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1500~2000字的關於《史記》的論文

1500~2000字的關於《史記》的論文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朋友任安的壹封書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出獄後擔任中書令,是皇帝的近臣。友人任安給他寫信,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想到自己的經歷和遭遇,感到很為難,沒有回信。待任安觸犯刑律下獄,被判處死刑,司馬遷寫了這封回信。直面自己的遭遇和經歷,說明自己忍辱負重地活下來,是要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人固有壹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是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司馬遷沒有選擇去死,而是忍著眾人的嘲笑和誤解,接受屈辱的宮刑換取活命,贏得修史的時間,這才有流傳至今的《史記》。

壹個人的慷慨赴死,壹時的意氣可能更為幹脆,但是司馬遷對於自己的生、自己的死造成的影響,有著清醒的認識: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壹毛,與螻蟻何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假如不受宮刑之辱,按罪服法,自己像壹個螻蟻般自生自滅,名節得不到承認,仍不免受到眾人的嘲笑。更重要的是,還有自己和父輩的心願未了,史書還沒有完稿。兩代人的未竟事業,終究還是要留下遺憾。

是忍著屈辱生,還是義無反顧死,司馬遷是經過壹番掙紮的,他把壹個人的受辱,分成依次遞進的幾等,而宮刑處在最下等。但是,強和弱是形勢所決定,勇敢和怯懦也是勢位所造成。歷史上壹些有著曲折遭遇的名人,更證明了這壹點。選擇生並不代表自己怯懦,選擇死並不表明自己勇敢。

司馬遷選擇了“生”,身心忍受著極大痛苦——“是以腸壹日而九回”,他的寂寞,不可與人訴說,特別是對於不能理解的人,更無廢話的必要。他唯有用事實說話,終於完成《史記》的寫作,他忍著屈辱生存的心願已了,而他的友人任安也走到了生死邊緣。所以才有這壹封對友人推心置腹的書信,坦誠心扉的字裏行間,彰顯了司馬遷的偉大人格。

司馬遷的信,以無比激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訴說了自己因李陵之禍所受的奇恥大辱,傾吐內心郁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大膽揭露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還不加掩飾地流露了對漢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滿。委婉述說了他受刑後“隱忍茍活”的壹片苦衷。

他從歷史上得出結論。古人幹壹番事業,都有壹定的艱苦付出,這才有流傳到今天的壹段很著名的話: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他們的人生和作為,沒有壹個在平安、順暢環境中的水到渠成,都要在逆境中發憤,坎坷是磨練壹個人意誌的試劍石。

壹個人的大智慧,是能屈能伸,不逞匹夫之勇。想走的更遠,要先退壹步,什麽也不要說,用行動、用成績來證明自己選擇的正確和無怨無悔。

司馬遷的生死觀,是“舍生取義”的迂回策略,泰山的死,鴻毛的輕,只是在情勢所迫中的壹念之間。司馬遷的堅韌是能夠選擇之後,堅持的義無反顧。

此信是司馬遷的絕筆,以後的歷史再也見不到他的文字。他的卒年成了壹個謎,受任安案的連累,受此封直抒胸臆的絕筆信影響也未可知,畢竟他抨擊了當時的社會和朝廷。

值得欣慰的是,寫此信的時候,《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已經完稿。司馬遷可以無撼赴死,他的死比泰山還重。