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蚩尤應該算是以山東大汶口、龍山文化為核心的東部地區的先祖。遠古時期,活躍在我國華北大平原的人類集團,是東西兩大部落聯盟集團,即東部的“九黎集團”和西部的“炎黃集團”。九黎集團在山東、河南、河北壹帶,炎黃集團在陜西壹帶.其率領九族會盟之地就在“崇陽山”,位於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部的營丘鎮。據史書記載:在黃帝時代立有方國。其證據是:至今這裏還樹立著象征部落聯盟各自祖先的石祖,即“營丘九頭”。 蚩尤戰敗後,族人南徙,古人為方便隨時隨處祭拜祖先,便將這些“石祖”刻於石上或繪於獸皮等物上的圖譜,相當於後世的宗譜、宗氏圖,即古籍記載的“營丘九頭圖”。 並將 “營丘九頭圖”帶到南方以供祭拜。古籍關於衡山腳下黎族古墓中有“營丘九頭圖”記載就合情合理了! 山東省昌樂“營丘九頭”至今仍有保留,人們稱之為“石祖林”,十分壯觀。 九黎君號蚩尤”,蚩尤就是九黎部族的首領。
伏羲後裔“九夷”音轉成“九黎”,後裔壹支融入彜族黎氏 東漢學者應劭《風俗通義·姓氏篇》“嶺南多黎氏,乃九黎之後。”“九黎”即“九夷”,因音轉而成“九黎”。風姓始祖太昊伏羲,乃遠古部族華胥氏後代,生於成紀,始作八卦、文字、醫藥,是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公認的第壹位***同始祖。伏羲建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在位壹百壹十五年公元前4012年屠雍大荒落(己巳)至公元前3898年昭陽大淵獻(癸亥),“以龍紀官”,設春官青龍氏、夏官赤龍氏、秋官白龍氏、冬官黑龍氏、中官黃龍氏;又命其臣朱襄為飛龍氏、昊英為潛龍氏、大庭為居龍氏、渾沌為降龍氏、陰康為土龍氏、栗陸為水龍氏。故中華民族有“龍的傳人之說”——伏羲時代“龍官龍師”的後裔。 伏羲的後代主要分化成為九個支系,分居九個不同的區域,稱為“九夷”,活動範圍主要在今山東、山西、河北壹帶。下傳近壹千三百年,至炎帝姜榆罔時代公元前2767年閼逢攝提格(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五十五年),“九黎(九夷)”部落被炎帝姜黎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的後代即蚩尤兄弟、族兄弟八十壹人兼並。蚩尤遂成為“九黎國” 國君,部眾融納了伏羲“九黎(九夷)”後裔及炎帝姜黎後代。 炎帝姜榆罔五十五年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炎帝姜榆罔與黃帝軒轅爭奪帝位的“阪泉之戰”中,炎帝榆罔戰敗,被迫讓位,改封於潞國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此時,“九黎族”部眾壹分為二:壹部分追隨蚩尤仍居住在九黎國故地今河北、山東、山西三省交界的古黎陽郡轄境範圍,另壹部分則追隨炎帝榆罔西遷於潞國。兩個支系的後裔中,都有人以黎字作為姓氏符號,這很可能就是後世彜族中黎氏的來源。伏羲後代中的壹支,不斷衍化發展成為華夏族漢族的前身,其他支系則分別衍化形成夷族1949年以後,正式定名為彜族、巴族、東巴族、納西族、土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 2、蚩尤“九黎國”(九黎族、黎族、苗族、芒族) 太昊帝伏羲氏的次子皇仲,任“夏官赤龍氏”,生子朱襄。朱襄仼“飛龍氏”之官,後繼位為帝,即火帝朱襄,建都於株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朱襄之子任火官祝融氏,亦稱烈山氏。烈山氏之子柱,始植百谷,有大功於天下,死後被奉祀為第壹代稷神“後稷”。按:第二代稷神是炎帝神農姜石年。第三代稷神是舜帝時代後稷農正之官姬棄,即周王族姬姓始祖。柱下傳十七代為公孫少典,因功封有熊國(今河南省新鄭縣)。公孫少典的長子即炎帝神農姜石年;次子以父字為氏,姓少典氏,襲封有熊國,下傳五百三十年至黃帝軒轅滅掉末代炎帝姜榆罔而登上天子之位。 炎帝神農姜石年建都於曲阜今山東省曲阜市,“以火紀官”,設春官大火氏、夏官敦火氏、秋官西火氏、冬官北火氏、中官中火氏。“春官大火氏”主察大火星即心宿星座。“夏官敦火氏”,主察敦火星即柳宿星座,帝顓頊時代的夏官也叫火正祝融之官,別稱北正,以觀察火星的移動變化來預測夏季物候節氣,創顓頊歷。此後,帝嚳、堯帝、舜帝及夏朝、商朝時的星象官,也都以火星的運行規律來預測夏季物候節氣。今人研究上古史,如不涉入天文歷法知識,把火正祝融之官,簡單地解說成“上古管理火種的官”,殊為不當。