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稱自然鹽為“鹵”,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巖鹽、鹽水的舐飲壹樣,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記載,以及北美的弗吉尼亞有康納瓦舐鹽地,都說明了這壹點。
中國最早發現並利用的自然鹽有池鹽。其產地在晉、陜、甘等廣大西北地區,最著名的是山西運城的鹽池(即解池、河東鹽池)歷史悠久,在《史記》中有記載,黃帝曾戰炎帝於阪泉,敗蚩尢於涿鹿,後又“邑於涿鹿之阿”。據專家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壹名涿鹿”。而“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
人類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未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壹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當古代先民處於“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時代,尚不知何為鹹味,亦不知鹽為何物。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以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對這種古禮也作了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典籍的這些記載,都可視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佐證。因而可以推論,古代先民確實曾經歷過壹個不知食用鹽的漫長歷史時期。
食鹽,又稱餐桌鹽,是對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壹,也是烹飪中最常用的調味料。鹽的主要化學成份氯化鈉(化學式NaCl)在食鹽中含量為99%(屬於混合物),部分地區所出品的食鹽加入氯化鉀來降低氯化鈉的含量以降低高血壓發生率。同時世界大部分地區的食鹽都通過添加碘來預防碘缺乏病,添加了碘的食鹽叫做碘鹽。
鹽在中國的源起。“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顏色有粗鹽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裏,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item/%E9%A3%9F%E7%9B%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