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傳統的風水地理思想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傳統的風水地理思想是怎樣的?

大地活體、經絡、穴位、循環說淵源於西方的地學觀念認為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是沒有生命的無機界,只有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才是有生命的有機界。但是,中國古代傳統的風水地理思想與此不同。不僅認為人和生物有生命,而且認為天、地、生、人各大系統之間組成壹個整體性的大自然也是有循環、輪回、有新陳代謝的系統。同時,把壹個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也看成是壹個有生命的活體。例如,壹套住宅、壹個村莊、壹個城市或都城,甚至整個大地,都可以看成是壹個活體。在這獨特的地理思想之下,大自然的生命在於陰、陽的結合。陰、陽是宇宙間最基本的兩種力量。它是深層次的關於物質世界結構的最終原理。《黃帝內經》說:“陰、陽交而不離乎中”、“天地感而萬物生化”。這個“萬物”包含了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它們組成壹個活體。

中國古代的地理觀念認為:這個活體“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水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皆血脈之貫通也。”宋代蔡元定的《發微論》則把構成大地的四種主要元素直接與人體類比,說:“水則人身之血,故為太柔;火則人身之氣,故為太剛;土則人身之肉,故為少柔;石則人身之骨,故為少剛。合水火土石而為地;猶合精氣骨肉而為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無二理也。”唐代章貢、蔔應天的《雪心賦》說:“體賦於人者,有百骸九竅。形著於地者,有萬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隱或顯。胎息孕育,神變之無窮。”

其次,古代地理思想中的“大地有機”自然觀,還表達了壹種“天人合壹”的思想。漢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認為:“人有360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366,副日數也;大節12分,副月數也;內有5臟,副五行數也;外有4肢,副四時(季)數也;乍視乍瞑,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樂。副陰陽也。”他又說:“天地之常,壹陰壹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壹也。”因此,“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壹。”“道之大源出於天。”這樣,“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中國古人就這樣從自身去推測宇宙。《周易》,中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說法,也包含著這樣壹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