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水滸傳》 張天師是誰

《水滸傳》 張天師是誰

1、張天師簡介

張天師

五鬥米道創立者張陵及其後代世襲嗣教者的通稱。漢末張陵創教,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為天師,故世稱張天師,其教亦稱天師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區),其中陽平治為各治之首,類似中央教區,制“陽平治都功印”,連同“三五斬邪雌雄劍”和經箓,為象征天師掌教權威之法器,規定“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陵傳子衡,稱嗣師;衡傳子魯,稱系師。傳說第四代孫張盛由漢中(今屬陜西),徙居江西龍虎山,世代相傳,子孫嗣教者均稱天師,而尊張陵為第壹代天師。

2、四代以後史載較著者

三十代天師張繼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1316,壹說1317)、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張正常曾撰《漢天師世家》,記述漢天師張陵迄四十壹代張正言之譜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刪校增次,並作後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又增補從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跡,止於四十九代張永緒。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萬歷續道藏》。自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迄六十壹代張仁晸之譜系,記於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所作《補天師世家》,傅勤家《中國道教史》曾予轉載。清《續文獻通考》又輯錄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師事跡。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壹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 ,限龍虎山天師府統率本山道眾,停止朝覲等。道光年間,取消正壹真人稱號,終止了朝廷和正壹道的關系。但正壹道內部仍按傳統教法續演不止。編輯本段3、天師起源

元朝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壹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從此時開始,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朝中後期,各種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壹道。 嗣漢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教主,於民國三十八年夏,率長子允賢、侍從邱建忠離開上清鄉嗣漢天師府,經廣東韶關,此時收留由江西吉安逃來之龔行健(正名幹升是龔群的叔叔),再經廣州、澳門、香港等地,翌年春申請獲準來臺定居宏教。 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的長子允賢於民國四十三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師於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傳堂侄源先為六十四代天師。編輯本段4、張天師生平

張天師

漢天師,字輔漢,沛國豐(江蘇省豐縣人),東漢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沛國豐縣盤冢村(今江蘇豐縣宋樓鎮費樓村)。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江蘇豐縣人)之八世孫,史書又稱其名為張陵。他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他生性好學,天文地理,河洛圖緯,皆極其妙;諸子百家,三墳五典,所覽無遺。。先為往來吳越之地的壹人大儒,從其學者有千余之眾。 江蘇豐縣至今有張老漢巧占天門穴、藥盒子等神話傳說。張道陵父親張剛,為壹鄉間賣香油農夫。當地壹家大地主請了壹風水先生為其先人看墳地,風水先生為其選了壹絕好陰穴,言:此為天門穴,埋此必出神人,子子孫孫無窮盡。張老漢壹日賣油回來,適逢大地主發喪埋葬先人,他路過挖好的墳地時突然狂風大作,大雨如註,誤打誤撞跌入挖好的墳坑中,大雨將泥土沖入墳坑將其埋葬,大雨接連下了數天。天晴後,由於大水緣故,大地主埋葬先人卻找不到墳坑,只好另擇吉地埋葬先人。宋樓鎮費樓村東北裏許,張陵祖父張綱的墓基猶存,比周圍的地面高出丈許,據當地老百姓講,雖大旱之年,卻濕潤不減,被奉為風水寶地。在張陵故居西北隅,就是北周天和觀遺址。該遺址上曾出土天和年玉造像壹尊,文革中被砸碎。根據明代縣誌記載,豐縣歷史上有名的道觀有8座,天和觀是創建時代較早的道觀之壹。唐、宋時期是天師府的護家道觀,倍受歷代皇家的器重和保護,是道徒祀奉師祖和傳教布道的活動道場,元代淤於黃泛。以天和觀為中心,周圍的廟宇道觀林立,徐州市文物部門調查統計,方圓幾裏之地,竟有三十余座,彈丸小地,廟宇密集程度實屬罕見。 

張天師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慶),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煉形合氣,辟谷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復征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後入吳,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於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遊而參訪仙源。 壹日,在北嶽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於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遂赴雲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編輯本段5、正壹天師

