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安碑林收藏豐富,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文物價值和審美價值。
巨大的石堆
碑林中大量的石經就像壹個大型的石庫。刻於唐天寶四年的《石臺孝經》,由唐玄宗親自作序註釋,用隸書寫成。刻於唐文宗開城二年(837),有* * * 114塊石碑,兩面雕刻,228面,刻有《周易》、《尚書》、《詩經》、《李周》、《儀禮》、《禮記》、《左氏春秋》、《公羊春秋》。清康熙三年(1664),陜西巡撫賈漢夫加書《孟子》,約三萬字,九石。康熙二十壹年,馬圖刻《大學》和《中庸》兩塊石頭,合稱《十三經》。十三經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必讀之作。唐朝時,印刷術不發達。為了避免抄錯,被刻在石碑上作為模型,立在京都長安的國子監裏,作為校對標準。《開城石經》自開鑿以來就是Xi安的重要文物,而Xi安碑林的早期歷史可以說是《開城石經》的遷徙和保護史。
唐朝以前,這種活動只有三種。西漢末年王莽初刻的五經石刻,現已失傳。其次是漢高祖西平四年(175)刻的《西平石經》。東漢末年,出現了“古經”與“今經”之爭。儒家經典被秦始皇“焚書”後,漢初壹些儒生憑記憶用當時流行的韓立字體記錄儒家經典,稱為“現代經典”。後來又陸續發現了壹批用先秦古文字抄寫的經書,稱之為“古文經”。現代經典和古代經典相比,差別很大。蔡邕請求以此文為基礎刊行刻石,以統壹認識,結束爭論,獲得許可。從四年前的西平春天開始,蔡邕親自帶領工匠,將《周易》、《尚書》、《詩經》、《儀禮》、《李記》、《公羊傳》、《論語* * *》七部儒家經典,刻在壹塊韓立風格的石頭上,立在京都洛陽的禦廟門外,作為標準版。東漢末年,Xi石平滅荊。目前僅存《易經》殘跡壹塊,藏於Xi安碑林,是蔡邕唯壹的真跡。這塊石頭是於右任從古董商那裏買來的。抗戰時期,運到陜西。1949後從富平轉到Xi安,進入西藏碑林。漢末的魏初,經學非常盛行,而西平的《石頭記》卻充斥著現代經典。因此,在齊威王(曹芳)的正始年間(240-249),刻有三部古代經典:《尚書》、《春秋》、《春秋左氏傳》。書法因以古文、篆書、隸書三字為特征而被稱為“三體石經”,又稱“魏石經”。後來幾經遷徙,唐初的兵士被棄作柱基。只發現了壹些殘石,藏在Xi安的碑林裏。
書法藝術大觀
Xi安碑林是書法藝術的寶庫,匯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家。書法風格多種多樣,篆書、隸書、草書、真跡、行書,琳瑯滿目,各有風采。
篆書方面,有秦丞相李斯所撰《沂山刻石》(宋代刻本),又稱《沂山碑》。嶧山在山東省鄒縣東南部,又名鄒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帝東遊郡縣,上鄒毅山立石。曾與魯商議刻石,贊秦德,議山川之崇。”《沂山碑》是壹部真正的篆書,唐代張懷瓘的《述端》稱李斯篆書為“奇跡”。還有篆書,如唐代李寫的《三墳碑》、《齊賢碑》。
著名的隸書古跡有倉頡寺碑、唐公所碑、等。其中,曹全碑的題字書法優美、婉約、典雅,是東漢隸書全盛時期的傑作。在唐代,有許多著名的官方書法家,如梁守謙的禦史臺精舍碑,石的禪師碑,韓澤木的高文,石臺小經。
草書是智勇、張旭和懷素寫的最著名的壹種。智勇,禪師號。雍,南朝人,王羲之第七代孫。據說當時找他要話的人很多,住所的門檻被踩壞了,還得用鐵皮蓋著,被稱為“鐵門檻”。張旭,唐代吳國(今蘇州)人。他經常喝醉後大叫著跑了,然後寫了壹本書,被當時的人稱為《張典》。懷素草書素有“狂草”之稱,小字清新秀麗,大字灑脫。據說李白《草歌行》雲:“少爺叫懷素,草書叫天下無雙;墨池飛出北烤魚,筆尖打死所有中山兔。……"
