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揚州方言三頭席表達了揚州的什麽民俗

揚州方言三頭席表達了揚州的什麽民俗

揚州名菜“三頭席”:蒸蟹粉獅子頭、大燒鰱魚頭、紅燒豬扒頭。

相傳,隋煬帝楊廣,壹次,帶著嬪妃、大臣,乘著龍舟和千艘船只,沿大運河南下來到揚州觀看瓊花,同時飽覽了揚州地萬松山、金錢墩、葵花崗四大名景,非常高興。回到行宮,喚來禦廚,讓他們以揚州四景為題,做出四道菜來,以紀念這次揚州之遊。禦廚們在揚州名廚地指導下,費盡心思,終於做出了松鼠鱖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斬肉四道名菜。隋煬帝品嘗後,龍顏大悅,特別對其中的葵花斬肉,非常贊賞,於是賜宴群臣,壹時間淮揚佳肴,傾倒朝野。 傳至唐代,有壹天,郇國公韋涉宴客,府中的名廚韋巨源也做了揚州的這四道名菜,並伴以山珍海味,水陸奇珍,令座中賓客無不嘆為觀止。有時是用那巨大地肉圓子做成的“葵花斬肉”更是精美絕倫。因烹制成熟後地肉丸子表面的肥肉末已大多溶化或半溶化,而瘦肉末則相對顯得凸起,乍壹看,給妳壹種毛毛糙糙的感覺,有如雄師之頭。賓客們乘機勸酒道:“郇國公半身戎馬,戰功彪炳,應佩獅子帥印。”韋涉高興地舉杯壹飲而盡,說:“為紀念今日盛會,‘葵花斬肉’不如改為‘獅子頭’”。從此,揚州獅子頭壹名,便流傳至今。所 清燉蟹粉獅子頭

謂“獅子頭”,用揚州話說即是大肉。如果用北京方話說,即是大肉丸子。因為大肉烹制成熟後,表面壹層的肥肉末已大體溶化或半溶化,而瘦肉末則相對顯得凸起,恍惚給人以毛毛糙糙之感。於是,富有幽默感的人便稱之為“獅子頭”了。 據《資治通鑒》記載,在壹千多年前,隋煬帝帶著嬪妃、隨從,乘著龍舟和四艘船只沿河南下時,“所過州縣,五百裏內皆令獻食。壹州至百輿,極水陸珍奇。”揚州所獻的“珍奇”食饌中,已有“獅子頭”。不過當時稱為“葵花大肉”。在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時,這品菜已很出名了。 清嘉慶年間人林蘭癡《邗江三百吟》中記載:“肉以細切粗為丸,用葷素油煎成葵黃色。俗雲葵花肉丸。”並贊曰:“賓廚縷切已頻頻,因此葵花放手新。飽腹也應思向日,紛紛肉食爾何人”。

揚州三頭宴“扒燒整豬頭”的發源地,揚州法海寺舉行恢復重建十周年慶典,同時還舉行了大雄寶殿落成、佛像開光等慶祝法會。

揚州法海寺始建於隋朝,據今已有千年歷史,它也是江蘇省重點開放寺院之壹。按照常理,和尚信佛,佛家吃齋,不茹葷腥,他們應是與豬肉等絕緣的。可是也有特殊情況。如揚州名菜“扒燒整豬頭”傳說就是壹位和尚發明的。相傳清代揚州法海寺僧人雖不食葷腥,但極擅烹調豬頭。民間有《竹枝詞》是最好註釋:“揚州好,法海寺間遊,湖上虛堂開對岸,水邊團塔映中流,留客爛豬頭。”道出了寺內廚藝高超,扒燒火工透徹,豬頭酥爛脫骨,濃香醇厚,成為後來著名的“三頭宴”之壹。關於這壹傳說,雖無明文記載,但卻可以在古籍中找到旁證。這就可以看出,揚州法海寺的“扒燒整豬頭”的確是很有名的。揚州八怪之壹的羅聘偏愛揚州扒燒整豬頭,他在法海寺吃過僧人為他燉燜的這道名菜後贊不絕口。後來,有壹位廚師輾轉托人,才將和尚的妙技學到手。於是,這道鹹甜適中、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的名菜就流傳開了。

“拆燴鰱魚頭”是把魚頭焯熟去骨,加上蝦子、蟹粉、雞湯等佐料,烹制而成的佳肴。

關於此菜的由來,還流傳這樣壹則故事:清末鎮江城裏有壹個財主生性吝嗇。壹年,他想在後花園造座樓,聲稱付工酬外還免費供給三餐。當地工匠知其為人無人問津,最後總算招來數名外地泥水木匠。可是壹日三餐吃的盡是些蘿蔔幹、青菜湯和糙米飯。

壹天,財主婆做壽,財主讓廚師把準備丟棄的鰱魚頭燒給工匠吃。再壹想魚頭骨多,吃起來費時誤工,於是讓廚師把魚頭拆肉去骨再燒。廚師為財主的刻薄憤憤不平。在燒拆骨魚頭時,把案板上的香菇、筍片、金針、木耳和壹碗雞肉絲統統倒進鍋裏,還舀了三勺原汁雞湯。壹嘗,乖乖!真是打嘴巴不放,鮮透了。

菜端到工匠師傅面前,大家氣壞了,這不是吃剩的菜嗎?廚師使眼示意忙說:“各位息怒,此菜外醜而實內秀。”大家壹嘗,哇!這麽鮮還從來沒吃過呢!於是壹下吃了個底朝天。財主壹氣之下把廚師趕走了。

廚師回去開了家小飯館,“拆燴鰱魚頭”的菜牌,很快傳遍全城,成了壹道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