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9月26日(舊歷九月初三),生於蘇州府常熟縣城。
1916年,始從舅父沈棠學古文、唐詩,辨別四聲,試寫五言絕句。
1918年,畢業於琴南初等小學,考入本縣儒英高等小學。
1922年,從儒英高等小學畢業後考入縣立師範。課余愛讀名家詩集,能自寫五言律詩及古風。《夢苕庵詩》存詩始於本年。
1924年,從縣立師範畢業後考入無錫國學專科學校。始師從校長唐文治等研習經史諸子及《說文》等學。
1925年,奉師命每周壹次赴蘇州從漢學家曹元弼學《禮儀》、《孝經》。
1926年,以第壹名畢業於無錫國學專科學校。在《學衡》雜誌第51期發表論文《近代詩評》。
1931年,與王蘧常合刊《江南二仲集》,並開始箋註黃遵憲《人境廬詩草》。
1934年,分別在上海大夏大學、無錫國學專科學校任教,擔任詩選、古文選等課程,與陳衍等人定交。出版《清詩三百首》。
1935年,《夢苕庵詩話》分別在《中央時事周刊》及《國學專刊》連載發表。
1936年,始與安徽老詩人許承堯通函討論詩學。《人境廬詩草箋註》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並在《國專月刊》、《學術世界》發表多篇論文。
1937年,抗戰爆發,無錫國專西撤,先後在長沙、湘鄉、桂林、北流賃屋開課。
1939年,經香港取道海上抵上海租界,在國專分校任教。
1941年,在上海國專分校任教之余,從事《鮑參軍詩集》補箋和沈曾植《海日樓詩集》箋註的工作。
1942年,應聘為南京中央大學專任教授。
1943年,主編《學海月刊》,並連續發表《讀宋書劄記》和撰著中的《海日樓詩註》。
1944年,與張爾田通信訂交,討論學術。
1947年,應沈曾植之子慈護之召,客其家中,整理沈曾植遺稿,編成《海日樓劄叢》八卷、《海日樓題跋》三卷,並過錄《海日樓文集》稿本。茲後十年,陸續完成了《鮑參軍集補註》、《人境廬詩草箋註》修訂稿和《韓昌黎詩系年集釋》等著作。
1957年,奉調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主持古典文學函授工作。
1958年,奉調江蘇師範學院中文系,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
1961年,應郭紹虞之邀,赴上海參編教育部定高校教材《中國歷代文論選》,與同事夏承燾、馬茂元等朝夕研討,其間陳毅副總理曾親蒞敘談。
1962年,《海日樓劄叢》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
1965年,完成《劍南詩稿校註》。
1966年,文革期間,編著《李賀年譜會箋》、《後村詞箋註》、《吳梅村詩補箋》等。
1980年,《後村詞箋註》、《鮑參軍集註》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1年,先後被評聘為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和首批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任蘇州大學明清詩文研究室主任,主持《清詩紀事》編撰工作。《人境廬詩草箋註》修訂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3年,主持明清詩文研究室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聯合舉辦的全國清詩討論會。《夢苕庵清代文學論集》由齊魯書社出版。
1984年,應聘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編輯委員會副主任。任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兼詩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韻文學刊》主編。《夢苕庵專著二種》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1985年,《清詩三百首》、《劍南詩稿校註》、《牧齋初學集》點校本出版。
1986年,經國家教委審批確定為首批指導國內訪問學者導師。《夢苕庵詩話》、《明清詩文研究資料集》、《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先後出版。
1987年,《宋詩三百首》、《清詩精華錄》、《清詩紀事》前四卷七冊先後出版。《清詩三百首》獲全國優秀暢銷書獎。
1989年,《清文舉要》、《近代詩舉要》、《清詩紀事》後七卷十五冊出版。
1990年,《近代詩三百首》、《明清詩文研究資料叢刊》、《萬首論詩絕句》出版。《清詩紀事》獲第四屆中國圖書獎壹等獎。
1991年,《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詩詞集》出版。
1992年,《清詞三百首》、《十三經精華》、《清八大名家詞集》、《愛情詞與散曲鑒賞辭典》、《明清詩精選》出版。《清詩紀事》、《劍南詩稿校註》分別獲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壹、二等獎。
1993年,經江蘇省教委評定為省普通高校優秀學科帶頭人。獲首屆曾憲梓教育獎二等獎。《近代詩鈔》、《夢苕庵論集》、《錢仲聯自傳》出版。
1994年,應聘擔任《中華大典·文學典》、《續修四庫全書》編撰顧問。《清詩紀事》獲第壹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1995年,《清詩紀事》獲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壹等獎。 1998年,《中國文學家大詞典》(清代卷)出版
2001年,《中國文學大詞典》獲國家圖書獎
2001年,《沈曾植集校註》由中華書局出版。
2002年,《錢謙益全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3年12月4日,鳳凰出版社古籍部(原江蘇古籍出版社)來蘇州簽定《清詩紀事》影印再版協議。同日因病救治無效,與世長辭。 錢仲聯先生由於早年的壹些問題,建國以後對於黨的文化政策奉行太過,以致文學研究中往往摻雜諸多政治因素。拿先生所編的《近代詩鈔》來講,因鄭孝胥.曾國藩的歷史問題,書中於此二人詩歌皆摒而不選,殊背於歷史事實。故胡文輝在《現代學林點將錄》謂錢仲聯先生黨見太深 ,深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