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防禦體系的九鎮三關是什麽?
關於“九邊”,明朝嘉靖年間的兵部長官徐倫在《九邊通論》中寫道:“初設遼東、傅玄、大通、燕綏四鎮,下轄寧夏、甘肅、冀州,命文武大臣為衛提督。此外,山西鎮巡三關,陜西鎮巡固原,又名二鎮,稱九邊。”還是《九城》。其總兵本部及所轄長城所在地如下:遼東鎮總兵先治廣寧衛(今遼寧北鎮),隆慶後,冬遷東寧衛(今遼寧遼陽)。所轄長城東起丹東市寬甸縣虎山南麓的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北五明口,全長975公裏。由寬甸堡、海蓋、開元、錦衣、寧遠五將分段防守。因為遼東鎮的長城大部分沒有用磚覆蓋,現存的遺跡很少。冀雲鎮連長轄三屯營(今河北省遷西三屯營鎮)。長城管轄範圍東起山海關老龍頭,西至黃榆關(今河北省邢臺市西北太行山嶺),全長1.500余公裏。甄姬鎮長城分為吉州鎮、長鎮鎮和鎮堡鎮。(1)冀州鎮也由三路副司令負責:東路從山海關到建昌營冷口;冷口至馬蘭峪中路;馬蘭峪至慕田峪石塘路西路。②長鎮行政邊界東起慕田峪,與石塘路冀州邊界相接,西至居庸關邊城,與紫荊關鎮堡邊界相接,由黃花鎮、居庸關、橫嶺口三路三將把守。(3)鎮堡鎮管理邊界起於紫荊關鹽河口,與長鎮邊界相接,西至古關鹿路口,與山西平定州界相接。又分紫荊關、道馬關、龍泉關、谷關。甄姬鎮的長城是現存遺跡中保存最好的壹段。傅玄鎮連長轄衛(今河北儀化)。下轄長城,東起慕田峪渤海學院與海斯冶金學院交界,西至達西陽河(今河北懷安縣)與大同鎮交界,全長558公裏。該鎮是首都西北的門戶,形勢重要。側壁堅固,內外九層。將軍鎮下,防禦分六路。(1)東路,東起四海野連長鎮黃花鎮邊界,北至靜安堡,墻長66.5公裏。②下北路,北起牧馬堡東界,西至樣地,南至長安嶺,墻長106.5km..③上北路東起鎮安堡,北至大邊,西至金家莊。城墻長130.5km。④中路,東起赤城,西至張家門堡。城墻長89.5公裏。⑤上西路,東起羊坊堡,西至西馬林。城墻長107公裏。⑥夏溪路,東起新河口,西至西洋河大同鎮平原堡邊界,墻長58公裏。傅玄鎮長城遺址東段的大部分瓦工都被拆除了。西段的夯土墻還保留著。大同鎮連長轄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管轄長城東起天成圩(今山西省天鎮)至虎園堡界,西至鴨腳山(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口子上村東山)至山西鎮,全長335公裏。從東到西,守衛8條路,依次是新平路、東路、北東路、北西路、中路、威遠路、西路、京平路。大同鎮長城的磚石已被拆除,夯土墻仍完好無損。山西鎮也叫太原鎮。總兵先治偏關(今山西偏關),遷至寧武所(今山西寧武)。下轄長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老縣城)黃河東岸,經偏關、老鷹堡、寧武關、雁門關、平型關,東至太行山甄姬鎮長城,全長近800公裏。因為在宣和二鎮長城之內,所以又叫內長城。偏頭、寧武、雁門合稱為“外三關”,與集雲鎮的“內三關”相對:居庸關、紫荊關、道馬關。山西鎮長城依山而建,多為石墻,幾經安放。以北樓口、東路代州左、太原左(指寧武關)、中路利民堡、西路偏頭關左、河曲縣六將軍為界劃分。經過修復,長城遺跡仍然是連貫的。燕綏鎮的連長,最初統治綏德府(今陜西省綏德),後遷到榆林衛(今陜西省榆林),故又稱榆林鎮。管轄東起皇甫川堡(今陜西省府谷縣黃福鄉),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的長城,全長885公裏。長城南側另有“兩面”,東起黃河西岸(今陜西府谷墻頭鄉),蜿蜒曲折,西至寧邊營(今陜西定邊)與大面壁會合。分別由東、中、西、孤山堡、清平堡、榆林堡、寧堡六路參賽。榆林鎮的長城遺址大部分被積沙掩埋,部分路段被推幹修路,只剩下夯土墩。寧夏鎮連長,主管寧夏衛(今寧夏銀川),東起花馬池(今寧夏鹽池)與燕綏鎮長城交界處,西至寧夏中衛(今寧夏中衛縣西南)喜鵲溝黃河北岸,屬長城管轄,全長830公裏,五道防線。