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ān
①觀看;看。《信陵君竊符救趙》:“市人皆觀公子執轡。”
②觀察;考察。《信陵君竊符救趙》:“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以觀公子。”
③觀賞。《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④景物;景象。《遊褒禪山記》:“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⑤遊覽;遊賞。《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⑥閱覽;閱讀。《送東陽馬生序》:“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guàn
①宗廟或宮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禮記·禮運》:“遊子觀之上。”
②宮廷中高大華麗的建築物;臺榭。《廉頗藺相如列傳》:“大王見臣列觀。”
③道教的廟宇。劉禹錫《遊玄都觀戲贈看花諸君子》:“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2. 觀古文中的意思1、動詞,仔細看,如:
因得觀所謂石鐘山中者。——宋·蘇軾《石鐘山記》
2、動詞,觀察,如: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3、動詞,示範,如:
諸侯之師觀兵於鄭東門。——《左傳·哀公十壹年》
4、動詞,觀賞,如: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5、動詞,閱讀,如:
余因得遍觀群書。——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6、名詞,景象,如: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7、名詞,如舊觀,外觀,比較少見。
3. 文言文“觀”的意思和例句,出處“觀”:觀賞:予觀夫巴陵勝狀。景象: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這兩句都出自《嶽陽樓記》
壹般的宮殿:大王見臣列觀《廉藺列傳》
極:到極點:此樂何極!《嶽陽樓記》
乃:妳,妳的。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反而,竟: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居:過了,居十日《扁鵲見蔡桓公》
或:有的,有的人: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有時,有激梗館妓弋幻龜濰駭璃時候:而或長煙壹空《嶽陽樓記》
備: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嶽陽樓記》
4. 文言文中觀字的翻譯◎ 觀
觀 guān
〈動〉
(1) (形聲。從見,雚( guàn )聲。本義:仔細看)
(2) 同本義[observe;watch]
觀,諦視也。——《說文》
觀,視也。——《廣雅·釋詁壹》
觀者如市。——《莊子·人間世》
觀於大海。——《莊子·秋水》
曹***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易·系辭下》
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史記·滑稽列傳》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明· 魏學洢《核舟記》
因得觀所謂石鐘山中者。——宋· 蘇軾《石鐘山記》
(3) 又如:觀覷(觀看);觀占(觀瞻,觀看);觀玩(觀看賞玩);觀濤(觀賞浪潮);觀成(觀看成果)
(4) 觀察,審察 [observe]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戰國策·秦策》
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5) 又如:參觀(實地觀察);綜觀(綜合觀察);坐井觀天;觀過知仁(觀察壹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了解他的為人);觀時(察看時機)
(6) 示範;顯示 [display;show]
諸侯之師觀兵於鄭東門。——《左傳·哀公十壹年》
嘉量既成,以觀四國。——《周禮·冬官》
饗賜單於,觀以珍寶。——《漢書·宣帝紀》
(7) 又如:觀治(顯示治績);觀民(顯示於民);觀世(向世人顯示);觀示(示範)
(8) 遊覽 [go sightseeing;visit]。如:觀遊(觀賞遊覽);觀池(供遊觀的池沼);觀山玩水(遊山玩水)
(9) 玩賞;觀賞 [play]
公將如棠觀魚。——《左傳·隱公元年》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
(10) 又如:觀風(亦作“關風”。觀賞風光;望風);觀樂(觀賞玩樂;欣賞音樂);觀玩(觀賞玩味)
(11) 佛家語 [study]。如:觀心(佛家語。指內觀自己的心性);觀法(佛家語。指探究真理於壹心);觀照(佛家語。用智慧來照明真理)
(12) 通“勸” [advise]。如:觀王(勸說帝王)
(13) 閱讀 [read]
余因得遍觀群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姑俟異目觀。——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5. 文言文中“或”字的解釋或 #huò
釋義 ①表示選擇關系: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星期六逛書店或在家睡覺。②也許,表示不能肯定:或許|或者。③相當於“ 有人 ” 、“ 有的 ” :人固有壹死,或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④稍微:不可或缺。
或者 #huòzhě ①也許;可能。②表示選擇關系。
〖例句〗妳們可以用鋼筆或者圓珠筆寫作業,可別再用鉛筆寫了。
或許 #huòxǔ 也許。
〖例句〗這小包硫酸亞鐵妳帶回去,給那盆花上壹點兒,或許能起到增綠的作用。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或 <;代>
(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囗(象城形),從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衛國。本義:國家。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爾雅·廣言》
或躍在淵。――《易·乾》
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或群或友。――《詩·小雅·吉日》
庶或餉之。――《禮記·祭義》
或賜二小人酒。――《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或說處殺虎斬蛟。――《世說新語·自新》
或立或臥。――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飲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時(有時);或壹,或種(某種
或huò
⒈也許。〈表〉不肯定,選擇:~許。~者。~近~遠。~多~少。這個~那個。
⒉有人。有的人:~曰。人固有壹死,~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6. 古文中"於"字的解釋於於 《說文解字》:“於,於也。
象氣之舒。”本義為嘆詞,音xū。
