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江伯容的青蘿館和蘭溪雜詠詩(下)

江伯容的青蘿館和蘭溪雜詠詩(下)

石關石關深處路縈回,轉壑松風拂面來。十裏花源行欲盡,禪門忽傍翠微開。

箋註:石關,離老城東南十裏,趕山下金蘭大路上,明代屬紫巖鄉三十二都,楊溪從中穿過。相傳古時在此壘石為關隘,故村名石關。村中多古跡,原有石關寺和石關橋,風景絕佳。今留有明嘉靖朝福建布政使章僑(1488~1543)墓道、牌坊和石像生等遺存。

風秋潭(原註:相傳陸沈為潭。)陵谷由來屢變移,忽沈平陸蕩寒漪。即今潭水深千尺,依舊桑田未可知。

箋註:風秋潭,去縣東十五裏婺江中,萬壇溪(馬達溪)於此匯流。長五裏,深不可測,傳說由陸地下沈產生。江伯容詩反其意而言,說:既然風秋潭是平陸下沈所至,那麽千百年後此深潭或許重新會變成桑田。

板橋浦(原註:溪上有芙蓉峰。)浦口風微日欲西,輕舟宛轉泛回溪。遙看東嶺千重裏,壹朵芙蓉翠色低。

箋註:板橋浦,在縣城東南二十五裏雙溪口,以板橋得名。明代為紫巖鄉轄地,有鋪遞設於此。雙溪匯入婺江,浦口溪中有巖狀芙蓉,鄉人雅稱其為芙蓉峰。

竹馬館寂寥山館野橋分,幾樹杉松映白雲。歇馬欲沾村店酒,誰家碪杵隔林聞。

箋註:竹馬館,明代金蘭齊界的壹處驛館,後習稱為地名。《明.壹統誌》載:竹馬館“在金華、蘭溪兩界之間,每郡太守入境,多候伺於此。”距蘭溪縣城東南三十五裏,是金蘭大路必由之地,今歸婺城區管轄。明末清初的大戲劇家李漁也有《次竹馬館》詩,詩雲:“歲暮難為客,天寒易落暉。路終疲馬健,村到朔風微。處處愁雲黯,家家敗葉飛。預知今夕夢,不去且言歸。”寫的是冬天的竹馬館和作者當時糾結的心情,而江伯容的詩則是寫竹馬館自然風光,輕松隨意的多。

北浦橋碧澗淙淙繞郭流,平橋橫架接芳洲。少年結伴遊何處,蹀躞香塵並紫騮。

箋註:北浦橋,城北後沙溪與後山溪匯流入河處有北橋,外為塘灣沙浦。明代有平橋橫架,清代改成石橋,今已不存。

桃源渡柳媚花明雨乍晴,江橋沙路凈無塵。輕橈欲向桃源渡,***逐春光曲水濱。

箋註:桃源渡,去西北五裏蘭江上。明以前中洲灘與黃湓灘之間有桃源灘,灘頭多植桃柳,春和景明之時桃紅柳綠十分宜人,說是桃花源也不為過。虎溪水由此入河,溪上有橋,江伯容詩即指此地。

黃湓(原註:二皇仙人故裏。)城郭人民事已非,空余石室鎖煙霏。縱令化鶴歸華表,誰識當年丁令威。

箋註:黃湓,在城北四裏蘭江邊,其下有黃湓灘,明代為銅山鄉轄地。古稱深澤,多池田沼澤,年長月久泥沙淤積成溪灘湓地。相傳晉惠帝年間黃(同“皇”)初平父母定居於此,後分別於太寧三年和鹹和三年生初平兄弟。初平牧羊至金華山(壹說蘭溪黃大尖)得道成仙,能叱石成羊,四十年後又度其兄初起升仙。晚唐舒道紀因作詩雲:“松老赤松原,松間廟宛然。人皆有兄弟,誰得***神仙。雙鶴沖天去,群羊叱石眠。至今丹井水,香滿北山邊。”至宋代邑人為紀念黃初平兄弟成仙後施善百姓,乃以黃姓為頭改稱深澤為黃湓。故江伯容在此詩題下作註,雲:黃湓“二皇(黃)仙人故裏。”全詩還引用了“鶴歸華表”的典故,說:縱令二皇仙人駕鶴歸來,也會象丁令威那樣感嘆“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而現今的鄉人百姓恐怕也不壹定認識妳們!(“鶴歸華表”的典故出自晉代陶潛《捜神後記》)至今黃湓仍有明代重修的“二仙井”遺存。

