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今字與通假字、異體字的區別

古今字與通假字、異體字的區別

壹、通假字與假借字。

假借是六書裏造字辦法之壹,語言裏有某壹個詞沒有字去表示它,於是選用壹個和它同音的字去表示。

例如用本義是小麥的“來”表示動作來去的“來”,用本義是鳥名的“難”去表示困難的“難”,用本義是蜥蜴的“易”去表示容易的“易”等都使用的是假借義,按照前人的解釋,通假字必須是本有其字,但是書寫時卻用了另壹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中“蚤”通“早”,“距關,毋內諸侯”《鴻門宴》中“距”通“拒”等都是本字存在,書寫的時候沒有使用,而是臨時用壹個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這就是通假。

二、通假字與古今字。

古今字是壹個歷史概念,段玉裁曾經說過:“凡讀經者,不可不知道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古代字少,壹個字有時有多種職能,它可以同時表示幾個互不相關的意義。

由於文字日益發展,另外找壹個新字去表示某種意義,分擔了原來字的壹些智能,這個新造字和原來的字之間的關系就是古今字的關系,如中學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桓侯不說”中的“說”通“悅”、《愚公移山》“寒暑移節,始壹反焉”中“反”通“返”等,可見,古今字是字孳乳分化,而通假字是放棄現存的字不用,臨時用另壹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

所以在嚴格意義上是不能把古今字處理成通假字的,否則就會產生壹個已經產生的字,通到壹個還沒有產生的字上去了的情況,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

在數以萬計的漢字中,屬於古今字的數量不在少數,而古今字並不像上面所舉的例子那樣有確切的記錄,這給研究古今字和通假字帶來壹定的難度,還需進壹步的考證。

三、通假字與異體字。

漢字不但歷史悠久,而且使用地域廣大,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同壹個字北方和南方不壹樣,在收字時排在壹起,形成異體字。

如“小惠未褊”《曹劌論戰》中“褊”和“遍”,再如孔乙己曾經說過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種寫法,這四種寫法之間就可以說是互為異體字。

我們所說的異體字是音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

在古籍中,異體字繁多,應註意與通假字的區別。

如“修”和“惰”音同,在修飾、修定、修行、修業、修理等意義上可以通用,似乎是異體字,但兩者的本義不同,“修”從“鄉”、本義為修飾,“惰”從“肉”,本義為幹肉,在表示幹肉壹意義時只能寫作“惰”,可見,“惰”和“修”是通假關系,而非異體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