“於”的其他虛詞義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讀yú。可用作介詞、連詞、助詞和語氣詞。
介詞“於”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現,西周以後,隨著介詞“於”的出現,“於”的壹些用法逐漸被“於”所代替,魏晉以後,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於”就很少出現了。“於”的連詞、助詞和語氣詞的用法只出現在先秦漢語中,漢代以後逐漸消失了。
壹、介詞 “於”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結合起來組成介賓結構,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 1.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處所。
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處發生、出現或進行。 A.“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
可譯為“在”,或仍作“於”。 例:身直為閨合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巖穴邪(《報任安書》) B.“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前,作狀語。
可譯為“在”。 例:韓遂等起涼州,復為中郎將,西拒遂。
於望垣硤北,為羌、胡數萬人所圍,糧食乏絕(《三國誌·魏書·呂布傳》) ⑵引進行為動作的起始處所或來源。“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
可譯為“從”“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信陵君竊符救趙》) ⑶引進動作行為到達的處所。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信陵君竊符救趙》) 2.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時間。 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時發生或出現。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既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前作狀語,也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後作補語。可譯為“在”。
例: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報任安書》) ⑵表示動作行為延續或終止的時間。“於”所在的介賓結構常用在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
可譯為“到……時”“至”,或仍作“於”。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棰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報任安書》) 3.引進動作行為的內容。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賢腸,歷告爾百姓於朕誌(《尚書·盤庚下》) 4.引進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於”所在的介賓結構常用在動詞之後,作補語。
不必譯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報任安書》) 5.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向誰而發。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向”。
例: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信陵君竊符救趙》) 6.引進交付、傳遞的接受者。“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
可譯為“給”,或仍作“於”。 例:景公有愛女,請嫁於晏子(《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7.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與行為動作之間的對待關系。
⑴“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對”“對於”。
例: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報任安書》) ⑵“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前,作狀語。可譯為“對”“對於”。
例:灃州人張居士,於禪學有所得,臨終之歲,禪坐靜室,約其徒滿百日乃開(《續夷堅誌·張居士》) 8.引進與甲方動作行為有關的乙方,表示動作行為是甲、乙雙方***同完成或進行的,並表示在動作行為過程中甲方起主導作用,是主動者。“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後,作補語。
可譯為“跟”“同”“與”等。 例: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於齊(《史記·齊太公世家》) 9.引進用來比較或比擬的對象。
壹般用以說明異同。“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謂語之後,作補語。
可譯為“跟”“與”等。 例: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信陵君竊符救趙》) 10.引進比較的對象,表示程度的比較。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形容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比”。
例:人固有壹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 11.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後,作補語。
可譯為“被”。 例: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12.引進動作行為受益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為誰而發。
“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前或之後,作狀語或補語。可譯為“為”。
例:群臣不盡力於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為魯君盡力。 二、連詞 連接詞或詞組,表示並列關系。
《尚書》中用得較多。可譯為“和”“與”等。
例:告汝德之說於罰之行(《尚書·康誥》) 按:告訴妳施與恩德的說法和施行懲罰的道理。 三、助詞 1.用於句中,標誌賓語前置。
例:四國於蕃,四方於宣(《詩經·大雅·崧高》) 按:蕃,捍禦;宣,教化。捍禦四國,教化四方。
2.用於句中,位於動詞之前,主語之後,有時在表時間的詞語或狀語之後。使語句和諧,並有加強詠嘆意味的作用。
例: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