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哪些飲酒的習俗?

有哪些飲酒的習俗?

.清明節:時間約在陽歷4月5日前後。人們壹般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為壹個節日,有掃墓、踏青的習俗。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這個節日飲酒不受限制。據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陽雜俎》記載:在唐朝時,於清明節宮中設宴飲酒之後,憲宗李純又賜給宰相李絳酴酒。清明節飲酒有兩種原因:壹是寒食節期間,不能生火吃熱食,只能吃涼食,飲酒可以增加熱量;二是借酒來平緩或暫時麻醉人們哀悼親人的心情。古人對清明飲酒賦詩較多,唐代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何處難忘酒,朱門美少年,春分花發後,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壹詩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時在農歷五月五日,大約形成於春秋戰國之際。人們為了辟邪、除惡、解毒,有飲菖蒲酒、雄黃酒的習俗。同時還有為了壯陽增壽而飲蟾蜍酒和鎮靜安眠而飲夜合歡花酒的習俗。最為普遍及流傳最廣的是飲菖蒲酒。據文獻記載:唐代光啟年間(885—888年),即有飲“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堯藩在詩中寫道:“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後逐漸在民間廣泛流傳。歷代文獻都有所記載,如唐代《外臺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聖惠方》,元代《元稗類鈔》,明代《本草綱目》、《普濟方》及清代《清稗類鈔》等古籍書中,均載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國傳統的時令飲料,而且歷代帝王也將它列為禦膳時令香醪。明代劉若愚在《明宮史》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朱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也有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由於雄黃有毒,人們不再用雄黃兌制酒飲用了。對飲蟾蜍酒、夜合歡花酒,在《女紅余誌》、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