壹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妳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臺矣!”乃授以“正壹盟威符錄”,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於閬苑。 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據說能集三萬六千神靈,以供驅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幡,鳴鐘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川中雲臺山蔔居其地繼續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於上清八景宮中。”於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長、趙升復往鶴鳴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說太上與眾真復降,為張道陵說:“北鬥延生真經”及“三八謝罪法殲”。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於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嶽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贊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教團組織。 張道陵率弟子復遊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稱,功成後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壹天師。編輯本段6、飛升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合山,見絕巖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余余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壹樞要,世世壹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與王長、趙升天雲臺山白日飛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後人因稱其教為“五鬥米道”。因張陵為該教第壹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並自撰《老子想爾註》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是“壹”,“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漢祖天師在唐僖宗時被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代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壹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封為“正壹沖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陜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現貴溪縣上清鎮天師府即其遺脈。編輯本段7、天師承襲

張天師

道教由東漢張陵〈張道陵〉創始,後世乃稱張陵為“天師”或“祖師爺”,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被尊為“三師”。 根據中國江西龍虎山張天師第六十三代親傳弟子殷明石表示,道教五大派門中,只有張道陵壹脈是堅守把職位傳授給親族的作法,也就是“非我宗親不能傳”,“張天師”的傳承除了有壹定的要件,鑒定天師世代的信物,相傳的對象,壹定要以張氏宗親為原則。 也就是說,承繼張天師,特別強調血統,不是天師血統不傳,多半是以上壹代傳給下壹代為主,若後代無子嗣,則由兄弟叔侄輩中,選出賢能者來承繼、傳授,如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傳繼給叔父,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傳給次子張宗演。 但是,從相關的歷史背景來看,從來沒有將天師傳給沒有血緣的外姓來接任,更絕對沒有讓女人承襲的例子。編輯本段8、歷代傳人

天師世系 帝王賜封 封號與贈號 備註

世系 姓名 帝 號 賜封年代

1

師 張道陵 唐玄宗

唐僖宗

宋神宗

宋徽宗

宋理宗

元成宗

明思宗 天寶七年

中和四年

熙寧元年

大觀二年

嘉熙三年

元貞元年

崇禎年間 封太師

封三天扶教大法師

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

封正壹靖應真君

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靖應真君

加封正壹沖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

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時中舉,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時來龍虎山煉丹,順帝赴四川創建道教,桓帝時在青城山飛升,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

2 張衡 元武宗 至大元年 贈正壹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陵長子,156年襲教在陽平山飛升,世稱嗣天師

3 張魯 漢獻帝

元武宗 建安廿年

至大元年 曹操拜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

贈正壹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衡長子,以政教合壹,雄據巴蜀三十余年葬鄴城,世稱系師

4 張盛 漢獻帝

元順帝 建安廿年

至正十三年 曹操封奉車都尉散侍朗加都亭侯

贈清微顯教弘德真君 魯三子,漢末遷居龍虎山創龍虎正壹道

5 張昭成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贈清微廣教弘德真君 盛長子,居龍虎山,年119歲

6 張椒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贈清微廣教弘德真君 昭長子,居龍虎山,年百余歲

7 張回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贈玉清輔教弘濟真君 椒長子,居龍虎山,年百余歲

8 張迥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贈玉清應化沖靜真君 回之子,居龍虎山,年90歲

9 張符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贈玉清贊化崇妙真君 迥之子,居龍虎山,年93歲

10 張子祥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贈上清玄妙大虛真君 符之子,居龍虎山,年120歲

11 張通玄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上清玄沖和真君 子實之子,居龍虎山,年97歲

12 張恒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通玄之子,居龍虎山,年98歲

13 張光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太玄至德廣妙真君 恒之子,居龍虎山,年104歲

14 張慈正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太玄上德紫虛真君 光長子,修道於聖井山,年百余歲

15 張高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太玄崇德玄化真君 茲正長子,居龍虎山,年90歲

16 張應韶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洞虛演道沖素真君 高長子,居龍虎山,年99歲

17 張頤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洞虛闡教孚佑真君 應昭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18 張士元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洞虛明道贊運真君 頤之子,居龍虎山,年92歲

19 張修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沖玄翊化昭慶真君 士元長子,居龍虎山,年95歲

20 張諶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沖玄洞真孚德真君 修長子,居龍虎山,唐武宗賜建真仙觀

21 張秉壹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守玄紫極昭化真君 諶長子,居龍虎山,建天師廟,年92歲

22 張善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清虛崇應孚惠真君 秉壹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3 張季文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清虛妙道輔國真君 善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4 張正隨 宋真宗