“秋官西火氏”,主察長庚星即太白星,亦即現代天文學所說的金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壹,黎明現於東方,古稱太白星,傍晚現於西方,古稱長庚星。觀察太陽的岀入變化,可定金星的位置。“中官中火氏”,主察天上中宮主要星座天極星,即北鬥七星,以鬥柄所指,來確定毎年十二個月的月名,劃分季節,指導農事。至堯舜時期,這種工作,成為天子的專職之壹,《尚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炎帝神農姜姓家族統治時代五百三十年公元前3242年屠雍協洽(己未)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傳九帝: 1、炎帝神農姜石年字魁隱,公元前3242年屠雍協洽(己未)至公元前3123年著雍敦牂(戊午)在位-百二十年; 2、炎帝姜臨魁石年玄孫,公元前3122年屠雍協洽(己未)至公元前3043年著雍攝提格(戊寅)在位八十年; 3、炎帝姜承臨魁曾孫,公元前304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83年著雍攝提格(戊寅)在位六十年; 4、炎帝姜黎姜承之弟,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其子以父字為氏,姓黎氏,受封耆黎國,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縣。傳至炎帝榆罔時代,耆黎田子黎邛所生九子黎貪、黎巨、黎祿、黎文、黎廣、黎武、黎破、黎輔、黎弼,以長子“蚩尤”黎貪為首,夥同族兄弟七十二人,滅掉伏羲風姓後裔“九夷(即九黎)部”,號稱“九黎國”。後來,蚩尤在“涿鹿之戰”中被黃帝軒轅打敗。“九黎國”到顓頊帝時代公元前2538年癸卯至公元前2461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造反,被顓頊之孫即老童與驕福所生二子南正重與北正黎消滅。北正黎之孫黎陽,在堯帝時受封耆黎國,上古文獻中“耆”與“黎”為通假字。黎陽為顓頊帝後裔分支黎氏的漢族黎氏本源始祖。 5、炎帝姜明姜承之孫,公元前2952年屠雍作噩(己酉)至公元前2904年強圉作噩(丁酉)在位四+九年; 6、炎帝姜宜姜明之子,公元前2903年著雍閹茂(戊戌)至公元前2859年玄黓敦牂(壬午)在位四+五年; 7、炎帝姜來姜宜之子,公元前2858年昭陽協洽(癸未)至公元前2811年上章敦牂(庚午)在位四+八年; 8、炎帝姜哀姜來之子, 2810年重光協洽(辛未)至公元前2768年昭陽赤奮若(癸醜)在位四+三年; 9、炎帝姜榆罔姜哀曾孫,公元前2767年閼逢攝提格(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五十五年,其中公元前2722年屠雍大淵獻(己亥)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為黃帝軒轅攝政之十年。姜哀生姜裏,姜裏生姜節莖,節莖生姜克與姜戲,姜克生榆罔。 “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 “阪泉之戰”要比“涿鹿之戰”早。《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按:應為末代炎帝姜榆罔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按:‘百姓’壹詞,在秦朝以前的古文獻中,特指有封地爵位、有姓氏的貴族;秦朝漢朝以後所說的‘百姓’,方是現代漢語意義壹樣的‘百姓’,而神農氏按:應為炎帝榆罔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按:時黃帝方十來歲,諸侯鹹未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沒有誰能伐。炎帝欲侵淩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兿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五臣名,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炎帝榆罔,是為黃帝。” 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黃帝時年22歲,在“阪泉之戰”中打敗末代炎帝姜榆罔,登上了天子寶位,建都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城東南八十裏礬山鎮西部黃帝故城。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城東壹裏,亦名黃帝泉。