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回憶性散文,也就是魯迅的往事。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壹本散文集。是壹本家喻戶曉的散文集。是壹本必讀的散文集。是壹本如良師益友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讀來興味盎然,而且隨著年歲的增加,我們總能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來,這就是魯迅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全書由《小引》《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範愛農》《 後記》 構成。 本書裏面的每壹篇文章都展現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魯迅先生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和對家人師友的真摯感情。敘述情切感人,又有機的糅進了大量的描寫、抒情和議論,文筆優美清新,所以被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最高水平的回憶散文。
編輯本段文章主要內容
《小引》 《狗·貓·鼠》——對貓的討厭和仇恨及原因 《阿長與<山海經>》——懷念長媽媽 《二十四孝圖》——批評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五猖會》——描繪封建家長對兒童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描繪迷信傳說的勾魂使者,諷刺了當時自稱“正人君子”的軍閥統治文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作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以及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寫出了對百草園的喜愛以及對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的感受。 《父親的病》——揭露庸醫害人的 《朝花夕拾》
實質 《瑣記》——介紹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的壹段故事 《藤野先生》——寫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主要)和棄醫從文思想轉變的重要原因(次要) 《範愛農》——寫壹個潦倒壹生的同鄉好友的故事
編輯本段作品目錄
目錄 《小引》 《 魯迅著《朝花夕拾》
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 《範愛農》 《後記》 後記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收錄為蘇教版七年級下冊 第六課 《藤野先生》被收錄為北京課改實驗版九年級上冊 第五課 《藤野先生》被收錄於蘇教版九年級下冊 第壹課 《藤野先生》被收錄為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第壹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收錄為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第壹課 《阿長與<山海經>》被收錄為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第六課 《朝花夕拾》被收錄於蘇教版九年級下冊 名著導讀 《朝花夕拾》被收錄於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名著導讀 現在《朝花夕拾》壹書已成為人教版初二語文名著導讀的其中壹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夠分享魯迅的“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總起來看,《朝花夕拾》寫到他年少時代以至於到日本前後的若幹生活片段,展現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魯迅先生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和對家人師友的真摯感情。敘述親切感人,又有機的糅進了大量的描寫、抒情和議論,文筆優美清新,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最高水平的回憶散文。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沒落的封建家庭。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壹。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並第壹次使用“魯迅”這個筆名;中篇小說《阿Q正傳》,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仿徨》等。 在他寫的人物中沒有壹個壞形象,卻也表現出了封建社會的殘忍。 1881年9月25日,魯迅先生誕生在浙江紹興。周家是壹個大家族,到魯迅祖父壹輩,已漸漸衰敗。魯迅的父親是個秀才,在仕途上終生不得意壹直沒有考上舉人。12歲那年,祖父因科場案入獄,父親受此打擊日漸病重,在他15歲那年病逝。這段時間裏,作為家中的長子,魯迅每天出入於當鋪和藥店之間,深深地感到事態的炎涼。17歲,魯迅離開家鄉,先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轉入路礦學堂。190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東渡日本深造。兩年後,進了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醫學,幻燈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認識到改變中國人麻木的精神比醫治肉體更為重要,於是棄醫從文。1909年回國,回國以後,魯迅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教過書,後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間目睹了辛亥革命從勝利到失敗的整個過程,更加堅定了中國社會的當務之急是國民性的改造的認識。1917年前後,新文化運動以及文學革命已經開始提倡,魯迅開始寫作,隨著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發表,壹發不可收拾,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這壹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壹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壹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誌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壹集,1909年出版。 朝花夕拾
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壹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 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壹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余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壹部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徨》。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誌。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壹,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 1936年魯迅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魯迅生前出版有小說集三種、散文集兩種、雜文集十五種、通信集壹種、文學史著兩種。在整理中國古籍和翻譯外國文學方面也成績卓著。其全部著譯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匯編位《魯迅全集》、《魯迅譯全集》和《魯迅輯錄古籍叢編》。 毛澤東主席對魯迅先生的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誠、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