元順帝 大中祥符五年

至正十三年 賜號真靜先生

敕贈清虛文教妙濟真君 季文之子,居龍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觀,年87歲

25 張幹曜 宋仁宗

元順帝 天聖八年

至正十三年 賜號澄素先生

敕贈崇普濟湛寂真君 正隨長子,居龍虎山,年85歲,葬耳口鄉曹家源

26 張嗣宗 宋仁宗

元順帝 至和二年

至正十三年 賜號虛白先生

贈崇真普化妙司真君 幹曜長子,續建上清觀,善吐納

27 張象中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嗣宗長子,居聖井山,年81歲,其孫張憲為武狀元

28 張敦復 宋神宗

元順帝 熙寧元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光先生

敕贈太極無為演道真君 象中長子,年53歲,無嗣,弟敦厚之子景端過繼

29 張景瑞 宋徽宗

元順帝 大觀二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真先生

敕贈太極清虛慈濟真君 敦復侄子,年52歲,無嗣,叔敦信嫡張繼先過繼

30 張繼先 宋徽宗

元武帝

元順帝 崇寧四年

至大元年

至正十三年 賜號虛靖先生

敕封虛靖玄通弘悟真君

敕贈虛靖玄通弘悟真君 景端長侄,9歲嗣教,13歲應詔赴闕敕建上清正壹宮、天師府、演法觀,年36歲,葬安徽天慶觀,終生不娶,無子,著《虛靖語錄》七卷

31 張時修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正壹弘化明悟真君 敦直長子,繼先叔父

32 張守真 宋孝宗

元順帝 幹道六年

至正十三年 賜號正應先生

敕贈崇虛光妙正應真君 時修長子

33 張景淵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崇真太道真君 守真長子,葬上清呂家源

34 張慶先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敕贈崇虛真妙光化真君 景淵長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張可大 宋理宗

元世祖 嘉熙三年

至元廿八年 賜號觀妙先生,提舉三山符篆

敕贈通玄應化觀妙真君 守真次子,主領龍虎宮,葬瑞訂觀,丞相江萬裏撰碑文

36 張宗演 元世祖

元世祖

元成宗 至元十三年

至元十四年

元貞元年 賜封嗣漢天師

敕授沖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

贈演道靈應沖和玄靜真君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書頌而化

37 張與棣 元世祖 至元廿八年 授體玄弘道廣教真人,領江南道教事 宗演長子

38 張與材 元成宗

元成宗

元武宗 元貞二年

大德八年

至大元年 授凝神廣道真人,領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壹教主,兼領三山符篆

授金紫光祿大夫留國公,賜金印、視壹品 宗演次子,官居壹品,善書畫,遺頌而化,葬金溪鳴陽山

39 張嗣成 元仁宗

泰定帝

元順帝

明太祖 延佑四年

泰定二年

至元三年

洪武三年 授太玄輔化應道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壹教主,知集賢院道教事

特制加封知集賢院事,追贈正壹教主,崇道大真人 與材長子,化為舟中,工書畫,尤善畫龍,畫作有《廬山圖》傳世

40 張嗣德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 與材次子,能書畫,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鑄“上清宮銅鐘”傳世

41 張正言 元順帝 至正十三年 授正壹嗣教弘文廣教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 嗣德長子,微疾而化

42 張正常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元年

洪武五年 授正壹教主護國闡祖大真人,主領道教事給銀印,視二品加賜永掌天下道教事 嗣成長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師世家》壹卷,微疾而化

43 張宇初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十三年

永樂四年 授正壹嗣教闡祖光範大真人,奉旨編修《道藏》 正常長子,人稱列仙之儒,撰《龍虎山誌》10卷,《峴泉集》12卷,歷代天師的佼佼者

44 張宇清 明成祖

明宣宗 永樂八年

宣德元年 授正壹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領道教事

加封正壹嗣教靜洞元大真人 正常次子,善書畫,敕管武當山,中秋集歡,雷擊而化,著有《西壁文集》

45 張懋丞 明宣宗

明英宗 宣德四年

正統六年 封正壹嗣教演法大真人

加封正壹嗣教弘化妙應大真人,主領道教事 正常三子,娶王侯劉基侄女為妻

46 張元吉 明英宗

明太宗

明憲宗 正統十年

景泰六年

成化三年 授正壹嗣教崇法真人,主領道教事

授正壹嗣教洞譯音大真人,賜尚方寶劍

授正壹嗣教妙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懋丞之孫,善畫符,居壹品,但品行不端,死後葬本裏播基灣

