稱帝時,最初分為四曹:常、時遷曹、、主客曹(壹說五曹,壹說三曹)。東漢時分為六曹:昌改為,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和“北主客曹”。《尚書》還設二人左右(排名400石),《後漢三公》載:“張錄文書期會,左丞掌管官章報和博史。右撇子假署印,紙、筆、墨入庫用”;侍郎36人,每曹6人(秩400石),負責起草作文書;清朝歷史上有18人,曹(秩200石)各3人,戲劇曹後來又加了3人,共計21人。可見《尚書》的組織是龐大的。表面上看起來東漢的中央權威是由三公九卿行使的,其實不然。實際權力在尚書臺手中。所謂“三公”不過是充當傀儡而已。他們雖然掌管著九卿,卻不能發號施令。後漢書《仲長統傳·律令》說:光武帝幾代憂失大權,怨命被盜,矯枉過正,政治上不得位。他雖然設置了三處,但政治屬於臺灣館(即尚書臺),此後只保留了三處的位置。東漢中央官制與西漢官制最突出的區別在於尚書臺的組織。《尚書》的正式名稱創立於秦朝。但在秦朝,所謂尚書只是少府的下屬,其任務只是在朝中傳達詔令。當時都是文人寫的,直到漢武帝把《尚書》改成漢書,宦官才任命。他當了皇帝,就恢復了尚書的舊名。《尚書》雖然歷史悠久,但在西漢末年的中央政府中並不重要,只是由朝廷收發,地位極低。到了東漢光武帝,為了實行絕對獨裁,他不信任自己任命的三公,把國家的權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手裏。為了處理政務,侍從們身邊的大臣們都是他最好的助手。此後,尚書的權威不斷壯大。《通考·官考》說:至漢末,(尚書)優越,出納令王奏逢機會,敕令原因公布,選理確定,刑理正義,且是繁華之地,多事遠,內外妥協,遠近仰慕。很清楚,所謂尚書臺,就是皇帝朝廷的辦公廳。這是實現中央集權政治的必要政治制度。於是,宮室取代了中央,皇帝的侍從躍居三公之上。於是,尚書從官員變成了政務官。由於尚書權力極重,當時稱為“政回臺閣”。所謂“太閣”,就是宮室的意思。尚書臺的建制是這樣的:東漢時期除了三公、九卿、尚書臺之外,還有各級將領,他們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員。後漢書上有四將軍:第壹將軍、第二將軍、第二將軍、第二將軍、左右將軍。將軍在三公之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魏將軍在三公之下。前者,後為左右將軍,隸屬上卿,不常安置。東漢中期以後,皇太後稱為朝廷,外戚當權,往往打著自己解甲歸田的幌子。結果將軍成了中央政府的主要官員,和老師的三個官員壹起被稱為五院。《將軍考,官考》上說:自從皇帝太平,朝廷衰敗,開始以叔父耿寶為將軍,常居帝都。舜帝即位,皇後的父親和哥哥相繼為將軍,如漢末尚在的三公。季梁、竇武、何進都是用將軍來記錄歷史的,都是專制的。將軍由常氏、司馬1人組成,均為千石。他們在《中郎將》和《六百石》中從事兩個人。另外,皇族有29人,皇族有31人,都在政府工作。將軍領兵,皆有宋。總兵營5個,每個都有壹個1的上尉,負責部隊,是指揮全營或某個兵種的武官。司馬軍1人,比主兵。手下有宋,屈有1兵,統兵。宋下有戰車,長1人,二百多石。凡不設校尉部,但軍司馬1人。還有假司馬,假侯,都是副職。士兵的數量沒有限額。其余雜將,若有事,必置之。如果有事,他們會被命令。如果發生了什麽事情,它就會被完成。領兵的還有蔔曲、司馬、,掌管兵器、營務的還有易、石。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將軍杜僚為保南漢復職,因內部不穩而成為常任將軍。靈帝設立“西苑八將”保衛京都洛陽時,宦官負主要責任,樹立了宦官帶兵的惡例。東漢政府還為少數民族設置了“使匈奴中郎將”、“護烏桓為校尉”、“護羌為校尉”等多種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