女兒渡(原註:溪上有紅裙巖。)溪頭綠柳拂晴沙,溪上紅裙映晚霞。日落歸人爭渡盡,竹籬燈火是漁家。

箋註:女兒渡,在舊城西北二十裏女埠,又稱普濟渡。正德《蘭溪縣誌》載:女兒渡在平渡鎮,“東西二百余丈,水甚湍悍,涉者病焉。宋紹聖中,邑人劉思恭維舟百艘以梁其上,因謂之普濟橋,又謂之下浮橋。其後邑人劉藻、縣尉李公彥相繼修治,又因鄉而改其名曰望雲橋。其廢久矣,今以舟而濟渡。”故明以前普濟橋己廢,蘭江上唯女兒渡供兩岸旅客往來,渡口江中又有紅裙巖景點。江伯容此詩寫傍晚女兒渡落日晚霞、燈火漁家,紅裙與綠柳相輝映的美景,可謂繪聲繪色。又女埠原稱女兒浦,三國.吳寶鼎年間(266~269)即有其稱;唐鹹亨五年(674)建縣後,便知名於“東南江路”,元和時丞相權德輿《自桐廬如蘭溪有寄》就寫了這壹帶的自然風光;宋代大詩人楊萬裏有《女兒浦曉寒》歌詠其地;元代學者、世宗時監察禦史王惲也有《蘭溪縣女埠道中》詩;明洪武元年(1368)在女兒浦置平渡鎮,後又加設女埠巡檢司。成化元年(1465)在此設義渡以方便行人,並在東岸建待渡亭,本邑碩儒章懋作《待渡亭記》,因記中有雲:“作舟為義渡,以普濟於眾。”便名“普濟渡”,這也就是江伯容此詩歌詠的“女兒渡”。

香溪山徑晴光草露晞,蘭香冉冉襲人衣。溪聲幾曲流何處,直下嚴陵舊釣磯。

箋註:香溪,源出外黃峰、茶山、孛羅山之水,西至姚郞,合社塘源,逕香山潭,至浦口入蘭江。溪得名於香山,據明曹學銓(1574~1674)《名勝誌》香山“去縣北三十裏,山產玉蘭,無葉而花白有香,故名。”山下有潭,即香山潭,溪流逕潭而入江,因此名香溪。香溪入蘭江後,直奔富春嚴陵釣臺,故江伯容詩雲:“溪聲幾曲流何處,直下嚴陵舊釣磯。”香溪不僅山好水美,而且名人輩出,號稱八婺儒宗的理學家香溪先生範浚(1102~1150)就是當地人。

椒石簇簇群山勢若奔,驅來巨石擁江門。巔浮浦樹過帆影,腳插汀沙截水痕。

箋註:椒石,去縣北二十五裏蘭江西岸有山巖突出,巖石呈赤黑色,似火燒焦,俗稱焦石,雅稱椒石。山上有廣濟庵和古棧道,山下有巖洞與江水平。明代設椒石渡,以便民往來東西兩岸。山旁為監察禦史邵玘(1375~1430)故裏椒石村,乾溪流入村中泉湖。江伯容此詩形象地描繪了椒石的地形地貌和渡口風景,他的同時代人、曾任婺源知縣的鄉賢鄭國賓(1519~1573)亦有《次椒石詩》,詩雲:“系纜長松下,古廟瞰高崗。下有綿綿道,赭汗流路旁。東飛千裏河,狂瀾曳危檣。高樓駐行客,美人滌素觴。春風逐顏開,纖指沏清商。但寫弦中怨,那知聽有傷。停杯攀柳色,遊子各沾裳。”頗有白司馬《琵琶行》的遺韻。爾後,又有大戲曲家李漁的名聯雲:千年焦石無煙火,萬古乾溪有水流。今岸邊尚存邵氏家廟、石牌坊等古跡。