①東路,百花馬翅營以東,毛布次堡(今寧夏靈武東北寶塔鄉)以西。(2)中路,起於清水營城東界(今寧夏靈武縣磁窯堡鄉清水營村),西北至橫城堡黃河東岸。③北路,自紫衡城堡北界至西達鎮(今寧夏賀蘭縣西)鮑貝南界。北路長城橫跨黃河,呈大弧形向北。④南路,北至白坪包強(今銀川市千吉堡村),南至大壩堡(今青銅峽市大壩村)。⑤西路東起廣武營北界(今青銅峽市廣武鄉),西至中衛西南洗馬溝。寧夏鎮的長城遺址大部分被流沙掩埋,只有賀蘭山的石頭城墻有斷斷續續的遺跡,保存著壹個斷層地震活動造成的錯位現象。固原鎮連長轄固原府(今寧夏固原),因陜西三邊軍務總督開固原,故又稱陜西鎮。長城的管轄範圍東起燕綏鎮饒陽水堡的西界,西至蘭州和臨洮,綿延數裏。明末改修路線,全鎮長城分為四路。①下馬關路。東起燕綏鎮饒陽水保(今陜西省定邊縣濟源鄉遼陽村)西界,西至xi安州綿沙灣(今寧夏海原縣西北綿山灣)。“梁家圈新邊界”起於同心縣徐炳水村東南的羅山,西北過紅寺堡至中寧縣鳴沙鎮黃河南岸,也屬於這條路。②陸晶路。東起甘鹽池堡東北面沙灣,西至平潭堡大浪溝碼頭(今甘肅省靖遠縣西南平潭鄉)。隆慶時期修建的“裴家川邊墻”東起中衛西南黃河南岸,西至叠列遜堡南界(今靖遠縣水泉鎮西空樓村)。③蘭州路。東起黃河東岸的壹座城堡(今甘肅省榆中縣青城鎮),西至高山炮臺(今永靖縣)。④河州路。北起河州衛(今甘肅省臨夏市)黃河東岸,南至老洮州堡(今甘肅省臨潭)。⑤蘆塘路。從東南的索橋,到達西北的紅水堡西邊界和甘肅省松山鎮新邊之間的邊界。除景泰縣“松山新邊”外,固原鎮長城遺址保存完好,其他各段城墻已坍塌嚴重,僅保留夯土墩。甘肅鎮總兵統治甘州魏(今甘肅張掖)。長城管轄範圍東起蘭州黃河北岸,西北至嘉峪關南祁連山,全長800多公裏。分為五種防禦方式。(1)莊浪路,東起沙井堡(今蘭州市黃河北側沙井堡),東南至固原鎮安寧堡,西北至鎮強堡莊浪河南岸(今甘肅省天祝縣金墻驛)。(2)涼州路,東起東南(今朱縣)安源站堡南,至丁強敦保(今甘肅水廠西北)古城洞。(3)贛州路,東起山丹石霞口堡,至涼州路,西至高臺所九八堡。(4)肅州路,東起閻誌堡,與九壩堡西界相接,西止於嘉峪關南洪泉碼頭(今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文琪鄉毛來泉村西南)。(5)大井路,東起阿壩嶺炮臺雙墩,與固原鎮蘆塘路西邊界相接,西至涼州路老側至遊泳炮臺。這壹段叫“松山新邊”。甘肅鎮長城遺址雖已被風沙侵蝕掩埋,但仍保持著連貫的城墻,山丹境內至今還保存著壹段距離超過10米的兩段平行城墻。以上九鎮所轄長城總長度已超過萬裏,故稱“萬裏長城”,是上黨關、壺口關、石碣關三個古關(1)的總稱。在今天的山西。上黨關說在今屯留縣,在今晉城南;戶口在今黎城東北;石碣關沒有考,壹說就是井陘關。《後漢書·馮延川傳》:“上黨帶三關東”,就是這樣。(2)陽平關、將官、白水關。陽平關在陜西寧強西北部,將官在四川奉節東部,白水在四川廣元西北部。《三國誌·武治·何少傳》:“劉危三關。”這就是了。(3)益陽三關。南北朝時,宜陽縣(今河南信陽)是南平、荊平、黃縣、舞陽的總稱。在今天的河南湖北邊境。三關及郡市如火如荼,為南北兵爭地。南齊實錄:益陽“三關”。(4)即峪口關、義津關、瓦橋關。在今天的河北:峪口在今天的霸縣東,伊晉在今天的霸縣,瓦橋在今天的雄縣。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取北方應、莫二州,三關與契丹之界在此。據說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萊文東),但沒有淤泥關。(5)明代將今河北內長城沿線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視為“內三關”;今天,內長城沿線的雁門關、寧武關和偏頭關是“外三關”。史靜依賴於外部風險,如果北方發生什麽事情,它將在這裏被單獨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