Xi安碑林中的楷書,多為名家所書,有歐陽詢的皇甫生辰碑、於世南的孔廟碑、褚遂良的通州聖堂序碑、歐陽通的道長碑、中唐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劉公權的書法題字等。歐陽詢和歐陽通都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的字體優美蒼勁,在世界上有“歐風”之稱。虞世南與歐陽詢齊名,與歐虞並稱為初唐兩位大書法家。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學習書籍,師從於世南。《孔廟碑》於九年(626年)首次在唐高祖武德出版,因其質量上乘,被譽為唐代第壹碑。據說這塊碑刻好後,碑上每天都擠滿了摩人,沒多久碑就毀了。武則天在長安住了三年(703年),然後失守。碑林是宋初王彥超所刻。在山東成武(今成武),也有壹座仿元代孔廟碑,稱為“東廟”,在Xi安俗稱“西廟”。褚遂良是繼余士南之後的又壹位大書法家。曾撰寫《大唐三藏序碑》、《三藏序碑》,立於大雁塔南門兩側,世人稱之為《三藏序碑》。《通州聖堂碑序》是他因反對高的武則天而貶謫通州(今陜西省大荔縣)時所作。顏真卿與劉公權壹起開創了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新潮流,在國際上被稱為“顏古”。中國小學生練習書法時,都喜歡用顏的《多寶塔碑》和劉公權的《神秘寶塔碑》,這兩個碑至今還完好地保存在碑林第二間。劉公權當時德高望重,父母雙亡。如果拿不到劉公權寫的墓誌銘,就會被視為不孝,可見“劉子”的崇高聲望。
Xi安碑林中國書法的代表作是《唐三藏序》,是唐高僧懷仁用20年時間收集王羲之文字後,於鹹亨三年672年所刻。相傳唐高宗貼出禦榜時,曾請大師題寫碑文,但人們擔心佛祖言不由衷,玷汙碑文,無人敢題。唐高宗采納了鴻福寺高僧懷仁的想法,收集了王羲之的硯臺。懷仁在拼湊這塊碑的時候,先逐字查找,然後用兩個字的偏旁部首拼湊起來。仍未能完全找到,朝廷列了壹張表,用壹千塊錢買了壹個漏字,於是碑完成後人們稱之為“千塊碑”。在碑林中,還有用王羲之的文字雕刻而成的Kofukuji碑。
碑林中還珍藏著現代著名書法家、詩人於右任的《文天祥》, 1938年草書,六刻石,被視為於書法的代表作。於右任,陜西三原人,博學多才,聚斂巨富。他曾將“鴛鴦啟智齋”精心收藏的漢魏六朝隋唐墓誌290多平方米捐贈給Xi安碑林。
此外,碑林中的珍品還有宋徽宗·趙霽的《大觀碑》(細金本)、董其昌的《張生明代秣陵旅社詩》、清康熙皇帝訪米芾致吳鶴的信、林則徐的《華山碑》等。
有趣的石雕群畫
除了書法價值,Xi安碑林的幾乎每壹處石刻都是珍貴的雕刻藝術..碑頭、側面、基座上的浮雕、線雕、浮雕都是精美的圖案,具有藝術價值。
碑林中有壹些石刻,如兩株挺拔的竹子刻在關帝的詩竹上,而竹葉則巧妙的由四句詩組成:“別謝董軍,丹青有獨立的名字。不要太寂寞,它不會枯萎很久的。”詩中中東君子指曹操。據說關羽在曹穎時,曹操曾試圖請關羽幫忙,但關羽不為所動,因為他身在曹穎,心在漢朝。為了表達對劉、張兄弟的忠誠和思念,他用耐寒的竹子畫了這幅畫以示誌。再如清代雕刻的“魁星點豆”圖。魁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掌管物品興衰的神。石雕中,魁星立於頭頂,用筆托著北鬥七星,栩栩如生。有趣的是,魁星的身體是由“正心修身,克己奉公”這幾個字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