白雁山悠悠潭水發漁歌,雁影秋光蒲素波。幾片征帆來近遠,江門斷處受風多。

箋註:在舊城北三十裏蘭江西岸,明代為純孝鄉轄地(今女埠街道花塘上首)。其形似雁,橫峙溪濱,故名。其下為白雁潭。元代鄉賢、大學者吳師道在他的《吳禮部詩話》中記載了壹段掌故,他說:“吾鄉蘭溪,去城三十裏,其地名白雁,次則望雲山與建德接境。建德之鎮山曰烏龍,旁壹港通分水縣,先君嘗誦鄉人趙叔嘉左藏說有人賦詩壹聯雲:烏龍分水去,白雁望雲來。可謂精確”。江伯容白雁山詩即寫此處風光。

將軍巖(原註:巖下有白馬石。)將軍戰跡眇煙塵,片石空留白馬名。惟有寥寥巖頂寺,隔江時送曉鐘聲。

箋註:出城沿蘭江北行四十五裏,與建德齊界處為將軍巖,前臨蘭江,後倚崚嶺,歷來為軍事要沖。明代為武昌鄉轄地,今屬香溪鎮。宋季有邑將唐元璋與元軍激戰於此;明有裴、謝兩將軍在此紮營禦寇,故名將軍巖。因巖山如獅臨水雄峙,又名獅巖。上有將軍祠(也稱獅巖廟)和問漁亭,下有白馬石,又有隋代羅漢松壹株立於祠前。江伯容此詩於寺鍾聲中呼喚古今,使讀者於靜景中聞白馬嘶鳴,不失為明詩中佳作。他另有壹詩,題作《獅巖寺問漁亭》,詩雲:“突兀臨無地,高懸絕壁深。濤聲沖石險,峰勢截江陰。遠浦來漁唱,空林散梵音。孤亭堪四望,瀟灑豁幽襟。”可參閱。(又:將軍巖下楊村是蘭溪境內海抜最低處,僅23米。)

三河戍山光水色***沈沈,古戍荒原不可尋。兩岸人家深樹裏,數聲雞犬出茅林。

箋註:據雍正《浙江通誌.古跡九》載:“孫吳置三河戍於金華之西部,唐鹹亨五年(674)即其地置蘭溪縣。”又明正德《蘭溪縣誌.卷壹建置沿革》載:“唐鹹亨五年(674)八月,始即其戍兵之地而置蘭溪縣,隸於婺州。”故三河戍在今舊城之東南隅蘭江邊,應無爭議。但其遺址在明代已荒涼難覓,故江伯容詩雲:“山光水色***沈沈,古戍荒原不可尋。”人們也只能在兩岸綠樹和雞犬聲中遙想當年了。此詩有的版本列於“風秋潭”之前,可見江伯容印象中的三河戍也與舊誌所載相同。

以上二十八首蘭溪雜詠詩,原題為《和徐伯陽蘭溪雜詠二十八首》。徐伯陽即徐應亨,字伯陽,蘭溪城西隅人,江伯容的詩友。萬歷四十三年(1615)領鄉薦,授增城教諭,又移慶元教諭,擢巴州知州,未赴而卒。博通經傳子史,善詩詞,有《吳越集》等著作。原北平圖書館善本書藏有《徐伯陽詩文集》三十壹卷,惜筆者未見。

在江伯容《青蘿館集》中還有多首描寫蘭溪文物風景的,如《天真庵》、《登千仭樓舊址》、《春日過昭化寺遺址》、《趙居士薛蘿邨》、《石蓮山房雜詠》、《白露庵》、《棲真寺》等等,限於篇幅,這裏就不壹壹展開了。

2020.4.5施福山於蘭溪黃龍洞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