而此時的蚩尤“九黎國”,正活躍於中原今河南省,極力擴張勢力,爭奪帝位。《龍魚河圖》“黃帝攝政公元前2722年屠雍大淵獻(己亥)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為黃帝軒轅攝政時期,即11至22歲階段,有蚩尤兄弟八十壹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使刀戟大弩,威鎮天下,詐殺無道。萬民欽命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長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以兵符。伏蚩尤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皆為殄滅。”“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雲雲,均為藝術性誇張,極言其暴戾,兇獷不服,以致蚩尤戰死後,黃帝還要在自己臉上畫上蚩尤臉譜,來威嚇八方諸侯,足見蚩尤在當時的威懾力!近代有人以為蚩尤“銅頭鐵額”是外星人,“涿鹿之戰”是地球人與外星人之戰,那就遠遠超出了尋宗問祖的範疇。本文壹筆帶過,不卷入。按:筆者直至2010年8月無意中看到王英先生《苗族蚩尤拳》這篇短文,方了解“銅頭鐵額”原來是蚩尤正規部隊的特殊戰備裝束。附錄全文如下:“蚩尤拳是苗族最古老的武術套路之壹。它是把人從戰場上搏鬥中的動作串起來而形成的套路。之所以傳承至今,壹是與苗族的祖先崇拜蚩尤有關。二是有實用價值,在實踐中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打擊敵人;在訓練中能鍛煉意誌和體魄。打蚩尤拳要穿特制的服飾,壹般是頭戴銅角帽,身穿棕片甲,手腕套虎爪。銅角帽的制作是在殺牛時割下牛頭,順牛角兩側各留壹條二指寬的皮做帽帶,牛頭頸後留下壹尺左右的牛皮作為保護後脖子用,然後連同牛角按人頭形狀繃緊,再將牛角外包以銅皮便成。棕片甲的制作是將若幹棕片用棕繩縫成背褂,內外***三層,裏二層片頭向上,外壹層片頭向下。虎爪的制作是將虎皮的前爪砍下,長約五寸,順足剝皮制成。穿戴這套服飾在實踐中有很強的實用價值。有口訣為證:銅角帽的口訣是‘雙鉤壓雙手,銅角猛觸面;抓腕速撞肘,銅角旋操頭,飛鞋來撲面,搖頭頂襠間;雙峰點太陽,躬頭胸上撞。’棕片甲的口訣是‘制鎧材料廣,棕片甲天下,保溫有禦寒,躺地不骯臟。拳拳縱擊身,護體不致傷。穿我棕片甲,時念蚩尤王。’虎爪口訣是‘平掌擊正面,手隔必傷皮;劈拳去勢猛,虎爪顯神威。掛拳勢淩厲,爪去如刀劈。沖天捶下巴,爪區胸咽危。’”原載2010年7月26日《醫藥養生保健報》,2010年8月2日《中國剪報·知識大觀》轉載,筆者於同年8月9日全文抄錄
後來,炎帝族從陜西中部沿渭水流域經黃河向東發展,碰到九黎族,戰敗而返;黃帝族從陜西北部的黃河上遊經太行山向東到達河北的懷來縣壹帶,同樣為九黎族所阻,炎黃兩族聯合起來,才把九黎族打敗,占據了中原地區。作為山東、河北、河南三省接界處壹個氏族首領的蚩尤,敗死以後就葬在了他的屬地。根據魏人王象、繆襲等所編撰專門記載先代冢墓之處的《皇覽》,“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而九黎部落或被融合,或移徙南下,甚至還衍生出蚩尤部族是苗族祖先的傳說。我們冀魯豫壹帶的人,有機會應該去所謂“東平郡壽張縣”附近看看,還能否找到蚩尤陵墓的痕跡 頭跟銅鑄的壹樣硬以鐵石為飯,還能在空中飛行,在懸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黃帝怎麽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時,黃帝靈感突現,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勁連擂九下,這壹下,蚩尤頓時魂喪魄散,不能行走,被黃帝捉住了。黃帝命人給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殺了。害怕他死後還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兩個地方。蚩尤死之後,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來拋擲在荒山上,變成了壹片楓樹林,那每壹片楓葉,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跡。
黃帝打敗蚩尤後,諸侯都尊奉他為天子,這就是軒轅(黃帝的名字)黃帝。軒轅黃帝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