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九廟文化探源

九廟文化探源

九廟,原名太平寺,位於仙遊縣西園鄉鳳山村,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其中陳武塔為省級和全國文保單位。據考證,該寺也是“閩中少林”的文化源頭之壹,是南少林最早的古剎之壹,至今發現了南少林的許多遺址。

1993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羅穎教授壹行在福建東山縣對南少林、天地會進行調查時,東明寺方丈魚道大師向他出示了壹本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的《香花和尚暗號》(以下簡稱暗號)。這本書的內容讓他感到驚訝,因為它們比過去研究天地會的權威資料要原創和重要得多。

這本《暗號》有34頁,裏面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東西。《追根溯源》開篇說:“府谷來寺發源於興化清遠九寺。唐懿宗鹹通年間,正覺禪師致電廣智大師倡導營造。九殿相連,故稱九殿。當時崇尚嚴威儀,素功齋法,承傳了南傳始祖臨猗玄缽禪師,廣傳林佶正宗,僧人500余人,有南少林之譽。後南山廣傳,四人立於堂上,講學說普理是天人。

明日順鑒,大德主持綏遠,前去感受花開,實現目的,並親自派寺祖明習雪賢南傳法。住在龍潭山澗時,穿著屈辱的鎧甲,躺在無畏的床上,坐在空座位上。世義人贊其德,邀其到苦菜寺為師,越來越受歡迎,結交文人名士,討論詩、書、禮、樂。考慮到不是出生地,請在武都銅坑(註:東山縣古稱)選壹座寺廟,賜信眾50人以上。嚴明的紀律,文武同道,妙理的掌握,法脈的成長。"

因為他們當時看到的是壹份密語的復印件,為了證明這份密語的可靠性和史料價值,羅穎教授和中國武術學會秘書長潘壹景先生費盡周折,找到了密語的收藏者周炳輝先生,從多個角度研究了密語的原件,並逐頁拍照。同時,在東山、仙遊、詔安、小蕓、漳浦等地,發現許多已故僧人的墓碑上刻有“九教”或“九座”字樣。其墓葬年代從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到清代民國,至今保存完好。他們在東山銅陵鎮東坑找到了古萊寺;在詔安的國保寺,我發現了壹個墓碑,是由壹個抄了秘法的香僧澤庵為他的師父立的。墓碑上的名字和時間與暗號壹致。在許多地方發現了與九大寺密切相關的寺廟和遺跡,發掘了許多相關的歷史文獻,拍攝了1500多張各種史料照片,為研究南少林文化現象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仙遊於唐二年(公元699年)建縣時稱清苑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屬興化府管轄。位於福建中部山區。南宋《仙溪誌》和明代《八民同治誌》中記載,仙遊九山(又稱鳳山)上建有九座寺廟。該寺建於唐代鹹通六年(公元868年),開山祖師為正覺禪師(智寬法師)。正覺禪師曾經去河南嵩山少林寺受戒,在嵩山少林寺住了十幾年。九思寺所在的丁峰村村民、仙遊縣南少林研究會秘書長林振寧收藏了縣令易世堂《清幹隆五十壹年(公元1786)》的復本,內有《重建唐正覺祖師序》,記載正覺禪師生於唐元和二年(公元808年)正月九日,死於光啟二年(公元808年)。他十八歲出家,三十壹歲成了佛教徒。後赴嵩山受戒,後赴湖北鄂州拜見吳禪師。15年後,他回到福建,遷居仙遊九仙山,後經過眾多弟子遷居高望山。唐憲通六年五十九歲時,終於通過占蔔在九座山上建起了九座寺廟。這可以從《西安Xi誌》中得到證實。《仙溪錄》中也有記載,廣智大師去世後,除了向鄭覺禪師進貢外,還被賜以善心慈號,陳武塔被賜以額。

九思寺位於仙遊縣西北部海平面較高的鳳山鎮鳳山南麓。寺後依山傍水,九峰嶺列。寺後兩山如鳳凰,清澈的九溪河從寺前延伸而出。現存寺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被大火燒毀的寺廟前還剩下50多畝宅基地。從地下遺跡、院墻殘跡、放生池來看,九座寺廟相連,布局清晰,可想而知當年的宏偉。在廟堂前庭院的廢墟上,至今還保留著兩座相當完整的宋代石質建築,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這座寺廟的古老歷史。寺內保存的清末碑文記載的內容與密語中的內容壹致。大雄寶殿柱上壹幅長聯:“創修十朝如金龍,卷載鳳凰三千巍峨殿。”它也和密碼中記錄的壹模壹樣。寺西約400米處,有壹座北宋開山寺祖正覺禪師所建的石塔(陳武塔),至今保存完好。據開克禪師語錄,塔內存放唐代高僧正覺禪師的舍利子。在寺廟裏,還可以看到僧人沐浴的石槽和修行的石肩。在寺廟西北的山上,有被當地村民稱為“賊營”的九灣村,還有練武的“第壹壁”石窟。石窟周圍還有很多地方打洞放牛。

《秘典》是壹部最早出現“南少林”壹詞的古代文獻,其中也說僧人是“文武同道”,可見寺廟與武術的密切關系。此前,學術界對“南少林”壹詞的來源和定義有不同的看法。有專家學者認為,這裏指的是江南的少林寺,與北方的嵩山少林寺不同。更多的人認為這是建國後福建少林寺的俗稱或通稱。還有持否定觀點的,認為根本沒有“南少林”,只是民間傳說和小說家渲染的結果。密語顯示,清代嘉慶以前就有“南少林”之說,至今已有190多年。這是壹個新發現。

九寺還是莆田南山廣化寺的祖籍,得到了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莆田廣化寺方丈學誠法師的認可。

無論從寺廟修建的年代,還是從發起人的名氣,從佛教的源頭,從寺廟風格的影響來看,九大寺廟確實有“南少林”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