47 張原慶 明憲宗 成化十三年 授正壹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 元吉之子,娶國公朱儀之女為妻,葬金溪長生觀

48 張彥頨 明孝宗

明世宗 弘治十四年

嘉靖五年 授正壹嗣教丞先弘道大零點人

授正壹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原慶長子,娶王侯柳文之女為妻,建上清宮、真人府和正壹觀,善詩文,葬弋陽叠山書院

49 張永緒 明世宗

明世宗 嘉靖廿八年

嘉靖三十年 授正壹嗣教崇道大真人

賜伯爵祭服 彥羽頁長子,10歲襲教,善劍術

50 張國祥 明神宗

明神宗 萬歷五年

萬歷三十五年 襲教賜玉印金冠帶及“真人府”、“宗傳”匾額

奉旨撰《續道藏》,授正壹嗣教闡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 永緒堂侄,娶駙馬謝公之女為妻,補寫《天師世家》,輯《龍虎山誌》三卷,編《續道藏》等書,葬金溪明陽橋

51 張顯庸 明熹宗

明思宗

清聖祖 天啟六年

崇貞元年

康熙四十二年 封正壹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加贈太子少保

追贈光祿大夫 國祥長子,著《三教同塗論》、《金丹辯惑論》、《浴梧詩集》等書

52 張應京 清世祖

清世祖

清聖祖 順治六年

順治八年

康熙四十二年 命襲職掌理道篆,給壹品印

授正壹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追贈光祿大夫 顯庸長子,郡主朱氏封為壹品夫人

53 張洪任 清聖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贈光祿大夫,到顏氏封壹品夫人 應京長子,葬金溪朱坊

54 張繼宗 清聖祖

清聖祖

清聖祖 康熙二十年

康熙三十五年

康熙四十二年 授正壹嗣教大真人,賜書上清宮匾

賜乾坤玉劍

授光祿大夫 葬洪任長子,筱嶺背南山

55 張錫麟 清世宗

清世宗 雍正元年

雍正五年 授光祿大夫,妻韓氏封為壹品夫人,奉詔入覲,病故於杭州,婁近恒請旨由慶麟署理大真人事 繼宗長子,年29歲

署理真人 張慶麟

張昭麟 清世宗

清世宗 雍正九年

雍正十三年 命署理大真人,協修上清宮

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祿大夫 錫麟二弟

錫麟三弟

56 張遇隆 清高宗

清高宗

清高宗 乾隆七年

乾隆十七年

乾隆三十六年 奉旨隨叔父昭麟入覲,襲爵賜書“演教宗傳”牌匾

左都禦史梅轂成劾降為五品

追通議大夫 錫麟之子,1740年,婁近恒撰《龍虎山誌》16卷

57 張存義 清高宗 乾隆四十壹年 襲爵由五品晉三品,賜老子繡像,授通議大夫 遇隆之子,年28歲,無嗣,以堂未能起隆襲教

58 張起隆 清高宗

清高宗

清高宗

清仁宗

清穆宗 乾隆三十九年

乾隆四十五年

乾隆五十年

嘉慶~同治 任河南開封布政使(縣丞級)

奉旨襲教、授通議大夫

重修宗譜

贈通議大夫 錫麟繼子,葬正壹觀

59 張鈺 清仁宗

清德宗 嘉慶年間

光緒三十年 整修上清宮、天師府、正壹觀,追贈光祿大夫 起隆之子,葬南極觀

60 張培源 清穆宗

清德宗 同治十壹年

光緒三十年 鈺長子,曾在鄉裏督辦團練,葬於南極觀

61 張仁政 清穆宗

清德宗

清德宗 同治元年

光緒十六年

光緒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緒年間赴川省祖,葬於青城山

62 張元旭 清德宗 光緒三十年

民國三年

民國八年 仁政長子,中國民國道教總會發起人。病故於上海,葬楊家山

63 張恩溥 民國十三年

民國三十七年 元旭長子,善畫符,民國三十八年二月去臺灣,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於臺北,因其子張允賢在民國四十三年因病去世,由堂侄張源先承襲。

64 張源先

恩溥堂侄 1971年起執掌天師教職。於2008年10月17日(農歷九月十九日)在南投縣草屯鎮羽化,享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