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ng pí
2 出處《本經》
3 拼音名Tónɡ Pí
4 桐皮的別名白桐皮(《藥性論》),水桐樹皮(《瀕湖集簡方》),桐木皮(《綱目》)。
5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樹皮。
6 原形態
①泡桐(《綱目》),又名:白桐(陸璣《詩疏》),椅桐(陶弘景),黃桐(《本草圖經》),白花桐(陳翥《桐譜》),花桐(《品匯精要》)。
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樹皮灰褐色,平滑;小枝粗壯,褐色,光滑。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0~15厘米,基部心形,先端尖或漸尖,全緣,上面初有短星狀毛,瞬即光滑,下面密生灰黃色星狀茸毛,脈光滑;葉柄長6~12厘米,有毛。花序圓錐狀;花大,長達10厘米;萼卵狀鐘形,密被星狀絨毛,5深裂,管部瞬即光滑,裂片肥厚而頂端稍尖,具宿存茸毛;花冠白色,內面有紫色斑點,管長7厘米,直徑達4厘米,外面有星狀毛,裂片幾為四方形,上唇者較狹,下唇者較寬,端均有嚙痕狀齒或凹頭;雄蕊4,2強,隱於花冠筒內,不具退化雄蕊;子房2室,花柱細長,內彎。蒴果本質,長圓形,長達7厘米。種子多數,扁而有翅。花期2~3月。果期8~9月。
多為栽培,分布山東、浙江、福建、臺灣、湖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②毛泡桐,又名:紫花桐(陳翥《桐譜》),岡桐(《綱目》),日本泡桐。
葉全緣或具3~5淺裂。花外面淡紫色,有毛,內面白色,有紫色條紋。蒴果先端銳尖,長約2.3厘米。
分布東北,華東、華中及西南等地區。
以上兩種植物的嫩根或根皮(桐根)、木部(桐木)、葉(桐葉)、果實(泡桐果)、花(泡桐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7 化學成份毛泡桐樹皮含丁香甙0.3%。
8 功能主治治痔瘡,淋病,丹毒,跌打損傷。
①《本經》:"主五痔,殺三蟲。"
②《別錄》:"療奔豚氣病。"
③《藥性論》:"治五淋,沐發去頭風,生發滋潤。"
④《綱目》:"治惡瘡,小兒丹毒,煎汁塗之。"
9 桐皮的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煎汁塗。
10 附方①治傷寒已六、七日,熱極,心下煩悶,狂言,欲起走:桐皮削去上黑者,細擘之,長斷,令四寸壹束,以酒五合,水壹升,煮取壹升,去滓,頓服之,當吐下青、黃汁數升。(《補缺肘後方》)
②治跌撲傷損:水桐樹皮(去青留白),醋炒搗敷。(《瀕湖集簡方》)
11 摘錄《*辭典》
用到中藥桐皮的方劑 土荊皮散拼音:tǔjīngpísǎn處方:土荊皮吳茱萸洋莊西丁人信斑蝥番八仁明礬川椒細辛海桐皮檳榔膽礬煆皂礬...
三龍散方名:三龍散組成:烏龍尾(屋上懸塵)、赤龍須(棕桐皮燒灰存性)、黃龍肝(大竈下中心土)各等分。主治:...
補中養胃湯帶不止,加龍骨、牡蠣粉各1錢;血崩日久不止,加棕桐皮(陳敗者良,燒灰存性)、新絲棉(燒灰存性)各1錢...
倍力丸,姜汁制,炒去絲)1兩,茴香(淘去沙,炒)1兩,桐皮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川烏頭(炮,去皮臍...
金不換姜1兩,川椒1兩,牙皂1兩,半夏1兩,防風1兩,桐皮1兩,川芎1兩,牛膝1兩,羊躑躅1兩,赤小豆1兩...
更多用到中藥桐皮的方劑用到中藥桐皮的中成藥 田七跌打風濕軟膏
減壓回收乙醇,濃縮成稠膏(1)血用;藥渣與其余海桐皮等十三味用60%乙醇浸膏三天,濾過,濾液回收乙醇...
桃花散:幹地黃(生)、桃木(取白皮)、劉寄奴(葉)、枯桐皮(取白皮)、生姜、左纏藤葉、國丹各等分。主治:《...
更多用到中藥桐皮的中成藥古籍中的桐皮 《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桐
其實亦同白桐而微尖,狀如訶子而粘,房中肉黃色。二桐皮色皆壹,但花、葉小異,體性堅、慢不同爾。亦有冬月...
《普濟方》:[卷三十二腎臟門]腎臟風毒流註腰腳(附論)毛酥炙)附子(炮去皮臍)牛膝(去蘆各壹兩)桂心海桐皮萆檳榔(各三分)幹蠍(半兩微炒)上為末。煉蜜為丸...
《普濟方》:[卷三百壹下部瘡門]陰汗不足。故陰汗冷。夜自泄。風邪乘之。則搔癢也。方海桐皮散治陰囊濕癢。黃連全蠍硫黃花椒大腹皮樟腦海桐皮白...
《普濟方》:[卷十五肝臟門]肝風毒流註入腳膝筋脈疼痛(附論)。表裏充實。則邪不能侵也。若肝氣久虛。腎臟衰方海桐皮散(聖惠方)治肝臟風毒。流註腳膝。筋脈拘急。疼痛...
《聖濟總錄》:[卷第壹百五十婦人血風門]婦人血風走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